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仪器支架及飞行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3233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8 15: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提供一种仪器支架及飞行器,该仪器支架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安装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分别设置在所述安装部的两侧,所述安装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竖直方向的两端间,所述安装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二支撑部竖直方向的两端间;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均设置有第一安装孔,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将所述仪器支架固定在外部设备上;所述安装部的中心区域设置有用于安装仪器的安装开口;所述安装部设置有第二安装孔,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孔将所述仪器固定在所述安装部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仪器支架具有较好的刚度且便于安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仪器支架及飞行器
本技术涉及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仪器支架及飞行器。
技术介绍
为了实现飞行器的正常运行,往往需要在飞行器上安装大量的仪器,而在安装仪器的时通常需要通过仪器支架将仪器设置在飞行器的某一位置处,如通过仪器支架将惯组系统安装在飞行器的舱体上。目前使用的仪器支架多为悬臂式支架,然而悬臂式支架刚度特性较差,且对安装位置存在要求,在没有可靠的悬臂安装位置时,无法使用悬臂式支架,因此确定一种刚度特性较好的、便于安装的仪器支架是非常重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仪器支架及飞行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仪器支架的刚度特性较差且安装不便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仪器支架,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安装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分别设置在所述安装部的两侧,所述安装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竖直方向的两端间,所述安装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二支撑部竖直方向的两端间;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均设置有第一安装孔,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将所述仪器支架固定在外部设备上;所述安装部的中心区域设置有用于安装仪器的安装开口;所述安装部设置有第二安装孔,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孔将所述仪器固定在所述安装部上。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一边框、十字梁和翻边;所述第一边框内设置所述十字梁;所述十字梁中位于竖直方向的竖梁远离所述安装部的一侧设置有翻边;所述翻边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翻边在水平方向设置为弧形,所述弧形的弧度与所述外部设备的弧度相适应;所述翻边在竖直方向的横截面为梯形;所述翻边在竖直方向的两端间、竖直方向的顶面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翻边竖直方向的两端间设置有9个第一安装孔;所述翻边竖直方向的顶面上设置有3个第一安装孔。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边框为四边形;所述十字梁的四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边框的四个拐角相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十字梁中位于水平方向的横梁分别与所述安装部的两侧相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包括第二边框和安装块;所述第二边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部十字梁的横梁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二边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十字梁的横梁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二边框、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十字梁的横梁、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十字梁的横梁为闭合结构;所述安装块设置在由第二边框、第一支撑部十字梁的横梁和第二支撑部十字梁的横梁构成的拐角处;所述安装块上设置第二安装孔。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块的数量为4个;所述安装块为四边形;所述安装开口为十字形。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置在所述安装块上,用于确定所述仪器的安装位置。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仪器支架竖直方向有H形的截面。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飞行器,包括外部设备、仪器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仪器支架;所述仪器支架固定在所述外部设备上;所述仪器安装在所述仪器支架上。本技术提供的仪器支架的有益效果至少在于:(1)在安装部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并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上均设置第一安装孔,使得利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将仪器支架固定在外部设备上,即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在安装部的两侧均可以提供稳定的支撑,有效的提升了仪器支架的刚度。(2)通过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与外部设备进行固定,避免受到没有可靠的悬臂安装位置的限制,从而可以达到便于安装的目的。(3)因不受安装位置的限制,可以有效的提高飞行器的空间利用效率,飞行器利用本技术提供的仪器支架可以携带更多的仪器。(4)通过第一安装孔将仪器支架固定在外部设备上,通过第二安装孔将仪器安装在仪器支架上,拆卸方便,便于安装和维护。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仪器支架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仪器支架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仪器支架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仪器支架的一种安装状态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仪器支架的另一种安装状态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仪器支架的竖直方向的截面图。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1-仪器支架;10-第一支撑部;11-第一安装孔;12-第一边框;13-十字梁;131-竖梁;132-横梁;14-翻边;20-第二支撑部;30-安装部;31-安装开口;32-第二安装孔;33-第二边框;34-安装块;35-限位件;35a-第一限位件;35b-第二限位件;2-外部设备。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或者间接位于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仅是为了便于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中提供的仪器支架1包括第一支撑部10、第二支撑部20和安装部30;所述第一支撑部10和所述第二支撑部20分别设置在所述安装部30的两侧,所述安装部30与所述第一支撑部10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0竖直方向的两端间,所述安装部30与所述第二支撑部20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二支撑部20竖直方向的两端间;所述第一支撑部10和所述第二支撑部20均设置有第一安装孔11,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11将所述仪器支架1固定在外部设备2上;所述安装部30的中心区域设置有用于安装仪器的安装开口31;所述安装部30设置有第二安装孔32,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孔32将所述仪器固定在所述安装部30上。本实施例提供的仪器支架1的工作原理如下:将螺栓通过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仪器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安装部;/n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分别设置在所述安装部的两侧,所述安装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竖直方向的两端间,所述安装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二支撑部竖直方向的两端间;/n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均设置有第一安装孔,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将所述仪器支架固定在外部设备上;/n所述安装部的中心区域设置有用于安装仪器的安装开口;/n所述安装部设置有第二安装孔,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孔将所述仪器固定在所述安装部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仪器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安装部;
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分别设置在所述安装部的两侧,所述安装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竖直方向的两端间,所述安装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二支撑部竖直方向的两端间;
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均设置有第一安装孔,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将所述仪器支架固定在外部设备上;
所述安装部的中心区域设置有用于安装仪器的安装开口;
所述安装部设置有第二安装孔,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孔将所述仪器固定在所述安装部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仪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一边框、十字梁和翻边;
所述第一边框内设置所述十字梁;
所述十字梁中位于竖直方向的竖梁远离所述安装部的一侧设置有翻边;
所述翻边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仪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在水平方向设置为弧形,所述弧形的弧度与所述外部设备的弧度相适应;
所述翻边在竖直方向的横截面为梯形;
所述翻边在竖直方向的两端间、竖直方向的顶面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仪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竖直方向的两端间设置有9个第一安装孔;
所述翻边竖直方向的顶面上设置有3个第一安装孔。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宁梁祖典范新中陈增奎方泽平杨东生牛飞王晓鹏王宇锐张瑾瑜雷豹丁国元夏艳程蕾单亦姣姚重阳许俊伟唐念华刘鹏张东龚旻高峰任新宇王冀宁罗波于贺张涛杨凡李金龙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