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桅柱式自举升降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6562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1 18: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桅柱式自举升降平台,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杆,所述滑杆表面的底部设置有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包括缓冲筒,所述缓冲筒内腔底部的中心处焊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内腔套设在滑杆的表面,所述弹簧的顶部焊接有接触板,所述接触板的顶部开设有环槽,所述接触板套设在滑杆的表面,所述接触板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橡胶阻尼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缓冲装置、滑筒和圆柱形压块的配合使用,提高了支撑板的减震效果,增加了支撑板的缓冲能力,解决了现有的双桅柱式自举升降平台存在减震性不足的问题,从而避免了升降台下降过快时,而使操作人员出现不适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桅柱式自举升降平台
本技术涉及升降平台
,具体为一种双桅柱式自举升降平台。
技术介绍
工人在中、低空作业时,大部分都采用梯具和带动力的液压升降平台,梯具在四周没有墙壁依靠时不能使用,人字梯在工作状态、舒适度、高度上都不理想,这时候用到最多的则是双桅柱式自举升降平台,在中国专利号为CN207827808U的专利中,公开了双桅柱式自举升降平台,已经明确的指出工作原理和内部结构,但是,该双桅柱式自举升降平台存在减震性不足的缺陷,该升降平台在下降速度过快时,会导致支撑板出现缓冲不足的情况,从而增加了操作人员的不舒服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桅柱式自举升降平台,具备提高升降平台减震性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双桅柱式自举升降平台存在减震性不足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桅柱式自举升降平台,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杆,所述滑杆表面的底部设置有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包括缓冲筒,所述缓冲筒内腔底部的中心处焊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内腔套设在滑杆的表面,所述弹簧的顶部焊接有接触板,所述接触板的顶部开设有环槽,所述接触板套设在滑杆的表面,所述接触板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橡胶阻尼板,所述橡胶阻尼板的表面与缓冲筒的内壁接触,所述滑杆表面的顶部套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内腔两侧的中心处均嵌设有滑筒,所述滑筒的内腔与滑杆的表面滑动连接,所述支撑板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圆柱形压块,所述圆柱形压块的内腔套设在滑杆的表面。优选的,所述底座顶部的中心处设置有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由制动自锁装置、桅柱和钢丝绳构成,所述制动自锁装置由轴、固定座、制动器、棘轮、棘爪、钢丝绳轮和卷簧构成。优选的,所述滑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限位块。优选的,所述滑筒的内腔与滑杆的连接处设置有耐磨层一,所述圆柱形压块的内腔与滑杆的连接处设置有耐磨层二。优选的,所述环槽的槽孔直径大小大于圆柱形压块的厚度,所述圆柱形压块的厚度为1cm-2c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术通过设置缓冲装置、滑筒和圆柱形压块的配合使用,提高了支撑板的减震效果,增加了支撑板的缓冲能力,解决了现有的双桅柱式自举升降平台存在减震性不足的问题,从而避免了升降台下降过快时,而使操作人员出现不适的情况。2、本技术通过设置升降装置由制动自锁装置、桅柱和钢丝绳构成,达到了支撑板升降的效果,通过设置限位块,对支撑板上升时起到限位的作用,通过设置耐磨层一,减少了滑杆和滑筒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延长了滑筒的使用寿命,通过设置耐磨层二,减少了滑杆和圆柱形压块的摩擦力,从而延长了圆柱形压块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缓冲装置的结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接触板的结构俯视剖面图。图中:1底座、2滑杆、3缓冲装置、31缓冲筒、32弹簧、33接触板、34环槽、35橡胶阻尼板、4支撑板、5滑筒、6圆柱形压块、7升降装置、71制动自锁装置、72桅柱、73钢丝绳、8限位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一种双桅柱式自举升降平台,包括底座1,底座1顶部的中心处设置有升降装置7,升降装置7由制动自锁装置71、桅柱72和钢丝绳73构成,制动自锁装置71由轴、固定座、制动器、棘轮、棘爪、钢丝绳轮和卷簧构成,升降装置7属于现有技术,在专利号为CN207827808U的中国专利中明确的提出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通过设置升降装置7由制动自锁装置71、桅柱72和钢丝绳73构成,达到了支撑板4升降的效果,底座1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杆2,滑杆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限位块8,通过设置限位块8,对支撑板4上升时起到限位的作用,滑杆2表面的底部设置有缓冲装置3,缓冲装置3包括缓冲筒31,缓冲筒31内腔底部的中心处焊接有弹簧32,弹簧32的内腔套设在滑杆2的表面,弹簧32的顶部焊接有接触板33,接触板33的顶部开设有环槽34,环槽34的槽孔直径大小大于圆柱形压块6的厚度,圆柱形压块6的厚度为1cm-2cm,接触板33套设在滑杆2的表面,接触板33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橡胶阻尼板35,橡胶阻尼板35起到支撑和吸收震力的作用,橡胶阻尼板35的表面与缓冲筒31的内壁接触,滑杆2表面的顶部套设有支撑板4,支撑板4内腔两侧的中心处均嵌设有滑筒5,滑筒5的内腔与滑杆2的表面滑动连接,支撑板4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圆柱形压块6,滑筒5的内腔与滑杆2的连接处设置有耐磨层一,圆柱形压块6的内腔与滑杆2的连接处设置有耐磨层二,通过设置耐磨层一,减少了滑杆2和滑筒5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延长了滑筒5的使用寿命,通过设置耐磨层二,减少了滑杆2和圆柱形压块6的摩擦力,从而延长了圆柱形压块6的使用寿命,圆柱形压块6的内腔套设在滑杆2的表面,通过设置缓冲装置3、滑筒5和圆柱形压块6的配合使用,提高了支撑板4的减震效果,增加了支撑板4的缓冲能力,解决了现有的双桅柱式自举升降平台存在减震性不足的问题,从而避免了升降台下降过快时,而使操作人员出现不适的情况。使用时,升降装置7利用制动自锁装置71、桅柱72和钢丝绳73的现有技术对支撑板4进行升降,当支撑板4下降时,支撑板4通过滑筒5在滑杆2的表面滑动,当支撑板4底部的圆柱形压块6与环槽34接触时,接触板33会压缩弹簧32,弹簧32对支撑板4进行减震,橡胶阻尼板35起到支撑和吸收震力的作用,从而提高了支撑板4的缓冲力。综上所述:该双桅柱式自举升降平台,通过缓冲装置3、滑筒5和圆柱形压块6的配合使用,解决了现有的双桅柱式自举升降平台存在减震性不足的问题。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桅柱式自举升降平台,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杆(2),所述滑杆(2)表面的底部设置有缓冲装置(3),所述缓冲装置(3)包括缓冲筒(31),所述缓冲筒(31)内腔底部的中心处焊接有弹簧(32),所述弹簧(32)的内腔套设在滑杆(2)的表面,所述弹簧(32)的顶部焊接有接触板(33),所述接触板(33)的顶部开设有环槽(34),所述接触板(33)套设在滑杆(2)的表面,所述接触板(33)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橡胶阻尼板(35),所述橡胶阻尼板(35)的表面与缓冲筒(31)的内壁接触,所述滑杆(2)表面的顶部套设有支撑板(4),所述支撑板(4)内腔两侧的中心处均嵌设有滑筒(5),所述滑筒(5)的内腔与滑杆(2)的表面滑动连接,所述支撑板(4)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圆柱形压块(6),所述圆柱形压块(6)的内腔套设在滑杆(2)的表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桅柱式自举升降平台,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杆(2),所述滑杆(2)表面的底部设置有缓冲装置(3),所述缓冲装置(3)包括缓冲筒(31),所述缓冲筒(31)内腔底部的中心处焊接有弹簧(32),所述弹簧(32)的内腔套设在滑杆(2)的表面,所述弹簧(32)的顶部焊接有接触板(33),所述接触板(33)的顶部开设有环槽(34),所述接触板(33)套设在滑杆(2)的表面,所述接触板(33)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橡胶阻尼板(35),所述橡胶阻尼板(35)的表面与缓冲筒(31)的内壁接触,所述滑杆(2)表面的顶部套设有支撑板(4),所述支撑板(4)内腔两侧的中心处均嵌设有滑筒(5),所述滑筒(5)的内腔与滑杆(2)的表面滑动连接,所述支撑板(4)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圆柱形压块(6),所述圆柱形压块(6)的内腔套设在滑杆(2)的表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若曦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泉州路特斯贸易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