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工程垂直度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64913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9 00:27
一种建筑工程垂直度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三支撑板、第一升降板、第二升降板、第五支撑板、第七支撑板、摇柄和绕线轮;第三条形槽槽壁上设置第一支撑杆,第四条形槽槽壁上滑动设置第二支撑杆;第一升降板与第一条形槽槽壁滑动连接;第二升降板与第二条形槽槽壁滑动连接;第五支撑板与第五条形槽槽壁滑动连接;第七支撑板设置在第三支撑板顶部;摇柄与第七支撑板转动连接;绕线轮上绕有工作绳,工作绳上设有第一刻度线,工作绳伸入第五支撑板下方,工作绳底端设置线坠;第五支撑板侧面上设置第二刻度线;第三支撑板侧面上设置第三刻度线。本发明专利技术中,能够对建筑面整体高度上的垂直度进行检测,并得出建筑面的具体垂直度数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工程垂直度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工程垂直度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技术介绍
建筑工程为建设工程的一部分,指通过对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所形成的工程实体,建筑物的垂直度有严格要求,现有的垂直度检测装置都是将其贴在待检测墙面上进行检测,但此种方式只能检测局部墙面的垂直度,无法对建筑整体高度的垂直度进行检测,由于建筑施工过程的不均匀性,局部垂直度无法代替建筑整体垂直度,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对建筑外墙整体高度上的垂直度进行测量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一)专利技术目的为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建筑工程垂直度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能够对建筑面整体高度上的垂直度进行检测,并得出建筑面的具体垂直度数值。(二)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建筑工程垂直度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三支撑板、第一升降板、第二升降板、第五支撑板、第七支撑板、摇柄、绕线轮和线坠;第一支撑板底部设置多组竖直的支撑柱,支撑柱底部设置水平的第二支撑板,第一支撑板上沿其长度方向并列开设竖直的第一条形槽和第二条形槽,第一条形槽和第二条形槽在第一支撑板上下端面均形成开口,第二条形槽距离绕线轮的距离小于第一条形槽距离绕线轮的距离;第三支撑板位于第一支撑板下方,第三支撑板上开设第三条形槽和第四条形槽,第三条形槽与第一条形槽相对,第四条形槽与第二条形槽相对,第三条形槽和第四条形槽在第三支撑板山下端面均形成开口,第三条形槽槽壁上沿第三支撑板宽度方向设置第一支撑杆,第一支撑杆穿过第一升降板上开设的第一通孔,第四条形槽槽壁上滑动设置第二支撑杆,滑动方向为第三支撑板长度方向,第二支撑杆与第一支撑杆平行,第二支撑杆穿过第二升降板上开设的第二通孔;第一升降板底部插入第三条形槽内,第一升降板顶部穿过第一条形槽,第一升降板与第一条形槽槽壁滑动连接,滑动方向为上下方向;第二升降板底部插入第四条形槽内,第二升降板顶部穿过第二条形槽,第二升降板与第二条形槽槽壁滑动连接,滑动方向为上下方向;第一支撑板上设有两组分别带动第一升降板和第二升降板升降的升降组件;第三支撑板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第五条形槽,第五条形槽在第三支撑板朝向线坠的端面上形成开口;第五支撑板与第五条形槽槽壁滑动连接,滑动方向为第三支撑板长度方向,第五支撑板处于水平状态,第三支撑板上设有推拉第五支撑板进行滑动的伸缩组件;第七支撑板沿第三支撑板长度方向竖直设置在第三支撑板顶部,第七支撑板设置两组;摇柄与两组第七支撑板转动连接;绕线轮套在摇柄上,绕线轮位于两组第七支撑板之间,绕线轮上绕有工作绳,工作绳上设有第一刻度线,工作绳穿过第五支撑板上开设的绳孔伸入第五支撑板下方,绳孔位于第五支撑板远离第三支撑板的端部;线坠设置在工作绳底端;第五支撑板侧面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第二刻度线,第二刻度线的零刻度与绳孔轴线位于第五支撑板的一个宽度平面上;第三支撑板侧面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第三刻度线,第三刻度线的零刻度与第三支撑板朝向绳孔的端面平齐。优选的,还提出建筑工程垂直度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待测建筑面顶部操作人员将本装置放置在待测建筑面的顶部水平面上,并使第三支撑板垂直伸出待测建筑面顶部;S2、待测建筑面顶部操作人员调整第三支撑板,使其处于水平状态,并使第三支撑板底部与待测建筑面顶部接触;S3、当待测建筑面与地面角度大于九十度,待测建筑面顶部操作人员伸出第五支撑板并下放工作绳,底部操作人员观察线坠位置,直到线坠顶点接触待测建筑面底部边缘时通知顶部操作人员停止操作;顶部工作人员记录第一刻度线位于第五支撑板下端面处的数值A,第二刻度线处于第三支撑板端面处的数值B和第三刻度线位于待测建筑面顶部边缘处的竖直C,待测建筑面、地面与工作绳形成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长度分别为A和B+C,通过三角函数得出待测建筑面与地面之间的夹角,即可得出带侧面建筑的垂直度具体角度值;S4、当待测建筑面与地面角度小于九十度,顶部操作人员下放工作绳,底部操作人员观察线坠位置,直到线坠顶点接触地面时,通知顶部操作人员停止操作;顶部工作人员记录下第一刻度线位于第五支撑板下端面处的数值D,底部人员测量线坠与待测建筑面的最短距离E,待测建筑面、地面与工作绳形成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长度分别为D和E,通过三角函数得出待测建筑面与地面之间的夹角,即可得出带侧面建筑的垂直度具体角度值;S5、收起本装置。优选的,升降组件包括第四支撑板和第一螺杆;第四支撑板水平设置在第一升降板上,第四支撑板位于第一支撑板上方,第四支撑板上开设竖直的第一螺纹孔,第一螺纹孔在第四支撑板上下端面均形成开口;第一螺杆与第一螺纹孔配合,第一螺杆顶部设置第一旋钮,第一螺杆底部穿过第一螺纹孔并与第一支撑板顶部转动连接;升降组件设置两组,两组升降组件中的第四支撑板分别设置在第一升降板和第二升降板上。优选的,伸缩组件包括第二螺杆、第一齿轮、第二齿轮、转动杆、第二旋钮和第六支撑板;第五支撑板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第二螺纹孔,第二螺纹孔在第五支撑板朝向第一齿轮的端面上形成开口;第二螺杆与第二螺纹孔配合,第二螺杆一端与第五条形槽槽壁转动连接,第二螺杆另一端配合旋转至第二螺纹孔内;第一齿轮与第二螺杆键连接,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第一齿轮穿过第三支撑板上开设的第六条形槽伸入第三支撑板上方;第六条形槽与第五条形槽连通,第六条形槽在第三支撑板上端面形成开口;第二齿轮与转动杆键连接;转动杆与第六支撑板转动连接,转动杆穿过第六支撑板;第六支撑板竖直设置在第三支撑板顶部;第二旋钮设置在转动杆端部。优选的,摇柄外周设置防滑硅胶层。优选的,第三支撑板顶部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水平仪。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能够对建筑面整体高度上的垂直度进行检测,并得出建筑面的具体垂直度数值。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建筑工程垂直度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建筑工程垂直度检测装置的主视剖视图。附图标记:1、第一支撑板;2、支撑柱;3、第二支撑板;4、第一条形槽;5、第二条形槽;6、第三支撑板;7、第三条形槽;8、第四条形槽;9、第一支撑杆;10、第二支撑杆;11、第一升降板;12、第二升降板;13、第一通孔;14、第二通孔;15、第四支撑板;16、第一螺纹孔;17、第一螺杆;18、第一旋钮;19、第五条形槽;20、第五支撑板;21、第二螺纹孔;22、第二螺杆;23、第一齿轮;24、第六条形槽;25、第二齿轮;26、转动杆;27、第二旋钮;28、第六支撑板;29、第七支撑板;30、摇柄;31、绕线轮;32、工作绳;33、绳孔;34、线坠;35、第一刻度线;36、第二刻度线;37、第三刻度线;38、水平仪。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工程垂直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板(1)、第三支撑板(6)、第一升降板(11)、第二升降板(12)、第五支撑板(20)、第七支撑板(29)、摇柄(30)、绕线轮(31)和线坠(34);/n第一支撑板(1)底部设置多组竖直的支撑柱(2),支撑柱(2)底部设置水平的第二支撑板(3),第一支撑板(1)上沿其长度方向并列开设竖直的第一条形槽(4)和第二条形槽(5),第一条形槽(4)和第二条形槽(5)在第一支撑板(1)上下端面均形成开口,第二条形槽(5)距离绕线轮(31)的距离小于第一条形槽(4)距离绕线轮(31)的距离;第三支撑板(6)位于第一支撑板(1)下方,第三支撑板(6)上开设第三条形槽(7)和第四条形槽(8),第三条形槽(7)与第一条形槽(4)相对,第四条形槽(8)与第二条形槽(5)相对,第三条形槽(7)和第四条形槽(8)在第三支撑板(6)山下端面均形成开口,第三条形槽(7)槽壁上沿第三支撑板(6)宽度方向设置第一支撑杆(9),第一支撑杆(9)穿过第一升降板(11)上开设的第一通孔(13),第四条形槽(8)槽壁上滑动设置第二支撑杆(10),滑动方向为第三支撑板(6)长度方向,第二支撑杆(10)与第一支撑杆(9)平行,第二支撑杆(10)穿过第二升降板(12)上开设的第二通孔(14);第一升降板(11)底部插入第三条形槽(7)内,第一升降板(11)顶部穿过第一条形槽(4),第一升降板(11)与第一条形槽(4)槽壁滑动连接,滑动方向为上下方向;第二升降板(12)底部插入第四条形槽(8)内,第二升降板(12)顶部穿过第二条形槽(5),第二升降板(12)与第二条形槽(5)槽壁滑动连接,滑动方向为上下方向;第一支撑板(1)上设有两组分别带动第一升降板(11)和第二升降板(12)升降的升降组件;/n第三支撑板(6)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第五条形槽(19),第五条形槽(19)在第三支撑板(6)朝向线坠(34)的端面上形成开口;第五支撑板(20)与第五条形槽(19)槽壁滑动连接,滑动方向为第三支撑板(6)长度方向,第五支撑板(20)处于水平状态,第三支撑板(6)上设有推拉第五支撑板(20)进行滑动的伸缩组件;第七支撑板(29)沿第三支撑板(6)长度方向竖直设置在第三支撑板(6)顶部,第七支撑板(29)设置两组;摇柄(30)与两组第七支撑板(29)转动连接;绕线轮(31)套在摇柄(30)上,绕线轮(31)位于两组第七支撑板(29)之间,绕线轮(31)上绕有工作绳(32),工作绳(32)上设有第一刻度线(35),工作绳(32)穿过第五支撑板(20)上开设的绳孔(33)伸入第五支撑板(20)下方,绳孔(33)位于第五支撑板(20)远离第三支撑板(6)的端部;线坠(34)设置在工作绳(32)底端;第五支撑板(20)侧面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第二刻度线(36),第二刻度线(36)的零刻度与绳孔(33)轴线位于第五支撑板(20)的一个宽度平面上;第三支撑板(6)侧面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第三刻度线(37),第三刻度线(37)的零刻度与第三支撑板(6)朝向绳孔(33)的端面平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工程垂直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板(1)、第三支撑板(6)、第一升降板(11)、第二升降板(12)、第五支撑板(20)、第七支撑板(29)、摇柄(30)、绕线轮(31)和线坠(34);
第一支撑板(1)底部设置多组竖直的支撑柱(2),支撑柱(2)底部设置水平的第二支撑板(3),第一支撑板(1)上沿其长度方向并列开设竖直的第一条形槽(4)和第二条形槽(5),第一条形槽(4)和第二条形槽(5)在第一支撑板(1)上下端面均形成开口,第二条形槽(5)距离绕线轮(31)的距离小于第一条形槽(4)距离绕线轮(31)的距离;第三支撑板(6)位于第一支撑板(1)下方,第三支撑板(6)上开设第三条形槽(7)和第四条形槽(8),第三条形槽(7)与第一条形槽(4)相对,第四条形槽(8)与第二条形槽(5)相对,第三条形槽(7)和第四条形槽(8)在第三支撑板(6)山下端面均形成开口,第三条形槽(7)槽壁上沿第三支撑板(6)宽度方向设置第一支撑杆(9),第一支撑杆(9)穿过第一升降板(11)上开设的第一通孔(13),第四条形槽(8)槽壁上滑动设置第二支撑杆(10),滑动方向为第三支撑板(6)长度方向,第二支撑杆(10)与第一支撑杆(9)平行,第二支撑杆(10)穿过第二升降板(12)上开设的第二通孔(14);第一升降板(11)底部插入第三条形槽(7)内,第一升降板(11)顶部穿过第一条形槽(4),第一升降板(11)与第一条形槽(4)槽壁滑动连接,滑动方向为上下方向;第二升降板(12)底部插入第四条形槽(8)内,第二升降板(12)顶部穿过第二条形槽(5),第二升降板(12)与第二条形槽(5)槽壁滑动连接,滑动方向为上下方向;第一支撑板(1)上设有两组分别带动第一升降板(11)和第二升降板(12)升降的升降组件;
第三支撑板(6)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第五条形槽(19),第五条形槽(19)在第三支撑板(6)朝向线坠(34)的端面上形成开口;第五支撑板(20)与第五条形槽(19)槽壁滑动连接,滑动方向为第三支撑板(6)长度方向,第五支撑板(20)处于水平状态,第三支撑板(6)上设有推拉第五支撑板(20)进行滑动的伸缩组件;第七支撑板(29)沿第三支撑板(6)长度方向竖直设置在第三支撑板(6)顶部,第七支撑板(29)设置两组;摇柄(30)与两组第七支撑板(29)转动连接;绕线轮(31)套在摇柄(30)上,绕线轮(31)位于两组第七支撑板(29)之间,绕线轮(31)上绕有工作绳(32),工作绳(32)上设有第一刻度线(35),工作绳(32)穿过第五支撑板(20)上开设的绳孔(33)伸入第五支撑板(20)下方,绳孔(33)位于第五支撑板(20)远离第三支撑板(6)的端部;线坠(34)设置在工作绳(32)底端;第五支撑板(20)侧面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第二刻度线(36),第二刻度线(36)的零刻度与绳孔(33)轴线位于第五支撑板(20)的一个宽度平面上;第三支撑板(6)侧面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第三刻度线(37),第三刻度线(37)的零刻度与第三支撑板(6)朝向绳孔(33)的端面平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工程垂直度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还提出建筑工程垂直度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待测建筑面顶部操作人员将本装置放置在待测建筑面的顶部水平面上,并使第三支撑板(6)垂直伸出待测建筑面顶部;
S2、待测建筑面顶部操作人员调整第三支撑板(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立创邓锦尚刘俊伟龙耀坚骆志昭孙冬菊郭炽星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稳固检测鉴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