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空肠营养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56875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1 17: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空肠营养管,包括管体和管体固定装置,所述管体头部开设有营养液输入管口和辅助管口,该辅助管口用于连接负压球接口或温水管接口;所述管体尾部侧部开设有若干供营养液流出的侧孔,所述管体外还固定套设有气囊,所述气囊头部开设有气囊管口;所述管体固定装置包括固定于鼻梁处的鼻夹机构,及通过转动结构设置于鼻夹上的脸部固定片,该脸部固定片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管体的若干固定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很好的代替胶带,使得避免管体粘连不牢固、及胶布粘连在皮肤上容易使病人皮肤受损,使病人感觉不舒适的问题,同时减少了堵管风险、也可以吸出胃肠内残留液体,对肠梗阻患者有治疗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空肠营养管
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疗辅助设备,尤其是一种新型空肠营养管。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营养支持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界对于肠内营养的重要性有了重新的认识,肠内营养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它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主要用于解决食管癌、贲门癌等胃肠道病人的术前进食困难,术后早期又不能正常进食的问题,也用于解决危重病人由于器官急慢性功能障碍,严重创伤等所导致的无法正常进食的问题。近年来早期给予病人适当的营养支持已成为临床医师共识,大多使用空肠营养管来实现对病人的喂食,其中空肠营养管的放置方式有手术中置管、X线透视下置管、胃镜下置管和床边盲插,而床旁盲插的优势:操作方便,创伤小,改善肠内营养的耐受性,误吸风险低,减少VAP等并发症的发生。床旁徒手盲插空肠营养管技术有效的解决了危重患者尤其是高误吸风险病人实施肠内营养的通路。但现有的空肠营养管插入人体肠道后,其延伸出人体鼻孔的一端大多通过胶带粘连在病人脸部,粘连不牢固,而且胶布粘连在皮肤上容易使病人皮肤受损,使病人感觉不舒适,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空肠营养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空肠营养管,能够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技术问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和管体固定装置,所述管体头部开设有营养液输入管口和辅助管口,该辅助管口用于连接负压球接口或温水管接口;所述管体尾部侧部开设有若干供营养液流出的侧孔,所述管体外还固定套设有气囊,所述气囊头部开设有气囊管口;所述管体固定装置包括固定于鼻梁处的鼻夹机构,及通过转动结构设置于鼻夹上的脸部固定片,该脸部固定片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管体的若干固定夹;所述鼻夹机构包括两个对应设置的左鼻夹和右鼻夹,该左鼻夹处贯穿设置有滑动孔,该滑动孔内贯穿放置有滑动杆,该滑动杆一端延伸固定于右鼻夹处;所述左鼻夹和滑动杆之间设有用于调节左鼻夹和右鼻夹之间的夹持间距的调节机构;所述转动结构包括固定设置于左鼻夹和右鼻夹外侧的转动座,所述转动座处开设有转轴孔,所述转轴孔内转动设置有转轴,该转轴外表面于转轴孔内表面贴合,所述脸部固定片一端与转轴向固定连接。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开设于滑动杆处的若干固定孔,开设于左鼻夹内的空腔,及设置于空腔内的固定杆,该固定杆一端贯穿左鼻夹延伸至滑动孔处、且与固定孔形成插接配合,固定杆另一端贯穿左鼻夹延伸放置于左鼻夹外;所述空腔内设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一端固定于固定杆处,压缩弹簧另一端固定于空腔内壁处。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固定杆插接与固定孔内,使得固定左鼻夹和右鼻夹之间的夹持间距,该调节放置结构简单,同时通过将固定杆向外拉动,使固定杆脱离固定孔,然后可以对左鼻夹与右鼻夹之间的夹持间距进行调节,进而达到鼻夹机构夹持与鼻梁处的最佳夹持效果,同时放开固定杆后,通过压缩弹簧的作用可以自动将固定杆移动插接回固定孔内,操作方便。再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夹包括左夹爪和右夹爪,所述左夹爪和右夹爪之间设有用于夹持管体的夹持通道、及位于夹持通道上方、供管体通过的缺口。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管体夹持与夹持通道内,实现对管体的夹持固定,该夹持方式结构简单,同时通过缺口可以很好的将管体放入和取出夹持通道。再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气囊管口靠近管体头部设置。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使用者操作。再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夹依次排布与脸部固定片处。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固定夹依次排布与脸部固定片处,管体可以寻找合适位置的固定夹对管体进行夹持,方便管体的放置。再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脸部固定片一端沿伸直人体脸部处,所述脸部固定片贴合脸部轮廓设置。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脸部固定片贴合脸部轮廓设置,可以更好的对脸部有一个夹持作用。再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左鼻夹和右鼻夹处设有夹持垫,所述脸部固定片下表面设有硅胶垫。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增设夹持垫,可以在鼻梁被夹持时增加舒适度,避免患者鼻梁因夹持出现不适,通过脸部固定片下表面设有硅胶垫,使得脸部固定片与脸部皮肤进行夹持触碰时,避免患者脸部因夹持出现不适。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鼻梁处夹持鼻夹机构,同时通过鼻夹机构上连接的脸部固定片对脸部进行夹持,通过双重夹持使得鼻夹机构和脸部固定片可以牢固的固定在患者脸部,再通过将管体插入人体肠道后,其延伸出人体鼻孔的一端固定在脸部固定片的固定夹处,实现管体的固定,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很好的代替胶带,使得避免管体粘连不牢固、及胶布粘连在皮肤上容易使病人皮肤受损,使病人感觉不舒适的问题。同时通过辅助管口的设置,通过辅助管口与温水管接口相连接,使得可以接通温水管接口处输入的温水,使得可以在滴营养液的同时边用温水冲管,减少了堵管风险。同时可以将营养液输入管口关闭,在辅助管口处连接负压球,可以吸出胃肠内残留液体,对肠梗阻患者有治疗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管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管体固定装置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调节机构结构示意图。图中,1管体、2左鼻夹、3右鼻夹、4滑动杆、5脸部固定片、6转动座、7转轴、8拉环、9夹持垫、11侧孔、12营养液输入管口、13辅助管口、14气囊管口、15气囊、21固定杆、22空腔、23压缩弹簧、41固定孔、51左夹爪、52右夹爪、53夹持通道、54缺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2、3所示,本实施例包括包括管体1和管体1固定装置,所述管体1头部开设有营养液输入管口12和辅助管口13,该辅助管口13用于连接负压球接口或温水管接口;所述管体1尾部侧部开设有若干供营养液流出的侧孔11,所述管体1外还固定套设有气囊15,所述气囊15头部开设有气囊管口14;其中各个管口处均设有管口盖,该管口盖可以对管口进行开合,其中通过辅助管口13与温水管接口相连接,使得可以接通温水管接口处输入的温水,使得可以在滴营养液的同时边用温水冲管,减少了堵管风险。同时通过管口盖合上营养液输入管口12,在辅助管口13处连接负压球,可以吸出胃肠内残留液体,对肠梗阻患者有治疗作用,同时通过气囊15的设置可以增加管子重力,减少管子反折风险。对于不能在内镜下放置空场营养管,只能盲插的患者,该管子因重力增加可以更快通过幽门到达空肠,(其中上述气囊15还可以用水囊进行代替设置)。其中管体1固定装置包括固定于鼻梁处的鼻夹机构,及通过转动结构设置于鼻夹上的脸部固定片5,该脸部固定片5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管体1的若干固定夹;通过在鼻梁处夹持鼻夹机构,同时通过鼻夹机构上连接的脸部固定片5对脸部进行夹持,通过双重夹持使得鼻夹机构和脸部固定片5可以牢固的固定在患者脸部,再通过将管体1插入人体肠道后,其延伸出人体鼻孔的一端固定在脸部固定片5的固定夹处,实现管体1的固定。具体的鼻夹机构包括两个对应设置的左鼻夹2和右鼻夹3,该左鼻夹2处贯穿设置有滑动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空肠营养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和管体固定装置,所述管体头部开设有营养液输入管口和辅助管口,该辅助管口用于连接负压球接口或温水管接口;所述管体尾部侧部开设有若干供营养液流出的侧孔,所述管体外还固定套设有气囊,所述气囊头部开设有气囊管口;/n所述管体固定装置包括固定于鼻梁处的鼻夹机构,及通过转动结构设置于鼻夹上的脸部固定片,该脸部固定片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管体的若干固定夹;/n所述鼻夹机构包括两个对应设置的左鼻夹和右鼻夹,该左鼻夹处贯穿设置有滑动孔,该滑动孔内贯穿放置有滑动杆,该滑动杆一端延伸固定于右鼻夹处;所述左鼻夹和滑动杆之间设有用于调节左鼻夹和右鼻夹之间的夹持间距的调节机构;/n所述转动结构包括固定设置于左鼻夹和右鼻夹外侧的转动座,所述转动座处开设有转轴孔,所述转轴孔内转动设置有转轴,该转轴外表面于转轴孔内表面贴合,所述脸部固定片一端与转轴向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空肠营养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和管体固定装置,所述管体头部开设有营养液输入管口和辅助管口,该辅助管口用于连接负压球接口或温水管接口;所述管体尾部侧部开设有若干供营养液流出的侧孔,所述管体外还固定套设有气囊,所述气囊头部开设有气囊管口;
所述管体固定装置包括固定于鼻梁处的鼻夹机构,及通过转动结构设置于鼻夹上的脸部固定片,该脸部固定片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管体的若干固定夹;
所述鼻夹机构包括两个对应设置的左鼻夹和右鼻夹,该左鼻夹处贯穿设置有滑动孔,该滑动孔内贯穿放置有滑动杆,该滑动杆一端延伸固定于右鼻夹处;所述左鼻夹和滑动杆之间设有用于调节左鼻夹和右鼻夹之间的夹持间距的调节机构;
所述转动结构包括固定设置于左鼻夹和右鼻夹外侧的转动座,所述转动座处开设有转轴孔,所述转轴孔内转动设置有转轴,该转轴外表面于转轴孔内表面贴合,所述脸部固定片一端与转轴向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空肠营养管,其特征是: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开设于滑动杆处的若干固定孔,开设于左鼻夹内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玲羽张咩庆施一春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