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646020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8 23: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混凝土的技术领域,包含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再生粗骨料550‑650份,细骨料400‑480份,水泥350‑420,水175‑210份,微硅粉35‑50份,减水剂3‑5份,引气剂0.05‑0.10份,消泡剂0.03‑0.06份,水基冲压润滑剂0.03‑0.05份,羟丙基甲基纤维素34‑38份,其中微硅粉的粒径小于1μm。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具有能够提高再生混凝土的强度和抗渗性,并改善再生混凝土的和易性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混凝土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再生混凝土是指将废弃的混凝土块经过破碎、清洗、分级后,按一定比例与级配混合,部分或全部代替砂石等天然集料(主要是粗骨料),再加入水泥、水等配而成的新混凝土。再生混凝土按集料的组合形式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集料全部为再生集料,粗骨料为再生集料、细集料为天然砂,粗骨料为天然碎石或卵石、细集料为再生集料,再生集料替代部分粗骨料或细集料。授权公告号为CN109250978A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再生混凝土,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水泥230-330份、再生骨料800-1300份、镍铁渣200-400份、超细掺合料30-80份、减水剂2-5份、缓凝剂0.01-0.5份、减缩剂0.5-3份、增强剂0.1-1份、引气剂0.01-0.05份、水108.5-126份。该专利技术大量利用废旧混凝土、镍铁渣、陶瓷砖抛光粉、氧化钛废料等固体废弃物,减少天然砂、石的开采,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存在有一方面由于再生集料包括表面包裹砂浆的石子和少量独立成块的水泥砂浆,而水泥砂浆的表面粗糙、棱角多,使得再生集料间孔隙率大;另一方面在破碎废弃混凝土生产再生集料过程中,由于受到较大外力作用,再生集料内部出现大量微细裂缝,从而导致再生集料内部孔隙率大,制得的再生混凝土抗渗性、强度较差以及和易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再生混凝土,能够提高再生混凝土的强度和抗渗性,并改善再生混凝土的和易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再生混凝土,包含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再生粗骨料550-650份,细骨料400-480份,水泥350-420,水175-210份,微硅粉35-50份,减水剂3-5份,引气剂0.05-0.10份,消泡剂0.03-0.06份,水基冲压润滑剂0.03-0.05份,羟丙基甲基纤维素34-38份,其中微硅粉的粒径小于1μ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溶解在水中形成黏滑性的聚合物,沾附微硅粉填充到骨料空隙中并裹覆在骨料表面,既能填补混凝土内部孔隙,增强混凝土抗渗性和强度,又能形成黏滑性的膜层,起胶结和润滑作用,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水基冲压润滑剂渗透性强,能够渗入集料之间,减小集料之间的摩擦力,提高和易性,减水剂增强混凝土强度。进一步地,所述再生粗骨料为携载有抗菌剂的废弃混凝土颗粒,废弃混凝土颗粒粒径为10-15mm连续集配。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向废弃混凝土颗粒中填充抗菌剂,既能减小废弃混凝土颗粒中的孔隙,增大其强度和抗渗性,又能缓释抗菌剂,起到长效抑菌的作用,减小混凝土使用过程中滋生细菌,受到腐蚀,从而降低抗渗性和强度的可能性。10-15mm连续集配的废弃混凝土颗粒,互相之间抱合度高,孔隙率更低,有利于均匀填补,提高强度和抗渗性的均匀度,同时,还能提高和易性。进一步地,所述抗菌剂为纳米氧化钛。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纳米氧化钛通过光催化生成强氧化性物质使微生物细胞组织失活,其抗菌性能够长期保持,对光源的强度的要求低,还能吸收和散射光线,减小光线对混凝土的损伤。进一步地,所述组合物还包括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13-18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分子链的一端含有疏水基和另一端带有正电荷的亲水基团,并带有杀菌作用。在混凝土内部发生碱集料反应的碱性环境下,水溶液中通常带有负电荷,带有正电荷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会在基质表面形成亲水基向内、疏水基向外的排列。而氧化钛粉末表面含有极性基团,能够吸附水分子在其自身的表面,使得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带亲水基团的一端与氧化钛粉末表面相连,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带疏水基团的一端伸展到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形成的黏滑性膜外,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形成的黏滑性膜上“穿刺”成多个“微孔”。以便在混凝土的使用过程中氧化钛粉末能通过“微孔”长效释放到混凝土表面,提高抑菌效率。进一步地,所述减水剂包括烷芳磺酸萘磺酸醛缩合物高效减水剂16-18份、环氧乙烷45-55份、尿素8-12份、硫酸钠5-8份和木质素磺酸钙30-40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上组分复配而成的减水剂减水效率更高,增加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更多,分散作用更好,从而使混凝土的强度更高,也可更多的节省水泥。同时还具有减少流动性随时间降低的能力,提高和易性。进一步地,所述引气剂为烷基苯磺酸钠。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入烷基苯磺酸钠与其他组分复配,引入的气泡结构好,气泡半径小,抗冻指标高,能改善混凝土坍落度、流动性和可塑性;减少混凝土泌水和离析,提高混凝土的均质性;混凝土的热扩散及传导系数降低,改善加入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形成“微孔”造成热扩散增大的情况,提高了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增强了混凝土结构的耐候性,提高了混凝土抗冻性、抗渗性及抗碱集料反应性能。进一步地,所述消泡剂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季戊四醇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通过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季戊四醇醚将混凝土搅拌过程找引入的质量较差、过大的气泡消除,然后再加入引气剂引入结构好的、半径小的气泡,能够提高混凝土中起到正面作用的存活率,降低气泡对混凝土产生不利影的可能性。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再生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破碎混凝土废料,筛选得到的废弃混凝土颗粒;s2、将废弃混凝土颗粒平铺到格栅板上,用自来水冲淋、浸润5min,沥至无水滴下,得到再生粗骨料;s3、制备减水剂备用;s4、将再生粗骨料、细骨料和水基冲压润滑剂混合均匀,得到骨料混合物;s5、将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加入水中完全溶解、搅拌均匀,然后加入微硅粉,混合均匀,得到填充溶液;s6、将水泥加入填充溶液中,搅拌均匀,得到凝胶混合物;s7、将凝胶混合物加入骨料混合物中,搅拌均匀,然后加入消泡剂,搅拌5min,然后依次加入减水剂和引气剂,搅拌8min,得到再生混凝土。本专利技术通过采用上述步骤,先将粗骨料、细骨料和水基冲压润滑剂混合得到骨料混合物,有利于将骨料混合均匀,减小由于凝胶物质的粘黏而分布不均的可能性。水基冲压润滑剂减小粗骨料和细骨料与其他组分之间的摩擦力,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先将废弃混凝土颗粒经过自来水浸润,减小废弃混凝土颗粒在和凝胶混合物混合时由于表面孔隙多造成吸水率大,影响混凝土施工和性能的可能性。先将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溶于水中后再加入微硅粉,有利于微硅粉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水溶液中分散均匀,然后加入水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能够初步将微硅粉沾附填充到水泥颗粒的孔隙中,提高水泥自身强度和抗渗性;然后再加入骨料混合物中,沾附水泥颗粒进而微硅粉对骨料的孔隙进行填充,提高骨料的强度和抗渗性,由于填补了再生粗骨料表面的棱角,还能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然后加入引气剂,对搅拌过程中引入混凝土内部的结构较差、直径过大的气泡消除,减小在混凝土内部形成较大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再生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再生粗骨料550-650份,细骨料400-480份,水泥350-420,水175-210份,微硅粉35-50份,减水剂3-5份,引气剂0.05-0.10份,消泡剂0.03-0.06份,水基冲压润滑剂0.03-0.05份,羟丙基甲基纤维素34-38份,其中微硅粉的粒径小于1μ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再生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再生粗骨料550-650份,细骨料400-480份,水泥350-420,水175-210份,微硅粉35-50份,减水剂3-5份,引气剂0.05-0.10份,消泡剂0.03-0.06份,水基冲压润滑剂0.03-0.05份,羟丙基甲基纤维素34-38份,其中微硅粉的粒径小于1μ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生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粗骨料为携载有抗菌剂的废弃混凝土颗粒,废弃混凝土颗粒粒径为10-15mm连续集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再生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菌剂为纳米氧化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再生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还包括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13-18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生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水剂包括烷芳磺酸萘磺酸醛缩合物高效减水剂16-18份、环氧乙烷45-55份、尿素8-12份、硫酸钠5-8份和木质素磺酸钙30-40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生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气剂为烷基苯磺酸钠。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生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泡剂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季戊四醇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征波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市展成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