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静专利>正文

一种气缸套精加工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80281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2 02: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气缸套精加工工艺,该气缸套精加工工艺采用如下气缸套精加工处理装置,该气缸套精加工处理装置包括底座、固定装置、夹持装置以及加工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固定安装在底座上,夹持装置安装在固定装置两侧,加工装置安装在底座上,加工装置包括打磨机构、珩磨机构和加工动力机构,采用上述气缸套精加工处理装置的气缸套精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固定气缸套;S2、夹持定位;S3、内壁处理。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固定装置和夹持装置配合能够夹持固定不同尺寸规格的气缸套,增大了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范围,加工装置能够同时反复对气缸套内壁进行打磨和珩磨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加工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缸套精加工工艺
本专利技术属于气缸套加工
,特别涉及一种气缸套精加工工艺。
技术介绍
气缸套是一个圆筒形零件,置于机体的气缸体孔中,上由气缸盖压紧固定,与活塞和缸盖共同组成燃烧室,缸套分为干缸套和湿缸套两大类,背面不接触冷却水的气缸套叫干缸套,背面和冷却水接触的气缸套是湿缸套,干缸套厚度较薄、结构简单、加工方便,湿缸套直接接触冷却水,所以有利于发动机的冷却,有利于发动机的小型轻量化。由于气缸套工作环境复杂,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处理好每一步工艺,以达到良好的质量,刚铸造完成的气缸套内壁粗糙有毛刺,影响后续使用,此时需要对气缸套内壁进行初步毛刺打磨和精细珩磨这两个步骤,经过这两个步骤才能获得质量良好的气缸套。现在一般处理这两个步骤是人工打磨或者机器打磨后再进行珩磨,这种方式存在的问题如下:1.人工打磨时难以固定住气缸套,因此在打磨过程中出现气缸套晃动或者摆动,从而影响打磨质量,初步打磨质量影响后续精细珩磨的效果,且人工效率低下,费时费力。2.机器打磨时往往难以适应不同尺寸的气缸套,适应性较差,且机器打磨完成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精细珩磨的工作,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的一种气缸套精加工工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气缸套精加工工艺,该气缸套精加工工艺采用如下气缸套精加工处理装置,该气缸套精加工处理装置包括底座、固定装置、夹持装置以及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固定安装在底座上,夹持装置安装在固定装置两侧,加工装置安装在底座上;所述底座包括底板、侧板、限位板以及U型板,底板上安装有侧板、限位板以及U型板,侧板上固定安装有电动伸缩杆,限位板上开有限位槽,限位槽两端通过限位座固定有限位杆,限位电机通过电机底座活动安装在限位杆上;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壳体、上固定柱、下固定柱以及旋转帽,固定壳体贯穿U型板固定在底板上,固定壳体内安装有上固定柱和下固定柱,固定壳体中部开有贯通孔,上固定柱下端开有第一弧形凹槽,下固定柱上端开有第二弧形凹槽,旋转帽上端与上固定柱滑动配合,下端通过与固定壳体相配合带动上固定柱上下移动;加工装置包括打磨机构、珩磨机构和加工动力机构,打磨机构包括第一从动锥齿轮、第一转动杆、打磨座、打磨块以及第一转动杆固定套,第一从动锥齿轮安装在第一转动杆上,第一转动杆一端固定安装有打磨座,另一端与所述电动伸缩杆通过轴承连接,打磨座周侧通过楔形连接块安装有打磨块,第一转动杆固定套通过轴承安装在第一转动杆上,珩磨机构位于第一从动锥齿轮和打磨座之间,珩磨机构包括第二从动锥齿轮、第二转动杆、珩磨头以及第二转动杆固定套,第二转动杆两端分别固定有第二从动锥齿轮和珩磨头,第二转动杆为空心结构,第一转动杆依次贯穿珩磨头、第二转动杆和第二从动锥齿轮,第二转动杆固定套通过轴承安装在第二转动杆上,加工动力装置包括动力杆、主动锥齿轮、动力杆固定套以及动力杆固定板,动力杆一端通过联轴器与限位电机输出轴连接,另一端与主动锥齿轮固定连接,主动锥齿轮分别与所述第一从动锥齿轮和第二从动锥齿轮啮合,动力杆固定套通过轴承安装在动力杆上,两动力杆固定板一端固定在动力杆固定套上,另一端分别与第一转动杆固定套和第二转动杆固定套固定连接;该气缸套精加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S1、固定气缸套:首先将气缸套依次穿过左侧的夹持装置、固定装置和右侧的夹持装置,气缸套置于下固定柱上端的第二弧形凹槽,旋拧旋转帽,使得旋转帽向下移动,旋转帽向下移动带动上固定柱向下移动,直至第一弧形凹槽与气缸套相接触,以固定气缸套;S2、夹持定位:第一电机启动,通过转动轴带动转动齿轮转动,转动齿轮带动夹持限位环转动,在转动限位套的限位作用下,控制夹持杆体的转动角度,以对气缸套两端进行夹紧定位;S3、内壁处理:完成气缸套的夹持定位后,启动电动伸缩杆进行伸长,推动打磨机构、珩磨机构、加工动力机构同步向靠近气缸套的方向移动,并逐步推动打磨机构、珩磨机构伸入气缸套内部,限位电机启动,通过加工动力机构分别带动打磨机构、珩磨机构对气缸套内壁进行处理。进一步地,所述U型板两侧分别设置有卡槽,卡槽中均匀设置有定位齿,卡槽前后两侧分别设置燕尾槽。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壳体上部外侧设有外螺纹,上固定柱上开有限位凹槽,旋转帽上端面开有与限位凹槽相配合的限位孔,旋转帽内壁设有与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弧形凹槽和第二弧形凹槽的截面均为半圆形,两半圆形的半径相等,所述贯通孔的半径大于等于第一弧形凹槽的半径,当上固定柱下端和下固定柱上端相接触时,第一弧形凹槽的轴心、第二弧形凹槽的轴心和贯通孔的轴心相重合。进一步地,夹持装置包括夹持底板、夹持立板、夹持限位环、夹持杆以及转动动力机构,夹持底板安装在底板上,夹持立板固定安装在夹持底板上,夹持立板上开有圆形通孔,圆形通孔周侧均匀设置有若干夹持杆定位柱,夹持立板上沿着圆形通孔周侧开设有环形滑槽,夹持限位环一侧面设有若干与环形滑槽滑动配合的球形滑块;夹持杆包括转动限位套、夹持杆体、夹持凸块以及夹持套销轴,转动限位套前后端面分别通过夹持套销轴活动安装在夹持杆限位槽中,夹持杆体穿过转动限位套一端与所述夹持杆定位柱上端铰接,另一端固定安装有夹持凸块,转动动力机构包括转动齿轮、转动轴和第一电机,第一电机固定安装在夹持立板一侧面,转动轴一端通过联轴器与第一电机输出轴连接,另一端与转动齿轮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夹持限位环外侧面开设有若干夹持杆限位槽,夹持限位环外侧面设置有与转动齿轮相啮合的齿牙。进一步地,所述夹持底板安装在底板上,夹持底板底部通过凸起与燕尾槽滑动配合,夹持底板设置有定位插销,定位插销与夹持底板滑动配合,定位插销与所述两相邻定位齿之间的空隙相配合。进一步地,所述打磨机构还包括锥形旋柱、楔形连接块、弹簧以及限位块,打磨座顶端面开有螺纹孔,锥形旋柱通过螺纹孔与打磨座活动连接,锥形旋柱底部为锥形面,打磨座周侧面开有若干滑动孔,滑动孔中活动安装有楔形连接块,楔形连接块一端与锥形旋柱的锥形面相接触,另一端安装有所述打磨块,限位块固定安装在楔形连接块上,弹簧安装在限位块和打磨座内壁之间。进一步地,所述楔形连接块一端为楔形面,楔形面倾角与锥形面倾角相等。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转动杆两端内壁通过固定轴承与第一转动杆外壁连接,第一转动杆与第二转动杆同轴心。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一、本专利技术设置有固定装置,固定装置的旋转帽带动上固定柱上下移动,以固定不同尺寸的气缸套,增大了本专利技术适用范围,上固定柱的第一弧形凹槽与下固定柱的第二弧形凹槽相互配合能够提升固定柱固定气缸套的效果。二、本专利技术设置有两夹持装置,两夹持装置夹持住气缸套两端,通过第一电机转动带动夹持限位环转动,夹持限位环带动转动限位套在夹持杆限位槽内转动,转动限位套转动带动夹持杆体上的夹持凸块抵压气缸套,从而实现对不同尺寸气缸套的夹持固定作用,防止气缸套在加工过程中摆动,增加了气缸套固定效果。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缸套精加工工艺,该气缸套精加工工艺采用如下气缸套精加工处理装置,该气缸套精加工处理装置包括底座(1)、固定装置(2)、夹持装置(3)以及加工装置(4),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2)固定安装在底座(1)上,夹持装置(3)安装在固定装置(2)两侧,加工装置(4)安装在底座(1)上;/n所述底座(1)包括底板(11)、侧板(12)、限位板(13)以及U型板(14),底板(11)上安装有侧板(12)、限位板(13)以及U型板(14),侧板(12)上固定安装有电动伸缩杆(121),限位板(13)上开有限位槽(131),限位槽(131)两端通过限位座(132)固定有限位杆(133),限位电机(134)通过电机底座活动安装在限位杆(133)上;/n所述固定装置(2)包括固定壳体(21)、上固定柱(22)、下固定柱(23)以及旋转帽(24),固定壳体(21)贯穿U型板(14)固定在底板(11)上,固定壳体(21)内安装有上固定柱(22)和下固定柱(23),固定壳体(21)中部开有贯通孔(211),上固定柱(22)下端开有第一弧形凹槽,下固定柱(23)上端开有第二弧形凹槽,旋转帽(24)上端与上固定柱(22)滑动配合,下端通过与固定壳体(21)相配合带动上固定柱(22)上下移动;/n加工装置(4)包括打磨机构(41)、珩磨机构(42)和加工动力机构(43),打磨机构(41)包括第一从动锥齿轮(411)、第一转动杆(412)、打磨座(413)、打磨块(416)以及第一转动杆固定套(419),第一从动锥齿轮(411)安装在第一转动杆(412)上,第一转动杆(412)一端固定安装有打磨座(413),另一端与所述电动伸缩杆(121)通过轴承连接,打磨座(413)周侧通过楔形连接块(415)安装有打磨块(416),第一转动杆固定套(419)通过轴承安装在第一转动杆(412)上,珩磨机构(42)位于第一从动锥齿轮(411)和打磨座(413)之间,珩磨机构(42)包括第二从动锥齿轮(421)、第二转动杆(422)、珩磨头(423)以及第二转动杆固定套(424),第二转动杆(422)两端分别固定有第二从动锥齿轮(421)和珩磨头(423),第二转动杆(422)为空心结构,第一转动杆(412)依次贯穿珩磨头(423)、第二转动杆(422)和第二从动锥齿轮(421),第二转动杆固定套(424)通过轴承安装在第二转动杆(422)上,加工动力装置(43)包括动力杆(431)、主动锥齿轮(432)、动力杆固定套(433)以及动力杆固定板(434),动力杆(431)一端通过联轴器与限位电机(134)输出轴连接,另一端与主动锥齿轮(432)固定连接,主动锥齿轮(432)分别与所述第一从动锥齿轮(411)和第二从动锥齿轮(421)啮合,动力杆固定套(433)通过轴承安装在动力杆(431)上,两动力杆固定板(434)一端固定在动力杆固定套(433)上,另一端分别与第一转动杆固定套(419)和第二转动杆固定套(424)固定连接;/n该气缸套精加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nS1、固定气缸套:首先将气缸套依次穿过左侧的夹持装置(3)、固定装置(2)和右侧的夹持装置(3),气缸套置于下固定柱(23)上端的第二弧形凹槽,旋拧旋转帽(24),使得旋转帽(24)向下移动,旋转帽(24)向下移动带动上固定柱(22)向下移动,直至第一弧形凹槽与气缸套相接触,以固定气缸套;/nS2、夹持定位:第一电机(353)启动,通过转动轴(352)带动转动齿轮(351)转动,转动齿轮(351)带动夹持限位环(33)转动,在转动限位套(341)的限位作用下,控制夹持杆体(342)的转动角度,以对气缸套两端进行夹紧定位;/nS3、内壁处理:完成气缸套的夹持定位后,启动电动伸缩杆(121)进行伸长,推动打磨机构(41)、珩磨机构(42)、加工动力机构(43)同步向靠近气缸套的方向移动,并逐步推动打磨机构(41)、珩磨机构(42)伸入气缸套内部,限位电机(134)启动,通过加工动力机构(43)分别带动打磨机构(41)、珩磨机构(42)对气缸套内壁进行处理。/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缸套精加工工艺,该气缸套精加工工艺采用如下气缸套精加工处理装置,该气缸套精加工处理装置包括底座(1)、固定装置(2)、夹持装置(3)以及加工装置(4),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2)固定安装在底座(1)上,夹持装置(3)安装在固定装置(2)两侧,加工装置(4)安装在底座(1)上;
所述底座(1)包括底板(11)、侧板(12)、限位板(13)以及U型板(14),底板(11)上安装有侧板(12)、限位板(13)以及U型板(14),侧板(12)上固定安装有电动伸缩杆(121),限位板(13)上开有限位槽(131),限位槽(131)两端通过限位座(132)固定有限位杆(133),限位电机(134)通过电机底座活动安装在限位杆(133)上;
所述固定装置(2)包括固定壳体(21)、上固定柱(22)、下固定柱(23)以及旋转帽(24),固定壳体(21)贯穿U型板(14)固定在底板(11)上,固定壳体(21)内安装有上固定柱(22)和下固定柱(23),固定壳体(21)中部开有贯通孔(211),上固定柱(22)下端开有第一弧形凹槽,下固定柱(23)上端开有第二弧形凹槽,旋转帽(24)上端与上固定柱(22)滑动配合,下端通过与固定壳体(21)相配合带动上固定柱(22)上下移动;
加工装置(4)包括打磨机构(41)、珩磨机构(42)和加工动力机构(43),打磨机构(41)包括第一从动锥齿轮(411)、第一转动杆(412)、打磨座(413)、打磨块(416)以及第一转动杆固定套(419),第一从动锥齿轮(411)安装在第一转动杆(412)上,第一转动杆(412)一端固定安装有打磨座(413),另一端与所述电动伸缩杆(121)通过轴承连接,打磨座(413)周侧通过楔形连接块(415)安装有打磨块(416),第一转动杆固定套(419)通过轴承安装在第一转动杆(412)上,珩磨机构(42)位于第一从动锥齿轮(411)和打磨座(413)之间,珩磨机构(42)包括第二从动锥齿轮(421)、第二转动杆(422)、珩磨头(423)以及第二转动杆固定套(424),第二转动杆(422)两端分别固定有第二从动锥齿轮(421)和珩磨头(423),第二转动杆(422)为空心结构,第一转动杆(412)依次贯穿珩磨头(423)、第二转动杆(422)和第二从动锥齿轮(421),第二转动杆固定套(424)通过轴承安装在第二转动杆(422)上,加工动力装置(43)包括动力杆(431)、主动锥齿轮(432)、动力杆固定套(433)以及动力杆固定板(434),动力杆(431)一端通过联轴器与限位电机(134)输出轴连接,另一端与主动锥齿轮(432)固定连接,主动锥齿轮(432)分别与所述第一从动锥齿轮(411)和第二从动锥齿轮(421)啮合,动力杆固定套(433)通过轴承安装在动力杆(431)上,两动力杆固定板(434)一端固定在动力杆固定套(433)上,另一端分别与第一转动杆固定套(419)和第二转动杆固定套(424)固定连接;
该气缸套精加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S1、固定气缸套:首先将气缸套依次穿过左侧的夹持装置(3)、固定装置(2)和右侧的夹持装置(3),气缸套置于下固定柱(23)上端的第二弧形凹槽,旋拧旋转帽(24),使得旋转帽(24)向下移动,旋转帽(24)向下移动带动上固定柱(22)向下移动,直至第一弧形凹槽与气缸套相接触,以固定气缸套;
S2、夹持定位:第一电机(353)启动,通过转动轴(352)带动转动齿轮(351)转动,转动齿轮(351)带动夹持限位环(33)转动,在转动限位套(341)的限位作用下,控制夹持杆体(342)的转动角度,以对气缸套两端进行夹紧定位;
S3、内壁处理:完成气缸套的夹持定位后,启动电动伸缩杆(121)进行伸长,推动打磨机构(41)、珩磨机构(42)、加工动力机构(43)同步向靠近气缸套的方向移动,并逐步推动打磨机构(41)、珩磨机构(42)伸入气缸套内部,限位电机(134)启动,通过加工动力机构(43)分别带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静张荣荣
申请(专利权)人:陈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