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路均流的LLC谐振变换器
本专利技术属于开关电源
,涉及一种多路均流的LLC谐振变换器。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对电力电子变换器高效率、高功率密度地不断追求。LLC谐振变换器以其结构简单、损耗小、功率密度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直流-直流电能变换领域。而在中大功率应用领域,受制于单路变换器有限的功率传输能力,通常采用基于模块化设计的多路变换器实现串并联组合。各功率单元结构相同,能够实现模块化设计,有利于设备标准化以及成本控制,从而满足输入输出高电压和大电流的应用需求。然而在实际多路并联系统中,每个模块由于制作工艺的偏差、元器件的参数差异以及环境变化引起的参数变化等原因,导致每一路变换器分担的负载电流大小不一,这将严重影响整个系统的效率、可靠性和寿命。对于采用相同频率控制的多路LLC谐振变换器该问题尤为突出,谐振功率元件之间较小的谐振元件参数差别都将会造成模块间严重的负载电流不均衡。针对多路变换器不均流的问题,一种现有技术给出了一种基于电压增益自动调节法的两相变换器连接方式,参见图1,在该输入串联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路均流的LLC谐振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个串联的输入电容、N个谐振变换器模块和输出电容C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路均流的LLC谐振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个串联的输入电容、N个谐振变换器模块和输出电容Co,其中N为自然数;
输入电源的正端接第一个输入电容Cin1的正端和第一个谐振变换器模块的正输入端,第一个输入电容Cin1的负端接第一个谐振变换器模块的负输入端,第一个谐振变换器模块的正输出端接输出电容Co的正端和输出负载的一端,第一个谐振变换器模块的负输出端接输出电容Co的负端和输出负载的另一端;第二个输入电容Cin2的正端接第一个输入电容Cin1的负端,第二个输入电容Cin2的负端接第二个谐振变换器模块的负输入端,第二个谐振变换器模块的正输出端接输出电容Co的正端和输出负载的一端,第二个谐振变换器模块的负输出端接输出电容Co的负端和输出负载的另一端;即第N个输入电容CinN的正端接第N-1个输入电容Cin(N-1)的负端,第N个输入电容CinN的负端接输入电源的负端和第N个谐振变换器模块的负输入端,第N个谐振变换器模块的正输出端接输出电容Co的正端和输出负载的一端,第N个谐振变换器模块的负输出端接输出电容Co的负端和输出负载的另一端。
所述谐振变换器模块包括电容CN、Boost电感LN、原边开关桥臂、谐振电感LrN、谐振电容CrN、变压器TN、输出整流电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路均流的LLC谐振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整流电路为全波整流结构、全桥整流结构或者倍压整流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路均流的LLC谐振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原边开关桥臂为半桥结构,包括开关管QN1和QN2;输出整流电路为全波整流结构,包括输出整流二极管DN1和输出整流二极管DN2;第N个谐振变换器模块的正输入端接电容CN的一端和Boost电感LN的一端,电容CN的另一端接原边上桥臂开关管QN1的漏极,Boost电感LN的另一端接原边上桥臂开关管QN1的源极,原边下桥臂开关管QN2的漏极和谐振电感LrN的一端;谐振电感LrN的另一端接谐振电容CrN的一端,CrN的另一端接变压器TN原边绕组的同名端;谐振变换器模块的负输入端接原边下桥臂开关管QN2的源极和变压器TN原边绕组的异名端;变压器TN副边第一绕组的同名端接输出整流二极管DN1的阳极,变压器TN副边第一绕组的异名端接第二绕组的同名端和第N个谐振变换器模块的负输出端,变压器TN副边第二绕组的异名端接输出整流二极管DN2的阳极,输出整流二极管DN1的阴极和输出整流二极管DN2的阴极相连,并连接第N个谐振变换器模块的正输出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路均流的LLC谐振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原边开关桥臂为半桥结构,包括开关管QN1和QN2;输出整流电路为全波整流结构,包括输出整流二极管DN1和输出整流二极管DN2;第N个谐振变换器模块的正输入端接原边上桥臂开关管QN1的漏极,原边上桥臂开关管QN1的源极接Boost电感LN的一端,原边下桥臂开关管QN2的漏极接谐振电感LrN的一端;第N个谐振变换器模块的负输入端接Boost电感LN的另一端和电容CN的一端,电容CN的另一端接原边下桥臂开关管QN2的源极和变压器TN原边绕组的异名端;谐振电感LrN的另一端接谐振电容CrN的一端,CrN的另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小高,董汉菁,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