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粘衬机用双缝合工件,包括工件本体、布料固定件;工件本体的后端紧固设置有布料固定件;工件本体的右侧竖向设置有右侧板;右侧板呈从前向后逐渐变宽的三角形分布;右侧板的前端水平设置有固定板;工件本体的前端横向设置有布料出口、后端竖直设置有布料进口;布料进口处匹配设置有布料固定件;工件本体的左侧为三角形空腔;空腔内匹配设置有隔板;隔板的中部沿前后方向开设有穿布孔;布料固定件包括一号固定件、二号固定件;一号固定件、二号固定件均呈蛇形排列;一号固定件、二号固定件之间设置有夹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避免了人工浪费,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节省了操作步骤,可以快速缝制出双线,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粘衬机用双缝合工件
本技术涉及一种双缝合工件,尤其涉及一种粘衬机用双缝合工件。
技术介绍
在制衣行业中,通常包括衬料以及布料,由于一些布料本身材质原因,在穿衣服时会造成刺肤现象,为了解决该现象,通常会在布料上再粘合一层衬料。衬料与布料的粘合方式通常为事先裁剪好布料以及衬料,将布料和衬料裁剪成相同面积以及相同形状,再把上述两个料子叠放重合设置,放进自动粘衬机上的传送带,经过自动粘衬机的粘合动作,将布料与衬料粘合。但是现有技术中,衬布粘合机通常包括传送带以及粘衬机构,而传送带又包括入口以及出口,通常在入口处的传送带带体较短,需要人工手动将较短长度的布放入传送带中,造成较大的人工浪费,导致工作效率较低;而且布料与衬料粘合后需要缝制出双缝线,但现有的自动粘衬机将二者粘合后,还需要多步手续才能缝制出双线,操作复杂,浪费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粘衬机用双缝合工件。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粘衬机用双缝合工件,包括工件本体、布料固定件;工件本体的后端紧固设置有布料固定件;工件本体的右侧竖向设置有右侧板;右侧板呈从前向后逐渐变宽的三角形分布;右侧板的前端水平设置有固定板;工件本体的前端横向设置有布料出口、后端竖直设置有布料进口;布料进口处匹配设置有布料固定件;右侧板的上端、下端分别向左侧弯折组成工件本体的上侧板、下侧板,上侧板、下侧板的左端分别朝右侧板方向弯折;工件本体的左侧为三角形空腔;空腔内匹配设置有隔板;隔板与空腔的上端、下端之间均设置有空隙;隔板的中部沿前后方向开设有穿布孔;布料固定件包括一号固定件、二号固定件;一号固定件、二号固定件均呈蛇形排列;一号固定件、二号固定件之间设置有夹角;夹角为5-20°。进一步地,布料出口的宽度小于布料进口的高度。进一步地,一号固定件、二号固定件均由铁丝弯折而成;一号固定件、二号固定件的后端均向左侧弯折。进一步地,固定板上横向开设有固定孔。进一步地,右侧板与隔板之间设置有布料进口;右侧板与隔板互相平行。进一步地,右侧板的后端设置有沿布料进口向后延伸的连接板;右侧板的长度大于隔板的长度。进一步地,上侧板的前端与下侧板的前端在布料进口处粘接相接。进一步地,一号固定件与连接板焊接相接;二号固定件与隔板焊接相接。进一步地,工件本体分别与布料固定件、固定板焊接相接;固定板位于布料出口的右端。本技术不仅避免了人工浪费,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节省了操作步骤,可以快速缝制出双线,具有广泛的适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左视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结构布料出口的示意图。图4为图2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1、工件本体;2、二号固定件;3、一号固定件;4、固定孔;5、固定板;6、隔板;7、布料进口;8、穿布孔;9、布料出口;10、右侧板;11、连接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4所示的一种粘衬机用双缝合工件,包括工件本体1、布料固定件;工件本体1的后端紧固设置有布料固定件;工件本体1分别与布料固定件、固定板5焊接相接;固定板5位于布料出口9的右端。固定板5上横向开设有固定孔4。通过固定孔4将固定板5与粘衬机固定相接。工件本体1的右侧竖向设置有右侧板10;右侧板10呈从前向后逐渐变宽的三角形分布;右侧板10的前端水平设置有固定板5;工件本体1的前端横向设置有布料出口9、后端竖直设置有布料进口7;布料出口9的宽度小于布料进口7的高度。布料进口7处匹配设置有布料固定件;右侧板10的上端、下端分别向左侧弯折组成工件本体1的上侧板、下侧板,上侧板、下侧板的左端分别朝右侧板10方向弯折;上侧板的前端与下侧板的前端在布料进口7处粘接相接。如图3所示,侧板的前端与下侧板的前端粘接后形成挡板,布料、衬料进入布料进口7后,挡板将布料与衬料分隔在两侧,方便后续双缝操作时,布料、衬料在各自的拉伸方向上向前滑动。工件本体1的左侧为三角形空腔;空腔内匹配设置有隔板6;隔板6与空腔的上端、下端之间均设置有空隙;隔板6的中部沿前后方向开设有穿布孔8;右侧板10与隔板6之间设置有布料进口7;右侧板10与隔板6互相平行。右侧板10的后端设置有沿布料进口7向后延伸的连接板11;右侧板10的长度大于隔板6的长度。布料从布料进口7进入,然后穿过右侧板10与隔板6之间的空隙,从布料出口9穿出;衬料从布料进口7进入,先穿过右侧板10与隔板6之间的空隙,然后穿过穿布孔8,最后从布料出口9穿出;然后将布料与衬料粘合在一起。布料、衬料的另一端分别缠绕在固定筒上,固定筒与布料固定件之间设置有间隔,使得布料、衬料分别成一条直线与工件本体1相连接;布料固定件包括一号固定件3、二号固定件2;一号固定件3、二号固定件2均呈蛇形排列;一号固定件3、二号固定件2之间设置有夹角;夹角为5-20°。一号固定件3、二号固定件2均由铁丝弯折而成;一号固定件3、二号固定件2的后端均向左侧弯折。一号固定件3与连接板11焊接相接;二号固定件2与隔板6焊接相接。一号固定件3、二号固定件2分别用于固定布料、衬料,避免了人手动进行校正,节省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布料、衬料沿着工件本体1的方向进入粘衬机的双缝纫针下方。本技术的使用过程为:首先将布料、衬料的一端分别穿过一号固定件3、二号固定件2,然后布料、衬料分别穿过布料进口7进入工件本体1内部,布料直接穿过布料出口9,将衬料穿过穿布孔8,然后再穿过布料出口9,将穿出布料出口9的布料、衬料粘合在一起,然后将固定板5通过固定孔4与粘衬机紧固相接,然后将粘合在一起的布料、衬料放置于粘衬机的双缝纫针下面进行缝制,实现双缝合,将缝合的布料向前拉扯,即完成布料、衬料的双缝合。本技术通过设置工件本体,使得布料、衬料可以粘合在一起,不需要人工进行操作,节省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通过设置布料固定件,将布料、衬料分别缠绕在布料固定件上,保证了布料、衬料的粘合方向,无需人手动进行校正,同时还实现了双缝合,节省了工序,操作简单。此外,本设计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广泛适用于各粘衬机。上述实施方式并非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粘衬机用双缝合工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件本体(1)、布料固定件;所述工件本体(1)的后端紧固设置有布料固定件;工件本体(1)的右侧竖向设置有右侧板(10);所述右侧板(10)呈从前向后逐渐变宽的三角形分布;右侧板(10)的前端水平设置有固定板(5);所述工件本体(1)的前端横向设置有布料出口(9)、后端竖直设置有布料进口(7);所述布料进口(7)处匹配设置有布料固定件;/n所述右侧板(10)的上端、下端分别向左侧弯折组成工件本体(1)的上侧板、下侧板,上侧板、下侧板的左端分别朝右侧板(10)方向弯折;所述工件本体(1)的左侧为三角形空腔;所述空腔内匹配设置有隔板(6);所述隔板(6)与空腔的上端、下端之间均设置有空隙;隔板(6)的中部沿前后方向开设有穿布孔(8);/n所述布料固定件包括一号固定件(3)、二号固定件(2);所述一号固定件(3)、二号固定件(2)均呈蛇形排列;一号固定件(3)、二号固定件(2)之间设置有夹角;所述夹角为5-2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粘衬机用双缝合工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件本体(1)、布料固定件;所述工件本体(1)的后端紧固设置有布料固定件;工件本体(1)的右侧竖向设置有右侧板(10);所述右侧板(10)呈从前向后逐渐变宽的三角形分布;右侧板(10)的前端水平设置有固定板(5);所述工件本体(1)的前端横向设置有布料出口(9)、后端竖直设置有布料进口(7);所述布料进口(7)处匹配设置有布料固定件;
所述右侧板(10)的上端、下端分别向左侧弯折组成工件本体(1)的上侧板、下侧板,上侧板、下侧板的左端分别朝右侧板(10)方向弯折;所述工件本体(1)的左侧为三角形空腔;所述空腔内匹配设置有隔板(6);所述隔板(6)与空腔的上端、下端之间均设置有空隙;隔板(6)的中部沿前后方向开设有穿布孔(8);
所述布料固定件包括一号固定件(3)、二号固定件(2);所述一号固定件(3)、二号固定件(2)均呈蛇形排列;一号固定件(3)、二号固定件(2)之间设置有夹角;所述夹角为5-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衬机用双缝合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料出口(9)的宽度小于布料进口(7)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粘衬机用双缝合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浩石,
申请(专利权)人:威海允祯服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