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井筒内含水稠油采输减阻的润滑元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47954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9 00: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井筒内含水稠油采输减阻的润滑元件,该润滑元件由导流部件和外壳部件组成;所述导流部件固定于外壳部件旋流腔内部,设有中间棒连接并固定中心锥、稳流锥和导流叶片,油水混合液通过导流叶片将轴向速度部分转变为切向速度进行旋流分离,中心锥将混合液中分散的油相聚集并形成向上流动的柱状油核,作为环状流的中心流体,水相被甩至旋流管壁进行向上旋转流动,部分水通过出水孔在排水腔进行聚集稳定后,从排水腔底部的排水口排出后回注至地层,剩余的水包裹油流作为水环,起流固界面润滑作用,实现稠油冷采;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静态元件,集油水分离、控水和液环形成三种功能于一体,既降低了重质原油采输能耗,也减少了地面水处理设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井筒内含水稠油采输减阻的润滑元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井筒内含水稠油采输减阻的润滑元件,属于重质原油采输减阻的

技术介绍
稠油作为一种特殊原油,由于含有大量的胶质和沥青质,并且具有密度大、黏度高、流动性差等特征,导致其开采和集输过程中的管路压损大,工艺流程繁琐,与之配套的处理设施冗杂,维护和运行成本高。在油藏环境下,含水稠油的流动性较为良好,但稠油流至井筒中以后,在稠油举升的过程中温度会逐渐降低,导致稠油流动阻力增大而难以举升,造成采输上的困难。含水稠油举升至地面后,会增加地面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费用,造成经济上的亏损。目前,国内外关于稠油采输减阻的工艺有加降黏剂、掺稀油、掺污水、电加热和低黏液环输送等方法。但是,传统的稠油减阻工艺存在一些不足:加降黏剂成本较高,油田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配制;掺稀油需要消耗稀油资源,并且油井含水达到一定量时,采出液会发生反相乳化,导致其达不到理想的降黏效果;掺污水会导致采出液无法形成均匀的水包油乳状液,达不到理想的降黏效果,并且污水含杂质,掺入量过多会污染油层,影响油井产量,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井筒内含水稠油采输减阻的润滑元件,包括:由中间棒(4)、导流叶片(13)、中心锥(12)和稳流锥(14)组成的导流部件,由进液管(5)、旋流管(3)、出水管(1)、排水腔(2)、排水管(10)和成环管(8)组成的外壳部件;进液管(5)外观呈漏斗状,直径较大的一端连接旋流管(3),直径较小的一端连接上游采输管;稳流锥(14)将入口来液均匀稳定地流入被导流叶片(13)划分出的4个腔室内,中间棒(4)侧面固定连接4个导流叶片(13),叶片彼此间隔90°分布在流道内,导流叶片(13)采用圆弧段和直线段相结合,中间棒(4)上方固定连接中心锥(12);出水管(1)外观呈圆台形,四周均匀分布4个...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井筒内含水稠油采输减阻的润滑元件,包括:由中间棒(4)、导流叶片(13)、中心锥(12)和稳流锥(14)组成的导流部件,由进液管(5)、旋流管(3)、出水管(1)、排水腔(2)、排水管(10)和成环管(8)组成的外壳部件;进液管(5)外观呈漏斗状,直径较大的一端连接旋流管(3),直径较小的一端连接上游采输管;稳流锥(14)将入口来液均匀稳定地流入被导流叶片(13)划分出的4个腔室内,中间棒(4)侧面固定连接4个导流叶片(13),叶片彼此间隔90°分布在流道内,导流叶片(13)采用圆弧段和直线段相结合,中间棒(4)上方固定连接中心锥(12);出水管(1)外观呈圆台形,四周均匀分布4个条形出水孔(9);排水腔(2)外观呈圆柱形,位于出水管(1)外部并包裹住出水管(1),排水腔(2)下侧边缘处连接排水管(10),排水管(10)上连接有控水阀(15);从出水管(1)上方出来的水环包裹中心油核形成稠油-水环状流进行润滑减阻输送;该润滑元件通过进液口(6)流入油水混合液,最后由排水口(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敬加强黄婉妮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石油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