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芯结构和锂离子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74879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1 18: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锂离子电池领域,提供了一种电芯结构和锂离子电池。其中,电芯结构包括正极集流体层、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固态电解质层、负极集流体层、负极活性物质层和负极固态电解质层;由正极集流体层、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固态电解质层、负极集流体层、负极活性物质层和负极固态电解质层组合形成单面正极、单面负极、双面正极和双面负极;单面正极、单面负极、双面正极和双面负极组合层叠并通过正极固态电解质层和负极固态电解质层压合连接形成电芯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电芯结构能避免隔膜起皱、错位等产生的不良品和安全隐患,提高电芯结构的质量,并能倍数提高电芯结构的电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芯结构和锂离子电池
本技术属于锂离子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芯结构和锂离子电池。
技术介绍
现有锂离子电池的电芯包括正极片、负极片、用于隔离正极片和负极片的隔膜和填充在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的电解液。请参照图1,现有电芯多采用Z字形叠片的方案,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按照Z字形的方式叠至一定的层数。具体的,叠片设备将来料为已成型好的极片(正极片和负极片),放在对应的料盒中;然后进行叠片,叠片台停在初始负极叠片位置,隔膜已经完成穿带并固定在叠片台上,负极机械手抓取负极片放入叠片台,而后,叠片台运动带动隔膜一并移动到正极叠片位置,正极机械手抓取正极片放入叠片台,反复重复上述动作,叠至工艺要求的层数后切断隔膜,进行贴胶后完成电芯的叠片。在采用Z字形叠片工艺进行叠片时,由于隔膜的存在,在叠片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隔膜的褶皱,结果电芯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吸锂,产生锂枝晶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由于现有的锂离子电芯,主要还是单电芯或者多电芯并联,单体电压3.6V或者3.2V,不能高于5V。因为,电压高于5V时,液态的电解液会分解产气,更严重会导致电芯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极集流体层、负极集流体层、正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正极固态电解质层和负极固态电解质层;/n所述正极集流体层、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和所述正极固态电解质层顺次层叠连接形成单面正极,所述负极固态电解质层、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和所述负极集流体层顺次层叠连接形成单面负极;所述正极固态电解质层、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所述正极集流体层、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和所述正极固态电解质层顺次层叠连接形成双面正极;所述负极固态电解质层、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所述负极集流体层、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和所述负极固态电解质层顺次层叠形成双面负极;/n所述单面正极、所述单面负极、所述双面正极和所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极集流体层、负极集流体层、正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正极固态电解质层和负极固态电解质层;
所述正极集流体层、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和所述正极固态电解质层顺次层叠连接形成单面正极,所述负极固态电解质层、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和所述负极集流体层顺次层叠连接形成单面负极;所述正极固态电解质层、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所述正极集流体层、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和所述正极固态电解质层顺次层叠连接形成双面正极;所述负极固态电解质层、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所述负极集流体层、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和所述负极固态电解质层顺次层叠形成双面负极;
所述单面正极、所述单面负极、所述双面正极和所述双面负极组合层叠并通过相邻的所述正极固态电解质层和所述负极固态电解质层压合连接形成电芯结构,所述单面正极、所述单面负极、所述双面正极和所述双面负极的数量关系满足:
S1=A,S2=A,S3=B,S4=B,A≥1,B≥0,
其中,S1为所述单面正极的数量,S2为所述单面负极的数量,S3为双面正极的数量,S4为双面负极的数量,A和B均为整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是由正极浆料涂覆在所述正极集流体层上并烘干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是由负极浆料涂覆在所述负极集流体层上并烘干形成的负极活性物质层,所述正极固态电解质层是由电解质浆料涂覆在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上并烘干形成的正极固态电解质层,所述负极固态电解质层是由电解质浆料涂覆在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辉张勍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恒大新能源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