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应急小便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6830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1 18: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携式应急小便室,包括支撑框架、篷布和若干小便斗,所述支撑框架的内部合围形成一个解手空间。所述的篷布套设在所述支撑框架外侧,篷布的侧边开设有开关门,所述的若干小便斗设在所述解手空间内并分别固定在所述支撑框架上。所述小便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排液管,所述小便斗内开设有用于与所述排液管相连通的通孔,所述通孔处设有过滤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提供一种可同时供多人使用的便携式应急小便室,该小便室组装和拆卸简单,携带方便,使用快捷,可重复使用,占用空间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携式应急小便室
本技术涉及便携式厕所
,特别涉及一种便携式应急小便室。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应急辅助工具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各种应急辅助设备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应急救灾等场所,便携式应急小便室便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但是以往的便携式应急小便室存在着携带不便,使用人员的单一,并且多为一次性,无法满足重复利用的要求,不能较好的满足使用人员对于小便器的多种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携带方便、使用快捷、可重复使用且能够同时供多人使用的便携式应急小便室。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便携式应急小便室,包括支撑框架、篷布和若干小便斗,所述支撑框架的内部合围形成一个解手空间,所述的篷布套设在所述支撑框架外侧,篷布的侧边开设有开关门。所述的若干小便斗设在所述解手空间内并分别固定在所述支撑框架上,所述小便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排液管,所述小便斗内开设有用于与所述排液管相连通的通孔,所述通孔处设有过滤网。进一步地,所述的支撑框架包括顶部框架、底部框架和若干根竖直设置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部框架和底部框架连接。其中,所述的顶部框架包括多头管套、顶部环杆和若干根斜撑杆,所述的多头管套设在所述顶部环杆中心处的正上方,所述斜撑杆的一端与所述顶部环杆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多头管套连接。其中,所述的底部框架包括底部固定杆、与所述底部固定杆固定连接的排泄主管以及与所述排泄主管相连通的若干根竖向排泄导管。所述支撑杆的底部与所述竖向排泄导管固定连接,所述竖向排泄导管的侧边设有与其相连通的斜向排泄导管,所述斜向排泄导管的上端与所述排液管固定连接,所述排泄主管上设有排泄快接。优选地,所述底部固定杆和排泄主管均为半圆环状结构,排泄主管的两端分别与底部固定杆的两端相对接,所述排泄主管的两端部处分别固设有密封挡盖。优选地,所述底部固定杆和排泄主管的侧边分别沿周向设有若干固定脚垫。进一步地,为了进一步增强支撑框架的的整体强度,所述的支撑框架还包括水平设置在所述若干根支撑杆中部位置的中间环杆,所述的中间环杆分别与所述若干根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的小便斗通过U型固定扣固定在所述中间环杆上。进一步地,所述的开关门包括呈左右对称设置的两块门布,所述门布的侧边和顶部分别通过拉链与所述篷布连接,两块门布的对接处分别设有魔术贴。优选地,为了进一步增强小便室的通风效果,所述篷布的上部开设有卷帘窗和若干通风孔,所述篷布的底面与地面之间具有5~10cm的间距。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提供一种可同时供多人使用的便携式应急小便室,该小便室组装和拆卸简单,携带方便,使用快捷,可重复使用,占用空间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隐去篷布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底部框架的零件爆炸图。图4为小便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支撑框架;11、顶部框架;111、多头管套;112、顶部环杆;113、斜撑杆;12、底部框架;121、固定杆;122、排泄主管;123、竖向排泄导管;124、斜向排泄导管;125、排泄快接;126、密封挡盖;127、固定脚垫;2、篷布;201、门布;202、拉链;203、魔术贴;21、通风孔;3、小便斗;30、过滤网;31、排液管;4、U型固定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4所示,一种便携式应急小便室,包括支撑框架1、篷布2和若干小便斗3,支撑框架1的内部合围形成一个解手空间,篷布2套设在支撑框架1外侧,若干小便斗3设在解手空间内。支撑框架1包括顶部框架11、底部框架12、中间环杆13和若干根竖直设置的支撑杆14,支撑杆14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接管套与顶部框架11和底部框架12连接。中间环杆13水平设置在若干根支撑杆14的中部位置,中间环杆13分别通过连接管套与若干根支撑杆14固定连接。顶部框架11包括多头管套111、顶部环杆112和若干根斜撑杆113,多头管套111设在顶部环杆112中心处的正上方,斜撑杆113的一端通过连接管套与顶部环杆112连接,另一端与多头管套111插接连接。底部框架12包括底部固定杆121、排泄主管122和若干根竖向排泄导管123。支撑杆14的底部与竖向排泄导管123插接连接,竖向排泄导管123的底部与排泄主管122插接连接。竖向排泄导管123的侧边设有与其相连通的斜向排泄导管124,排泄主管122上设有用于与外部污池相连接的排泄快接125。底部固定杆121和排泄主管122均为半圆环状结构,底部固定杆121可以是一体式结构或分体式结构。排泄主管122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接管套与底部固定杆121的两端相对接,排泄主管122的两端部处分别固设有密封挡盖126。底部固定杆121和排泄主管122的侧边分别沿周向设有若干固定脚垫127。若干小便斗3设在解手空间内并分别通过U型固定扣4固定在中间环杆13上。小便斗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排液管31,排液管31的底部与斜向排泄导管124的上端插接连接。小便斗3内开设有用于与排液管31相连通的通孔,通孔处设有过滤网30。篷布2的侧边开设有开关门,开关门包括呈左右对称设置的两块门布201,门布201的侧边和顶部分别通过拉链202与篷布2连接,两块门布201的对接处分别设有魔术贴203。篷布2的上部开设有卷帘窗(图中未示出)和若干通风孔21,篷布2的底面与地面之间具有5~10cm的间距。本技术的应急小便室的组装过程为:选择好适当的地方,先安装好底部固定杆121,然后预先装好顶部框架11、中间环杆13和若干支撑杆14,套入外包篷布2。将排泄主管122套入底部固定杆121,再装入套好篷布2的框架,通过蝶形螺母、源头螺栓锁紧,舒展开外包篷布2,绑好绑带,装上固定脚垫127。将小便斗3底部的排液管31插入斜向排泄导管124中,通过U型固定扣4将小便斗3固定在中间环杆13上,通过拉链202连接门布201和篷布2,最后在排泄主管122上连接上排泄快接125,连接外部污池,即可使用。不用时,依次拆卸,洗净晾干,收纳入包装袋即可。本技术的便携式应急小便室可供多人同时使用,并且安装简单,携带方便,使用快捷,还能重复使用。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技术,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本技术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携式应急小便室,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框架、篷布和若干小便斗,所述支撑框架的内部合围形成一个解手空间,所述的篷布套设在所述支撑框架外侧,篷布的侧边开设有开关门,所述的若干小便斗设在所述解手空间内并分别固定在所述支撑框架上,所述小便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排液管,所述小便斗内开设有用于与所述排液管相连通的通孔,所述通孔处设有过滤网。/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应急小便室,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框架、篷布和若干小便斗,所述支撑框架的内部合围形成一个解手空间,所述的篷布套设在所述支撑框架外侧,篷布的侧边开设有开关门,所述的若干小便斗设在所述解手空间内并分别固定在所述支撑框架上,所述小便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排液管,所述小便斗内开设有用于与所述排液管相连通的通孔,所述通孔处设有过滤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应急小便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框架包括顶部框架、底部框架和若干根竖直设置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部框架和底部框架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便携式应急小便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顶部框架包括多头管套、顶部环杆和若干根斜撑杆,所述的多头管套设在所述顶部环杆中心处的正上方,所述斜撑杆的一端与所述顶部环杆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多头管套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便携式应急小便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部框架包括底部固定杆、与所述底部固定杆固定连接的排泄主管以及与所述排泄主管相连通的若干根竖向排泄导管,所述支撑杆的底部与所述竖向排泄导管固定连接,所述竖向排泄导管的侧边设有与其相连通的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蓝文贵卢灿蓝卓辉蓝振福蓝俊辉
申请(专利权)人:泰普斯福建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