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控温除湿的自动炒锅,包括支架、炒锅、分隔板和翻炒装置;所述炒锅固定于所述支架,所述翻炒装置安装于所述炒锅内;所述炒锅的下部为锅体,所述炒锅的上部为安装盖;所述锅体从上至下包括依次连接的锅体圆柱段和锅体圆球段;所述锅体圆球段的两侧通过连接轴连接于所述支架;所述安装盖的底面连接于所述锅体圆球段;且所述安装盖的底面直径比所述锅体圆柱段入口端的直径大;所述分隔板覆盖在所述锅体圆柱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解决现有炒锅在产品出锅前水蒸气的大量外排及在锅内冷凝后形成水滴回流到锅内导致产品出现过度糊化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控温除湿的自动炒锅
本技术涉及食品加工
,特别是一种可控温除湿的自动炒锅。
技术介绍
日常生活中,我们在进行馅料炒制时,需要用到导热油或蒸汽对炒锅进行加热;炒制时位于馅料顶部的产品温度较低,底部馅料温度较高,在产品炒制完成后到从锅内取出前,锅内加热部位会持续为产品提供了大量热量,使产品的水分持续散发,造成馅料产品的糊化过度或出现糊锅现象;现有技术中,炒锅的降温大多采用热交换式降温的方法,以冷却液在夹层中流动进行热交换以达到降低物料温度的效果,但在导热油加热夹层炒锅中,夹层内已充满的导热油,不便使用此类方法进行加热;同时,锅内携带有大量水汽的空气会通过排风口直接排出,对环境造成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控温除湿的自动炒锅,解决现有炒锅在产品出锅前水蒸气的大量外排及在锅内冷凝后形成水滴回流到锅内导致产品出现过度糊化的问题。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可控温除湿的自动炒锅,包括支架、炒锅、分隔板和翻炒装置;所述炒锅固定于所述支架,所述翻炒装置安装于所述炒锅内;所述炒锅的下部为锅体,所述炒锅的上部为安装盖;所述锅体从上至下包括依次连接的锅体圆柱段和锅体圆球段;所述锅体圆球段的两侧通过连接轴连接于所述支架;所述安装盖的底面连接于所述锅体圆球段;且所述安装盖的底面直径比所述锅体圆柱段入口端的直径大;所述分隔板覆盖在所述锅体圆柱段;所述分隔板包括固定板和活动板;所述固定板固定于所述锅体圆柱段的入口端;所述固定板的一侧设有安装孔;所述固定板的另一侧设有第一通风槽;所述安装孔内设有排风扇;所述活动板铰接于所述固定板的前端。优选的,所述锅体圆球段为双层结构,其包括内层锅体和外层锅体;所述内层锅体呈半圆球形;且所述内层锅体入口端的直径与所述锅体圆柱段的直径大小相同;所述内层锅体和所述外层锅体之间的空隙形成夹层;所述夹层用于导入蒸汽或导热油。优选的,所述安装盖的内壁为曲面壁;所述安装盖的一侧设有投料口;所述投料口设有可拆卸的密封盖;所述密封盖的内壁为曲面壁。优选的,所述连接轴为内部中空的转轴;所述连接轴的一端连接有截止阀;所述连接轴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外层锅体;且所述连接轴的中空部与所述夹层连通。优选的,还包括翻转驱动装置,所述翻转驱动装置的输出轴和所述连接轴连接,所述翻转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连接轴转动。优选的,所述外层锅体的底部设有阀门。优选的,所述活动板靠近所述第一通风槽的一侧设有第二通风槽;所述第二通风槽与所述第一通风槽相互连通。优选的,所述锅体圆球段与所述锅体圆柱段的连接处设有开口朝上的水槽;所述水槽的槽底为斜面。优选的,所述锅体还包括排水阀;所述排水阀的入口端与所述水槽连通。优选的,所述翻炒装置包括翻炒驱动装置、搅拌叶片和转轴;所述翻炒驱动装置安装于所述安装盖的顶部;所述搅拌叶片设置在所述锅体圆球段内;所述转轴的一端与所述搅拌叶片连接,所述转轴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固定板后与所述翻炒驱动装置的输出端传动连接。所述可控温除湿的自动炒锅通过导热油加热馅料,安装盖的底面连接于锅体圆球段,安装盖的底面直径比所述锅体圆柱段入口端的直径大;有解决了馅料出锅前,凝结在安装盖内壁的水滴沿安装盖内壁流入到锅体内,使锅内的馅料出现过度糊化的问题;设置在分隔板排风扇和第一通风槽相互配合,使风从排风扇刮过产品表面带走水分和热量,再从第一通风槽离开锅体进入到安装盖内,实现锅体的降温除湿;此外,安装盖设置能使炒锅在进行食品加工时与外界隔绝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有解决了锅内产生的蒸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左视图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俯视图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分隔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支架;2、炒锅;3、分隔板;4、翻炒装置;5、连接轴;6、截止阀;7、翻转驱动装置;8、阀门;9、排水阀;21、锅体;22、安装盖;23、水槽;a、锅体圆柱段;b、锅体圆球段;31、固定板;32、活动板;33、排风扇;41、翻炒驱动装置;42、搅拌叶片;43、转轴;211、内层锅体;312、外层锅体;213、夹层;221、投料口;222、密封盖;311、安装孔;312、第一通风槽;321、第二通风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图1-4所示,一种可控温除湿的自动炒锅,包括支架1、炒锅2、分隔板3和翻炒装置4;所述炒锅2固定于所述支架1,所述翻炒装置4安装于所述炒锅2内;所述炒锅2的下部为锅体21,所述炒锅2的上部为安装盖22;所述锅体21从上至下包括依次连接的锅体圆柱段a和锅体圆球段b;所述锅体圆球段b的两侧通过连接轴5连接于所述支架1;所述安装盖22的底面连接于所述锅体圆球段b;且所述安装盖22的底面直径比所述锅体圆柱段a入口端的直径大;所述分隔板3覆盖在所述锅体圆柱段a;所述分隔板3包括固定板31和活动板32;所述固定板31固定于所述锅体圆柱段a的入口端;所述固定板31的一侧设有安装孔311;所述固定板31的另一侧设有第一通风槽312;所述安装孔311内设有排风扇33;所述活动板32铰接于所述固定板31的前端。所述可控温除湿的自动炒锅通过导热油加热馅料,安装盖22的底面连接于锅体圆球段b,且安装盖22的底面直径比所述锅体圆柱段a入口端的直径大;能有效避免馅料出锅前,凝结在安装盖22内壁的水滴沿安装盖22内壁流入到锅体21内,使锅内的馅料出现过度糊化的现象;分隔板3覆盖在锅体圆柱段a的入口端;固定板31一侧设有安装孔311;所述固定板31的另一侧设有所述第一通风槽312;所述安装孔311内设有排风扇33;在馅料出锅前,排风扇33工作产生气流,使风从排风扇33刮过产品表面带走水分和热量,再从第一通风槽312离开锅体21进入到安装盖22内,实现锅体21的降温除湿;此外,在馅料炒制时,排风扇33能增大气流的的锅内循环达到保温和提高馅料产品炒制时产品表面温度的效果,使产品糊化更均匀。所述锅体圆球段b为双层结构,其包括内层锅体211和外层锅体212;所述内层锅体211呈半圆球形;且所述内层锅体211入口端的直径与所述锅体圆柱段a的直径大小相同;所述内层锅体211和所述外层锅体212之间的空隙形成夹层213;所述夹层213用于导入蒸汽或导热油。锅体圆球段b为双层结构,内层锅体211和外层锅体212之间的空隙形成夹层213;通过往夹层213中导入高温蒸汽和导热油,实现对锅体21内的馅料进行加热的效果;此外,内层锅体211呈半圆球形,能使锅内馅料受热更加均匀,有效避免了馅料受热不均出现夹生现象。如图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控温除湿的自动炒锅,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炒锅、分隔板和翻炒装置;/n所述炒锅固定于所述支架,所述翻炒装置安装于所述炒锅内;/n所述炒锅的下部为锅体,所述炒锅的上部为安装盖;/n所述锅体从上至下包括依次连接的锅体圆柱段和锅体圆球段;所述锅体圆球段的两侧通过连接轴连接于所述支架;/n所述安装盖的底面连接于所述锅体圆球段;且所述安装盖的底面直径比所述锅体圆柱段入口端的直径大;/n所述分隔板覆盖在所述锅体圆柱段;所述分隔板包括固定板和活动板;/n所述固定板固定于所述锅体圆柱段的入口端;/n所述固定板的一侧设有安装孔;所述固定板的另一侧设有第一通风槽;所述安装孔内设有排风扇;/n所述活动板铰接于所述固定板的前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控温除湿的自动炒锅,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炒锅、分隔板和翻炒装置;
所述炒锅固定于所述支架,所述翻炒装置安装于所述炒锅内;
所述炒锅的下部为锅体,所述炒锅的上部为安装盖;
所述锅体从上至下包括依次连接的锅体圆柱段和锅体圆球段;所述锅体圆球段的两侧通过连接轴连接于所述支架;
所述安装盖的底面连接于所述锅体圆球段;且所述安装盖的底面直径比所述锅体圆柱段入口端的直径大;
所述分隔板覆盖在所述锅体圆柱段;所述分隔板包括固定板和活动板;
所述固定板固定于所述锅体圆柱段的入口端;
所述固定板的一侧设有安装孔;所述固定板的另一侧设有第一通风槽;所述安装孔内设有排风扇;
所述活动板铰接于所述固定板的前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温除湿的自动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圆球段为双层结构,其包括内层锅体和外层锅体;
所述内层锅体呈半圆球形;且所述内层锅体入口端的直径与所述锅体圆柱段的直径大小相同;
所述内层锅体和所述外层锅体之间的空隙形成夹层;所述夹层用于导入蒸汽或导热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温除湿的自动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盖的内壁为曲面壁;所述安装盖的一侧设有投料口;所述投料口设有可拆卸的密封盖;所述密封盖的内壁为曲面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控温除湿的自动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皓然,陈颖娴,邹修菊,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奇乐趣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