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单向导湿抗菌口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4136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8 23: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口罩,具体涉及一款单向导湿抗菌口罩。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口罩包括口罩本体和用于固定口罩本体的挂耳部,所述口罩本体从外到内依次包括棉混纺抗菌层、可水洗纳米材料层和涤/粘针刺复合纤维网层,其中涤/粘针刺复合纤维网层的涤纶面贴近口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口罩本体采用3层设计,里层采用涤/粘针刺复合纤维网,其中复合纤维网的涤纶面贴近口腔,当呼吸产生的水汽及面部汗液先接触涤纶纤维层时,水分在涤纶纤维层扩散至涤粘交界面后,粘胶纤维层开始吸湿并迅速扩散水分,使得佩戴者保持舒爽体验;外层采用甲壳素、海藻纤维及桑皮纤维混纺纬纱设计,该纤维对肺炎杆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中间层采用可水洗纳米薄膜材料设计,口罩可多次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款单向导湿抗菌口罩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口罩,具体涉及一款单向导湿抗菌口罩。
技术介绍
口罩成为当下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随着天气逐渐炎热,佩戴口罩极易产生闷热现象,同时,呼吸产生的水汽及面部汗液极易浸湿口罩,导致普通口罩内的熔喷布的静电作用消失,影响新型冠状病毒的过滤效果;另外,由于感冒肺炎症状与新冠肺炎症状接近,降低肺炎传播也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时,由于口罩使用频次高,出于高性价比及环保需求,可多次使用的口罩成为当下口罩开发的重点领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款单向导湿抗菌口罩。本专利技术的口罩本体采用三层结构设计,里层采用涤/粘针刺复合纤维网,其中复合纤维网的涤纶面贴近口腔,当呼吸产生的水汽及面部汗液先接触涤纶纤维层时,水分在涤纶纤维层扩散至涤粘交界面后,粘胶纤维层开始吸湿并迅速扩散水分,使得佩戴者保持舒爽体验;外层采用甲壳素、海藻纤维及桑皮纤维混纺纬纱设计,该纤维对肺炎杆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中间层采用可水洗纳米薄膜材料设计,口罩可多次使用。本专利技术的口罩兼顾导湿与抗菌性能,同时对肺炎杆菌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且可多次使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款单向导湿抗菌口罩,包括口罩本体和用于固定口罩本体的挂耳部,所述口罩本体从外到内依次包括棉混纺抗菌层、可水洗纳米材料层和涤/粘针刺复合纤维网层,所述涤/粘针刺复合纤维网层由单层粘胶纤维网与单层涤纶纤维网复合而成,其中涤纶纤维网层贴近口腔。所述棉混纺抗菌层的经纱采用细度为14.5~16.5tex的甲壳素纤维-海藻纤维-桑皮纤维的混纺抗菌纱,纬纱采用细度为16.2~18.2tex的全棉纱线。所述棉混纺抗菌层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Ⅰ、经纱(1)混纺抗菌纱线的制备a.按照甲壳素纤维的湿重混纺比为33%~38%,海藻纤维的湿重混纺比为24%~29%,桑皮纤维的湿重混纺比为28%~33%进行棉包混合;b.按照生条干定量19.5~21.5g/5m,锡林速度310~330r/min,道夫速度28.6~30.4r/min,刺辊速度600~800r/min,锡林~盖板隔距0.10~0.20mm、0.10~0.20mm、0.08~0.15mm、0.08~0.15mm、0.10~0.20mm,刺辊~锡林隔距0.09~0.16mm,锡林~道夫隔距0.06~0.13mm的工艺参数进行梳棉处理;c.按照18.5~19.8g/5m的条干速度,248.6~252.8r/min的前罗拉速度,4~6根的并合数,4.868~5.805倍的牵伸,0.95~1.03倍的后区牵伸,200~240N×300~340N×300~340N×300~340N×340~370N的罗拉加压进行头并工序;d.按照19.58~20.91g/5m的条干速度,248.6~252.8r/min的前罗拉速度,4~6根的并合数,4.895~5.904倍的牵伸,0.98~1.06倍的后区牵伸,200~240N×300~340N×300~340N×300~340N×330~370N的罗拉加压进行二并工序;e.按照19.28~20.11g/5m的条干速度,245.6~252.8r/min的前罗拉速度,6~8根的并合数,4.865~5.904倍的牵伸,0.94~1.06倍的后区牵伸,200~240N×300~340N×300~340N×300~340N×330~370N的罗拉加压进行三并工序;(2)经纱络筒:筒子卷绕密度0.30~0.35g/cm3;(3)经纱整经:张力系数2~3,整经速度为500~600m/min;(4)经纱浆纱:浆槽温度93~95℃,浆槽相对粘度6~7s,浆纱速度38~40m/min,浆槽pH值为6~7,上浆率13%~15%;(5)穿筘:经纱每筘两入,按照1,2,1,2综框顺序穿入的穿综方式;Ⅱ、纬纱(1)纬纱选用细度为18.0~18.2tex的全棉纱线;(2)纬纱定捻:蒸纱工艺温度为83~85℃,相对湿度98%~100%,升温时间1-1.5h,定形时间与升温时间共5h;Ⅲ、织造(1)将经纱和纬纱按照一上一下的平纹组织进行上机织造,选用两页综框,采用一筘两入的穿综方式;(2)织物下机后,对下机后的坯布进行检验,评分,并对织疵标注,并在后道坯布修剪过程中对检验出的疵点进行修整,然后入库。所述甲壳素纤维的纤维细度为2.1~2.2dtex、纤维长度为36~38mm;所述海藻纤维的纤维细度为2.56~2.78dtex、纤维长度为36~38mm;所述桑皮纤维的纤维细度为2.54~2.65dtex、纤维长度为20~22mm。对所述经纱中的甲壳素纤维和海藻纤维进行预处理,预处理时加入投料量0.3%~0.4%的抗静电剂和投料量1.0%~1.3%的非离子乳化油剂。所述可水洗纳米材料层采用覆盖纳米薄膜材料的非织造布制成,所述纳米薄膜材料的纳米纤维垂直交叉或密集排成一列。所述涤/粘针刺复合纤维网层中涤纶纤维的纤维细度为1.52~1.67dtex、纤维长度为36~38mm,粘胶纤维的纤维细度1.52~1.67dtex、纤维长度36~38mm。所述涤/粘针刺复合纤维网层具有凹凸结构的3D立体压纹,且凸面结构贴近口腔。所述涤/粘针刺复合纤维网层中的粘胶纤维网层进行亲水整理,亲水整理时的相关工艺参数为:亲水整理剂18~20g/L,压辊压力2.65~2.85Pa,温度150~170℃,车速21~23m/min。所述涤/粘针刺复合纤维网层由单层粘胶纤维网与单层涤纶纤维网叠合而成,叠合后的双层纤维网采用针刺非织造生产工艺制备而成,流程为开包-开松-梳理-交叉铺网-预刺-主刺,其中主刺频率为18~20Hz,主刺输出频率为6.1~7.5Hz;所述涤纶纤维网的梳理工艺为:喂入速度0.2~0.25m/min,给棉速度0.63~0.83m/min,杂乱速度16.65~17.24m/min;所述涤纶纤维网的预刺加固工艺为:植针密度3600~3800枚/m,针刺频率15~16Hz,布进速度0.6~0.8m/min,针刺深度4~6mm,针刺密度488~523次/cm2;所述粘胶纤维网的梳理工艺为:喂入速度0.26~0.28m/min,给棉速度0.75~0.89m/min,杂乱速度17.55~18.27m/min;所述粘胶纤维网的预针刺加固工艺为:植针密度3300~3500枚/m,针刺频率12~14Hz,布进速度0.7~0.9m/min,针刺深度4~6mm,针刺密度398~486次/cm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的口罩本体采用三层设计,里层采用由单层粘胶纤维网与单层涤纶纤维网复合而成的涤/粘针刺复合纤维网层,涤/粘针刺复合纤维网具有凹凸结构的3D立体压纹,凸纹处纤维蓬松,孔隙率大,凹纹处结构紧密,涤纶纤维网层贴近口腔,且贴近口腔处为凸面结构,粘胶纤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款单向导湿抗菌口罩,包括口罩本体(1)和用于固定口罩本体(1)的挂耳部(2),其特征在于,所述口罩本体(1)从外到内依次包括棉混纺抗菌层(11)、可水洗纳米材料层(12)和涤/粘针刺复合纤维网层(13),所述涤/粘针刺复合纤维网层(13)由单层粘胶纤维网与单层涤纶纤维网复合而成,其中涤纶纤维网层贴近口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款单向导湿抗菌口罩,包括口罩本体(1)和用于固定口罩本体(1)的挂耳部(2),其特征在于,所述口罩本体(1)从外到内依次包括棉混纺抗菌层(11)、可水洗纳米材料层(12)和涤/粘针刺复合纤维网层(13),所述涤/粘针刺复合纤维网层(13)由单层粘胶纤维网与单层涤纶纤维网复合而成,其中涤纶纤维网层贴近口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向导湿抗菌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棉混纺抗菌层(11)的经纱采用细度为14.5~16.5tex的甲壳素纤维-海藻纤维-桑皮纤维的混纺抗菌纱,纬纱采用细度为16.2~18.2tex的全棉纱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向导湿抗菌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棉混纺抗菌层(11)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
Ⅰ、经纱
(1)混纺抗菌纱线的制备
a.按照甲壳素纤维的湿重混纺比为33%~38%,海藻纤维的湿重混纺比为24%~29%,桑皮纤维的湿重混纺比为28%~33%进行棉包混合;
b.按照生条干定量19.5~21.5g/5m,锡林速度310~330r/min,道夫速度28.6~30.4r/min,刺辊速度600~800r/min,锡林~盖板隔距0.10~0.20mm、0.10~0.20mm、0.08~0.15mm、0.08~0.15mm、0.10~0.20mm,刺辊~锡林隔距0.09~0.16mm,锡林~道夫隔距0.06~0.13mm的工艺参数进行梳棉处理;
c.按照18.5~19.8g/5m的条干速度,248.6~252.8r/min的前罗拉速度,4~6根的并合数,4.868~5.805倍的牵伸,0.95~1.03倍的后区牵伸,200~240N×300~340N×300~340N×300~340N×340~370N的罗拉加压进行头并工序;
d.按照19.58~20.91g/5m的条干速度,248.6~252.8r/min的前罗拉速度,4~6根的并合数,4.895~5.904倍的牵伸,0.98~1.06倍的后区牵伸,200~240N×300~340N×300~340N×300~340N×330~370N的罗拉加压进行二并工序;
e.按照19.28~20.11g/5m的条干速度,245.6~252.8r/min的前罗拉速度,6~8根的并合数,4.865~5.904倍的牵伸,0.94~1.06倍的后区牵伸,200~240N×300~340N×300~340N×300~340N×330~370N的罗拉加压进行三并工序;
(2)经纱络筒:筒子卷绕密度0.30~0.35g/cm³;
(3)经纱整经:张力系数2~3,整经速度为500~600m/min;
(4)经纱浆纱:浆槽温度93~95℃,浆槽相对粘度6~7s,浆纱速度38~40m/min,浆槽pH值为6~7,上浆率13%~15%;
(5)穿筘:经纱每筘两入,按照1,2,1,2综框顺序穿入的穿综方式;
Ⅱ、纬纱
(1)纬纱选用细度为18.0~18.2tex的全棉纱线;
(2)纬纱定捻:蒸纱工艺温度为83~85℃,相对湿度98%~100%,升温时间1-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菁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泰伯服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