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叠合板支座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6787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1 18: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叠合板支座连接结构,其包括水平设置的叠合板和竖直设置的支座,所述叠合板包括预制底板、第一钢筋网片和现浇叠合层,所述预制底板的拼接端与所述支座的侧壁连接,且与所述支座形成浇筑空间,所述预制底板内设有钢筋构件,所述第一钢筋网片的一端设置在所述预制底板上,所述第一钢筋网片的另一端插入所述支座中,所述现浇叠合层浇筑在所述第一钢筋网片、所述预制底板的顶部以及所述浇筑空间内,所述现浇叠合层内穿插有受力钢筋,所述受力钢筋插入所述支座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叠合板支座连接结构,其施工效率较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叠合板支座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
,特别是涉及一种叠合板支座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叠合板支座连接结构可参考国标图集《装配式混凝土连接节点构造(楼盖和楼梯)》15G310-1中叠合板支座连接构造,叠合板支座连接结构包括支座、预制板和附加连接钢筋,预制板水平设置于支座的一侧。在现场施工时,施工人员需要多次将数条平行设置的附加连接钢筋搭接在预制板的上表面,并将附加连接钢筋的另一端伸入支座中。目前,施工人员需要多次重复操作,以将多条钢筋搭接在预制板板,并插入支座中,操作繁琐,施工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叠合板支座连接结构,结构稳固,施工操作简单快捷,施工效率较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叠合板支座连接结构,其包括水平设置的叠合板和竖直设置的支座,所述叠合板包括预制底板、第一钢筋网片和现浇叠合层,所述预制底板的拼接端与所述支座的侧壁连接,且与所述支座形成浇筑空间,所述预制底板内设有钢筋构件,所述第一钢筋网片的一端设置在所述预制底板上,所述第一钢筋网片的另一端插入所述支座中,所述现浇叠合层浇筑在所述第一钢筋网片、所述预制底板的顶部以及所述浇筑空间内,所述现浇叠合层内穿插有受力钢筋,所述受力钢筋插入所述支座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支座包括混凝土墙,所述混凝土墙内设有若干条水平设置的水平钢筋以及若干条竖直设置的竖向钢筋,各所述水平钢筋从上而下依次分布,各所述竖向钢筋以混凝土墙的中心轴线为中心周向设置,各所述水平钢筋和各所述竖向钢筋交错连接,所述第一钢筋网片和所述受力钢筋插入所述混凝土墙中。作为优选方案,各所述水平钢筋从上而下依次等间距分布,各所述竖向钢筋等间距周向设置在所述混凝土墙内。作为优选方案,将所述第一钢筋网片插入所述支座的深度定义为a,将所述支座的宽度定义为b,则a≥0.5b。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钢筋网片包括若干条横向间隔分布的第一钢筋和若干条纵向间隔分布的第二钢筋,各所述第一钢筋和各所述第二钢筋连接,且所述第一钢筋网片插入所述支座的深度大于9倍的所述第二钢筋的钢筋直径。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预制底板的拼接端的上表面设有向下凹陷的凹槽,所述第一钢筋网片的一端位于所述凹槽内,所述现浇叠合层浇筑在所述第一钢筋网片、所述凹槽、各所述预制底板的顶部以及所述浇筑空间内。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凹槽的深度为20mm~25mm,所述凹槽的宽度为250mm~300mm。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钢筋构件的端部不伸出于所述预制底板的拼接端。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钢筋构件为第二钢筋网片,所述第二钢筋网片包括若干条横向间隔分布的第三钢筋和若干条纵向间隔分布的第四钢筋,各所述第三钢筋和各所述第四钢筋连接,所述第二钢筋网片与所述第一钢筋网片的搭接长度为0.6倍的所述第四钢筋的钢筋受拉锚固长度。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叠合板还包括若干个桁架筋,所述桁架筋的底部与所述钢筋构件的顶侧抵接,所述桁架筋的顶部穿出于所述预制底板,并与所述受力钢筋的底侧抵接,各所述桁架筋沿所述预制底板的宽度方向均匀分布,各所述桁架筋沿所述预制底板的宽度方向的间距不大于600mm。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叠合板支座连接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支座与叠合板连接,支座为叠合板提供支撑的作用。第一钢筋网片和受力钢筋插入支座中,保证叠合板与支座连接紧固,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预制底板与支座之间留有浇筑空间,现浇叠合层浇筑在该浇筑空间内,避免支座和第一钢筋网片之间的连接处开裂。预制底板上设有第一钢筋网片,第一钢筋网片直接在工厂加工完成后运到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在施工现场不再需要逐一搭接钢筋条,直接将第一钢筋网片放置在预制底板上即可,操作方便快捷,施工效率较高。而且第一钢筋网片的搭接性能好,可减小钢筋构件的搭接长度,第一钢筋网片最大程度地靠近预制底板的钢筋构件,可有效地减小承载力的削减程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叠合板支座连接结构(支座的排布方向与桁架筋平行,且支座位于叠合板的边缘)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叠合板支座连接结构(支座的排布方向与桁架筋平行,且支座位于叠合板的中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叠合板支座连接结构(支座的排布方向与桁架筋垂直,且支座位于叠合板的边缘)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叠合板支座连接结构(支座的排布方向与桁架筋垂直,且支座位于叠合板的中部)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叠合板支座连接结构的俯视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钢筋网片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钢筋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支座;11、混凝土墙;12、水平钢筋;13、竖向钢筋;2、叠合板;21、预制底板;22、第一钢筋网片;221、第一钢筋;222、第二钢筋;23、现浇叠合层;24、桁架筋;3、钢筋构件;31、第三钢筋;32、第四钢筋;4、凹槽;5、受力钢筋;6、切口;7、构造钢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拼接端”是指任一预制底板靠近其他预制底板的一端或一侧。本技术中采用术语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中采用术语“纵向”、“横向”、“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技术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至图7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叠合板支座连接结构,其包括水平设置的叠合板2和竖直设置的支座1,叠合板2包括从下而上依次设置的预制底板21、第一钢筋网片22和现浇叠合层23,预制底板21的拼接端与支座1的一侧连接,且与支座1形成浇筑空间,预制底板21内设有钢筋构件3,第一钢筋网片22的一端设置在预制底板21上,第一钢筋网片22的另一端插入支座1中,现浇叠合层23(即后浇混凝土)浇筑在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叠合板支座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设置的叠合板和竖直设置的支座,/n所述叠合板包括预制底板、第一钢筋网片和现浇叠合层,所述预制底板的拼接端与所述支座的侧壁连接,且与所述支座形成浇筑空间,所述预制底板内设有钢筋构件,所述第一钢筋网片的一端设置在所述预制底板上,所述第一钢筋网片的另一端插入所述支座中,所述现浇叠合层浇筑在所述第一钢筋网片、所述预制底板的顶部以及所述浇筑空间内,所述现浇叠合层内穿插有受力钢筋,所述受力钢筋插入所述支座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叠合板支座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设置的叠合板和竖直设置的支座,
所述叠合板包括预制底板、第一钢筋网片和现浇叠合层,所述预制底板的拼接端与所述支座的侧壁连接,且与所述支座形成浇筑空间,所述预制底板内设有钢筋构件,所述第一钢筋网片的一端设置在所述预制底板上,所述第一钢筋网片的另一端插入所述支座中,所述现浇叠合层浇筑在所述第一钢筋网片、所述预制底板的顶部以及所述浇筑空间内,所述现浇叠合层内穿插有受力钢筋,所述受力钢筋插入所述支座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板支座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包括混凝土墙,所述混凝土墙内设有若干条水平设置的水平钢筋以及若干条竖直设置的竖向钢筋,各所述水平钢筋从上而下依次分布,各所述竖向钢筋以混凝土墙的中心轴线为中心周向设置,各所述水平钢筋和各所述竖向钢筋交错连接,所述第一钢筋网片和所述受力钢筋插入所述混凝土墙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叠合板支座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水平钢筋从上而下依次等间距分布,各所述竖向钢筋等间距周向设置在所述混凝土墙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板支座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一钢筋网片插入所述支座的深度定义为a,将所述支座的宽度定义为b,则a≥0.5b。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板支座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筋网片包括若干条横向间隔分布的第一钢筋和若干条纵向间隔分布的第二钢筋,各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艾荣邓宝瑜陈敬恒黎加纯欧阳健袁秋林许文杰卢松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博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