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3811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8 15:48
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继电器(2),尤其是机动车的继电器(2),继电器具有电线圈(20),电线圈具有线圈端部(34),线圈端部与继电器驱动器(22)的输出端(30)电接触,继电器驱动器具有输入端(24)。输入端(24)借助电流路径(38)与输出端(30)电连接,其中,电流路径(38)具有带第一直流电压转换器(48)的第一部分路径(42)和带第二直流电压转换器(58)的第二部分路径(44)。第二部分路径(44)与第一部分路径(42)电并联,并且第一直流电压转换器(48)的输出电压(56)小于所述第二直流电压转换器(58)的输出电压(6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继电器
技术涉及一种具有电线圈的继电器。电线圈具有线圈端部,线圈端部与继电器驱动器的输出端电接触,该继电器驱动器具有输入端。输入端借助电流路径与输出端电连接。例如,继电器是机动车的组成部分,并且优选被相应地适配。
技术介绍
如乘用车或商用车的机动车通常具有电池,借助电池来进行对机组通电。机组例如是机动车的主驱动器,借助主驱动器生成机动车的推进力。因此,机动车被设计为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车辆。在此情况中,必须借助电池来提供相对较大的电功率。电池通常具有数百伏的直流电压。因此,尤其是在机动车加速过程时,在电池与驱动器之间存在有相对较大的电流流动。通常,无论主驱动器的设计如何,机动车都具有多个辅助机组,这些辅助机组本身并不用于直接推进。这些辅助机组通常借助所谓的低压车载电网通电,低压车载电网引导有在12V至48V之间的直流电压。如果借助辅助机组施予相对较大的功率,例如在液压的或气动的系统的泵的情况中或在内燃发动机的启动机的情况中,也出现相对较大的电流流动。电流流动应通常取决于特定的行驶情况来切换。在此,例如将开关构造为保护开关,从而使得在发生故障时可以中断电流流动,以便防止损坏或进一步的损坏。对各自的辅助机组的启用也例如借助这类开关来进行。例如在此,可以将半导体开关考虑作为开关。然而,由于在该半导体开关中存在有不可忽略的电阻,所以在电流流动相对较大时所出现的电损耗将升高。因此,一方面,使半导体开关发热。另一方面,增加了能量需求,这减小了机动车的效率。对此的替选方案是使用继电器,其中,借助电线圈来操纵机械的开关。此外,借助继电器实现了电气分离。出于安全原因,在此,此类继电器通常被构造为半稳定的继电器,从而使得只有当电线圈被通电时才借助机械的开关来实现电流引导。在其他情况中,对接触部的分离例如基于机械弹簧来进行。因此,为了使继电器置于闭合状态下,首先要求机械的开关的接触部进行运动,这就需要特定的力。但是,仅需减小的作用力即可保持接触部处于闭合状态下。因此,借助线圈施予了升高的力以用于将继电器保持在闭合状态中,这因此就意味着能量需求升高。因此,在继电器运行时又出现相对的电损耗。为了避免此情况,继电器具有两个匝数不同的电线圈。在接通继电器时,具有较大匝数的电线圈被通电。因此施予了相对较大的电磁力。在特定的时间段之后,只对具有较小匝数的并且因此也具有较小的电阻的电线圈通电,并且因此施予了减小的力。通常,该力就足以将接触部保持在闭合的定位中。因此,这降低了在继电器运行时的能量需求。但是,需要两个电线圈,这增加了结构尺寸和重量。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的任务是说明一种特别合适的继电器,其中,有利地降低了制造和/或运行成本,并且其中,适宜地提高了应用范围。根据技术,此任务通过继电器完成,所述继电器具有电线圈,所述电线圈具有线圈端部,所述线圈端部与继电器驱动器的输出端电接触,所述继电器驱动器具有输入端,所述输入端借助电流路径与所述输出端电连接,其中,所述电流路径具有带第一直流电压转换器的第一部分路径和带第二直流电压转换器的第二部分路径,其中,所述第二部分路径与所述第一部分路径电并联,并且其中,所述第一直流电压转换器的输出电压小于所述第二直流电压转换器的输出电压。继电器用于切换电流,并且适宜地具有机械的开关,该机械的开关具有两个工作接触部。例如其中一个是固定接触部,而剩余的一个是运动接触部,运动接触部借助合适的机械机构相对于固定接触部被支承。例如,运动接触部在此相对于固定接触部枢转。但是特别优选地,机械的开关具有桥,借助它来桥接导轨中的间隙。优选地,桥相对于导轨的走向能垂直地运动。因此,机械的开关具有两个运动接触部和两个固定接触部。基于此类设计方案,一方面降低了电弧的形成。另一方面,简化了机械机构。尤其地,机械的开关适合于、适宜地被设置成用于并且被设立成用于切换例如在10V至1000V之间的直流电压。例如,电压在10V至50V之间或在200V至600V之间。尤其地,继电器适合于、适宜地被设置并设立成用于切换在10A和500A之间的、例如在最大20A和300A之间的电流。例如,继电器是诸如乘用车或商用车的机动车的组成部分。在此,借助继电器适宜地借助可能的工作接触部来切换例如为12V、24V或48V的电压。换言之,尤其切换低压车载网络。此外,继电器具有电线圈。尤其地,借助线圈驱动衔铁,所述衔铁与可能的工作接触部作用连接。例如,衔铁至少部分地布置在电线圈内部,或至少布置在电线圈的端侧上。例如,衔铁被紧固在可能的运动接触部上。电线圈具有线圈端部,并且尤其具有另外的线圈端部,其中,在这些线圈端部之间存在有绕组,绕组尤其具有多个匝。例如,电线圈一体式地由线材、适宜地的是例如铝漆包线或铜漆包线的漆包线缠绕成。因此,线圈端部也由漆包线制成。对此替选地,借助另外的构件建立线圈端部,该另外的构件例如借助钎焊或绝缘压穿端子接触件紧固在漆包线上。此外,继电器还具有继电器驱动器,借助继电器驱动器在运行状态中适宜地进行对电线圈的通电。继电器驱动器尤其具有输出端和输入端,它们借助电流路径被电连接。输出端与线圈端部电接触。换言之,线圈端部被引导至输出端并且尤其借助钎焊或借助插塞器例如被紧固在其上。尤其地,在输出端与线圈端部之间不存在尤其是除了可能的线路以外的另外的电的或电子的构件。在安装状态中,适宜地将输入端与机动车的可能的车载网络连接,例如与正极连接。输入端适用于此,尤其是被设置并设立用于此。例如,输入端具有用于车载电网的合适的插塞器。电流路径本身具有相互电并联的第一部分路径和第二部分路径。第一部分路径具有第一直流电压转换器(DC/DC转换器),而第二部分路径具有第二直流电压转换器。因此,第一直流电压转换器借助第二直流电压转换器被桥接,并且反之亦然。在运行中,借助这两个直流电压转换器分别提供输出电压。在此,第一直流电压转换器的输出电压低于第二直流电压转换器的输出电压。在此,输出电压尤其分别被引导至继电器驱动器的输出端,从而在第一直流电压转换器运行期间,在输出端处施加有第一直流电压转换器的输出电压。如果仅运行第二直流电压转换器,则在输出端上施加有第二直流电压转换器的输出电压,其中,在这两种情况中,在继电器驱动器的输入端上尤其施加有恒定的或经受波动的电压。尤其地,在此,在输入端上所施加的电压与各自的输出电压无关。优选地,在第一直流电压转换器的情况中,与在输入端上所述施加的(输入)电压相比,输出电压的减小要比在第二直流电压转换器的情况中时更大。换言之,借助第一直流电压转换器实现了更大的电压降低。基于两个直流电压转换器而可能的是,在输出端选择合适的输出电压,从而分别为电线圈加载以合适的输出电压。因此,例如可能的是,将继电器驱动器与不同的车载网络联接,其中,继电器驱动器被调节到车载电网的相应的电压。因此,例如在具有相对高的电压的车载电网的情况中,考虑使用第一直流电压转换器。而在具有相对低的电压的车载电网的情况中(例如12V车载电网),考虑使用第二直流电压转换器。因此,例如可能的是,该继电器在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继电器(2),所述继电器具有电线圈(20),所述电线圈具有线圈端部(34),所述线圈端部与继电器驱动器(22)的输出端(30)电接触,所述继电器驱动器具有输入端(24),所述输入端借助电流路径(38)与所述输出端(30)电连接,其中,所述电流路径(38)具有带第一直流电压转换器(48)的第一部分路径(42)和带第二直流电压转换器(58)的第二部分路径(44),其中,所述第二部分路径(44)与所述第一部分路径(42)电并联,并且其中,所述第一直流电压转换器(48)的输出电压小于所述第二直流电压转换器(58)的输出电压。/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214 DE 102019201998.61.继电器(2),所述继电器具有电线圈(20),所述电线圈具有线圈端部(34),所述线圈端部与继电器驱动器(22)的输出端(30)电接触,所述继电器驱动器具有输入端(24),所述输入端借助电流路径(38)与所述输出端(30)电连接,其中,所述电流路径(38)具有带第一直流电压转换器(48)的第一部分路径(42)和带第二直流电压转换器(58)的第二部分路径(44),其中,所述第二部分路径(44)与所述第一部分路径(42)电并联,并且其中,所述第一直流电压转换器(48)的输出电压小于所述第二直流电压转换器(58)的输出电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2),其特征在于仅具有唯一电线圈(20),所述电线圈作用到衔铁(18)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继电器(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流电压转换器(48)的输出电压和所述第二直流电压转换器(58)的输出电压是恒定的。


4.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继电器(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克·明·勒马库斯·比尔纳赫尔穆特·克劳斯曼努埃尔·恩格瓦尔德
申请(专利权)人:埃伦贝格尔及珀恩斯根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