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穿刺活检针,包括有针杆、手柄。针杆包含内针芯和外套管,外套管尾部与手柄内的可活动接头固定,手柄内有击发机构,击发机构由可活动接头、卡扣结构、储能弹簧、锁扣结构、触发开关组成。可活动接头轴向外端固定外套管,轴向内端与储能弹簧紧密接触,拨动可活动接头向后压缩储能弹簧,进入待击发状态;触发开关由推柄和触发探头组成,按压推柄,带动触发探头向前运动,驱动锁扣结构使卡扣结构松脱,可活动接头带着外套管向前运动,实现切取组织的功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无活检无效区,结构简单、易操作的半自动穿刺活检针,同时,外套管与内针芯分离,通过留置于体内的外套管可以实现多种功能,实现一针多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穿刺活检针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微创医疗器械,即经皮穿刺活检针。
技术介绍
近年来,肿瘤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使得肿瘤诊断的精准率大幅提高。但针对一些影像学特点不显著的肿瘤,通过穿刺活检进行病理学诊断,仍然是肿瘤诊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途径。目前,市面上主流的穿刺活检针,内针芯的尖端一般设计有取样凹槽(一般为20mm左右),通过外置套管的手动或自动向前击发切取肿瘤组织,实现取样。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保证获取足量的病变组织样本,但是,缺点也很明显:针尖上取样凹槽的前端有一定长度的活检无效区(3-10mm不等),倘若要取样的肿瘤靠近血管或神经等重要组织,为了使取样凹槽定位于肿瘤中央部位,对于小体积肿瘤,取样凹槽前端的活检无效区势必会穿过肿瘤,而很容易损伤、污染这些靠近肿瘤的血管或神经,这显然是极其危险的,极容易造成患者内出血、损伤神经或引起其他并发症。诚然,这种结构的穿刺活检针对临床医生的经验有不同程度的依赖,对于一些小的特殊位置的病灶(比如:甲状腺结节的穿刺活检),上述结构的活检穿刺针对临床医生诊疗经验的依赖尤甚。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无活检无效区,结构简单、易操作的半自动穿刺活检针。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经皮穿刺活检针,分为针杆部分、手柄部分两部分。针杆由内针芯、外套管组成,手柄内部设计有击发机构,使用时,按压击发开关,击发机构即可驱动针杆的外套管向前击发,切取病变组织。所述的针杆,内针芯外径0.4-1.8mm,由医用金属材料制成,尖部为锥形结构;内针芯尖部的锥面及靠近锥面的外圆柱面均设计有螺旋形凹槽,凹槽轴向长度2-10mm,所述凹槽为矩形槽、燕尾槽、梯形槽或V形槽;外套管套装于内针芯外部,外径0.6-2.0mm,由医用金属材料制成,其尖部为双斜面设计,尾部装有对接接头,该对接接头采用医用塑料材质,外圈设计有外螺纹,通过此接头上的外螺纹可以与手柄内的可活动接头固定在一起。所述的手柄,其内包含击发机构、防误击发机构、手柄壳体三部分组成。击发机构由可活动接头、储能弹簧、弹簧限位杆、弹簧限位块、锁扣结构、触发开关组成。可活动接头可采用医用金属或医用塑料材质,其轴向外端固定有外套管,轴向内端与储能弹簧紧密接触,并且,可活动接头径向设计的两个上膛扳手外露于手柄外部,向后拨动外露于手柄的两个上膛扳手可以带动可活动接头压缩手柄内的储能弹簧至可活动接头一侧的卡扣结构扣合于锁扣结构上,进而为下一步的击发操作提供动能。储能弹簧作为触发机构的能量供件,触动击发开关时,其活动端会向前驱动可活动接头瞬时运动,实现击发。弹簧限位杆采用医用塑料或医用金属均可,装于储能弹簧的内部,其作用是防止储能弹簧径向变形,保证储能弹簧提供轴向动能的可靠性,此外,弹簧限位杆内部为内针芯并与内针芯同轴。弹簧限位块位于储能弹簧的尾端,其作用是对储能弹簧的固定端进行轴向限位。锁扣结构的作用是:当向后拨动可活动接头上外露的上膛扳手至储能弹簧被压缩到一定程度时,该锁扣结构可以通过与可活动接头上的卡扣扣合,进而将储能弹簧限制在压缩状态,为后面的击发操作储存击发动能。触发开关由推柄及触发探头组成,按压推柄,可以带动触发探头向前运动,触发探头上的斜面结构可以驱动锁扣结构的活动端径向向外运动,进而使可活动接头上的卡扣松脱,在储能弹簧的向前驱动力作用下,可活动接头会带着外套管向前运动,实现切取组织的目的。防误击发机构的作用是防止误压触发开关,造成击发机构的错误击发,其功能由T形结构件与触发开关上对应的凹槽配合实现。径向拨动T形结构件上外露于手柄的部分至其轴向凸出结构与触发开关推柄上对应的凹槽同轴,此时,触发开关的推柄可以向前按压。当T形结构件上的轴向凸出结构与触发开关推柄上对应的凹槽不同轴时,触发开关的推柄无法向前按压,此时,穿刺活检针无法向前击发。手柄壳体作为击发机构、防误击发机构的支撑结构件,同时作为整个穿刺活检针的握件,由医用塑料制成。本专利技术在临床使用时,需先后向拨动外露于手柄的两个上膛扳手至可活动接头上的卡扣结构与手柄内部的锁扣结构扣合,此时,注意保证防误击发机构处于工作状态,防止误压触发开关至穿刺活检针错误击发。然后在B超、CT引导下将穿刺活检针针杆的针头部位经皮穿刺入病变组织中央部位;再调整防误击发机构,向前按压触发开关,使穿刺活检针的外套管向前击发,切取组织样本,最后,将整个穿刺活检针拔出体外取出样本即可。将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穿刺活检针经皮刺入病变组织后,可以将外套管与活检穿刺针分离并将活检穿刺针枕芯抽出体外,通过留置于体内的外套管可以实现抽吸病变组织囊液,并注入生理盐水等人工清洗液辅助清洗病变组织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作为微波消融针、射频消融针等热消融器械的插入通道,一针多用。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针对现有技术的常规穿刺活检针普遍存在的活检无效区设计,造成在使用过程中,易于刺破肿瘤附近血管、神经、气管等重要组织的风险。同时,对临床医生临床经验的过度依赖,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无活检无效区的穿刺活检针,尤其适用于小体积、靠近重要组织部位的肿瘤。使用此穿刺活检针,临床医生可以更放心、大胆的进行穿刺活检,进而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痛苦。附图说明图1为穿刺活检针整体示意图。图2为穿刺活检针内针芯尖部剖面图。图3为穿刺活检针内针芯凹槽剖面结构图。图4为穿刺活检针针杆外套管的尖部放大图。图5为穿刺活检针俯视图及竖向剖面图。图6为穿刺活检针侧视图及侧向剖面图。图7为穿刺活检针防误触发机构局部放大图。图8为注射器与外套管接在一起时的示意图。图9为消融针通过外套管刺入病灶的示意图。图10为穿刺活检针内针芯取样凹槽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针对现有穿刺活检针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经皮穿刺活检针,下面就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具体描述。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穿刺活检针分为针杆部分、手柄部分两部分。针杆部分由内针芯2、外套管1组成,手柄部分内部设计有击发机构,使用时,按压击发开关8,击发机构即可驱动针杆部分的外套管1向前击发,切取病变组织。所述的针杆部分包含内针芯2及外套管1两部分。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内针芯2外径1.2mm,由304不锈钢制成,尖部设计有锥形结构;内针芯2尖部的锥面及靠近锥面的外圆柱面均设计有螺旋形凹槽2a,螺距1.5mm,所述凹槽可以为矩形槽2a-1、燕尾槽2a-2、梯形槽2a-3或者V形槽2a-4,如图3所示,本实例选用较易加工的V形凹槽,槽深0.3mm,外套管1套装于内针芯2外部,外径1.4mm,由304不锈钢制成,其尖部为双斜面设计1a,如图4所示,尾部装有对接接头3,该对接接头采用医用塑料PP(聚丙烯),外圈设计有外螺纹,通过此接头上的外螺纹可以与手柄内的可活动接头4固定在一起。如图5所示,手柄部分内部包含击发机构、防误击发机构、手柄壳体三部分组成。击发机构由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穿刺活检针,包括针杆部分、手柄部分两部分;其特征在于:/n针杆部分包含内针芯(2)和外套管(1);内针芯(2)的尖部有锥形结构,锥面及靠近锥面的外圆柱面均有螺旋形凹槽(2a);外套管(1)套装于内针芯(2)外部,其尖部呈现双斜面(1a),尾部装有对接接头(3),该对接接头(3)的外圈有外螺纹,通过此接头上的外螺纹可以与手柄内的可活动接头(4)固定在一起;/n手柄部分包含有击发机构和手柄壳体;/n击发机构由可活动接头(4)、可活动接头(4)径向的两个上膛扳手(4a)、可活动接头(4)一侧的卡扣结构(4b)、储能弹簧(5)、弹簧限位杆(6)、弹簧限位块(7)、锁扣结构(11)、触发开关(8)组成;/n可活动接头(4)轴向外端固定有外套管(1),轴向内端与储能弹簧(5)紧密接触;并且,可活动接头(4)径向的两个上膛扳手(4a)外露于手柄壳体(10)的外部,向后拨动两个上膛扳手(4a)可以带动可活动接头(4),并压缩手柄壳体(10)内的储能弹簧(5),致使可活动接头(4)一侧的卡扣结构(4b)扣合于锁扣结构(11)上,进而进入待击发状态;/n弹簧限位杆(6)装于储能弹簧(5)的内部,弹簧限位杆(6)作用是防止储能弹簧(5)径向变形,弹簧限位杆(6)的内部有内针芯(2)并与内针芯(2)同轴;弹簧限位块(7)位于储能弹簧(5)的尾端,其作用是对储能弹簧(5)的固定端进行轴向限位;/n触发开关(8)由推柄(8a)和触发探头(8b)组成;按压推柄(8a),带动触发探头(8b)向前运动,触发探头(8b)上的斜面结构可以驱动锁扣结构(11)的活动端径向向外运动,进而使可活动接头(4)上的卡扣结构(4b)松脱,在储能弹簧(5)的向前驱动力作用下,可活动接头(4)会带着外套管(1)向前运动,实现切取组织的功能;/n手柄壳体(10)是击发机构的支撑结构件,也是穿刺活检针的握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穿刺活检针,包括针杆部分、手柄部分两部分;其特征在于:
针杆部分包含内针芯(2)和外套管(1);内针芯(2)的尖部有锥形结构,锥面及靠近锥面的外圆柱面均有螺旋形凹槽(2a);外套管(1)套装于内针芯(2)外部,其尖部呈现双斜面(1a),尾部装有对接接头(3),该对接接头(3)的外圈有外螺纹,通过此接头上的外螺纹可以与手柄内的可活动接头(4)固定在一起;
手柄部分包含有击发机构和手柄壳体;
击发机构由可活动接头(4)、可活动接头(4)径向的两个上膛扳手(4a)、可活动接头(4)一侧的卡扣结构(4b)、储能弹簧(5)、弹簧限位杆(6)、弹簧限位块(7)、锁扣结构(11)、触发开关(8)组成;
可活动接头(4)轴向外端固定有外套管(1),轴向内端与储能弹簧(5)紧密接触;并且,可活动接头(4)径向的两个上膛扳手(4a)外露于手柄壳体(10)的外部,向后拨动两个上膛扳手(4a)可以带动可活动接头(4),并压缩手柄壳体(10)内的储能弹簧(5),致使可活动接头(4)一侧的卡扣结构(4b)扣合于锁扣结构(11)上,进而进入待击发状态;
弹簧限位杆(6)装于储能弹簧(5)的内部,弹簧限位杆(6)作用是防止储能弹簧(5)径向变形,弹簧限位杆(6)的内部有内针芯(2)并与内针芯(2)同轴;弹簧限位块(7)位于储能弹簧(5)的尾端,其作用是对储能弹簧(5)的固定端进行轴向限位;
触发开关(8)由推柄(8a)和触发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杨,
申请(专利权)人:何杨,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