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结构汽车加力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3126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8 15: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结构汽车加力泵,包含液压泵体、油杯总成、后缸套、油缸头、气缸组件、受力盘、挤油轴、单向阀、密封圈和硬性支撑圈,液压泵体上端设单向阀并连接油杯总成,油缸右端的油缸孔内设若干内沟槽,内沟槽内嵌入设置密封圈把轴孔内的挤油轴轴向和径向密封,挤油轴左端设外套垫片的紧固螺丝与挤油轴内的螺孔连接,液压泵体右端装后缸套并用右端的支座把前三者固定,后缸套右端连接气缸组件,挤油轴右端与气缸组件内的受力盘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液压部件直通式,结构简单,挤油轴直接推动液压油做功产生均衡并稳定制动力,取消了原多重结构的台阶式连接,多重缓冲和抵消液压油对密封圈的方向冲击渗透,大大降低了泄漏的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结构汽车加力泵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配件类
,尤其是一种新结构汽车加力泵。
技术介绍
大型的汽车特别是载重的货车的制动系统为气压制动(俗称气刹),实际刹车中,因刹车系统中提供的高压气体的容量是固定的,脚踩刹车后,车辆重载时往往因气压容量因素需要多次循环执行脚踩刹车踏板的动作(因为在刹车踏板松开后高压气体才能重新进入),利用多次高压气体进入制动系统内执行刹车制动,达到制动的完整的效果,众所周知,气刹的优点是速度快,缺陷是压力不够均衡,也不够稳定;油刹的优点是压力均衡,性能稳定,缺陷是速度相对于气刹稍慢,目前有把气压和液压结合的制动装置,多重台阶,结构复杂,故障率高,易漏油和更换密封圈,如图3所示:底座1005左右端分别与液压泵体1001和缸套总成1010连接,推杆1008安装在底座1005、液压泵体1001和缸套总成1010连接后贯穿的孔内,推杆1008右端连接缸套总成1010内的缸套铝活塞1007,推杆1008与底座1005的通孔右端用O形圈一1009作径向密封,推杆1008与底座1005的通孔左端采用齿形密封圈1011、底座垫片1012、底座弹簧1013作径向密封,液压泵体1001的内腔设金属活塞1002,金属活塞1002套设Y形开口朝出油孔的泵体Y形圈1016与液压泵体1001的内腔径向密封,金属活塞1002右侧的孔内设连接套1015,连接套1015内孔与推杆1008头部连接,金属活塞1002右侧的孔口设活塞卡簧1003把连接套1015关闭在孔内,工作时,高压气体从缸套总成1010的气孔1201进入后推动推杆1008想左位移,推杆1008带动前端的金属活塞1002在液压泵体1001内腔移动并把液压油从前端的出油孔进入汽车制动系统产生刹车制动力,金属活塞1002与液压泵体1001内壁间的液压油反向压力由泵体Y形圈1016完全承受并密封,时间一长,磨损并泄漏,并且长期受压导致发热硬化,大大缩短使用寿命,同时,类似的结构为多级连接,传动结构复杂,故障率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结构汽车加力泵包含液压泵体、油杯总成、后缸套、固定架、油缸头、气缸组件、受力盘、挤油轴、单向阀、密封圈和硬性支撑圈,液压泵体的上端设单向阀,单向阀上端连接油杯总成,油缸右端的油缸孔内设若干内沟槽,内沟槽内嵌入设置密封圈把轴孔内的挤油轴轴向和径向密封,挤油轴左端设外套垫片的紧固螺丝与挤油轴内的螺孔连接,液压泵体右端装后缸套并用右端的支座把前三者固定,后缸套右端连接气缸组件,挤油轴右端与气缸组件内的受力盘连接,本技术的液压部件直通式,结构简单,挤油轴直接推动液压油做功产生均衡并稳定制动力,取消了原多重结构的台阶式连接,大大降低了故障发生率,工作时液压的反向推力采用垫片来抵消一部分,并同时由油缸和油缸孔间的台阶来缓冲压力,大大降低了液压对密封圈的反向冲击,避免了因长期液压冲击而导致密封圈发热硬化导致的泄漏隐患。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结构汽车加力泵,包含液压泵体、油杯总成、后缸套、固定架、油缸头、气缸组件、受力盘、挤油轴、支座、单向阀、密封圈和硬性支撑圈,所述液压泵体的左端连接内设出油孔的油缸头,液压泵体的上端设单向阀,所述单向阀上端连接油杯总成,单向阀的进油孔与液压泵体内的油缸连通,油缸右端的油缸孔内设若干内沟槽,所述内沟槽内嵌入设置密封圈和硬性支撑圈把轴孔内的挤油轴轴向和径向密封,挤油轴左端设外套垫片的紧固螺丝与挤油轴内的螺孔连接,液压泵体右端装后缸套并用右端的支座把前三者固定,后缸套右端连接气缸组件,挤油轴右端与气缸组件内的受力盘连接。进一步设置,所述油缸孔直径小于油缸的直径。进一步设置,所述固定架设在后缸套的左下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液压部件直通式,结构简单,挤油轴直接推动液压油做功产生均衡并稳定制动力,取消了原多重结构的台阶式连接,大大降低了故障发生率,工作时液压的反向推力采用垫片来抵消一部分,并同时由油缸和油缸孔间的台阶来缓冲压力,大大降低了液压对密封圈的反向冲击,避免了因长期液压冲击而导致密封圈发热硬化导致的泄漏隐患。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示意图;图2为图1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原汽车加力泵总成的示意图。图中:液压泵体1、油缸101、内沟槽102、垫片103、紧固螺丝104、油缸孔105、油杯总成3、后缸套4、固定架6、油缸头7、出油孔701、气缸组件8、受力盘10、挤油轴12、支座13、单向阀14、进油孔1401、密封圈和硬性支撑圈15、液压泵体1001、金属活塞1002、活塞卡簧1003、底座1005、缸套铝活塞1007、推杆1008、O形圈一1009、缸套总成1010、气孔1201、齿形密封圈1011、底座垫片1012、底座弹簧1013、连接套1015、泵体Y形圈1016。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如图1~图2所示,一种新结构汽车加力泵,包含液压泵体1、油杯总成3、后缸套4、固定架6、油缸头7、气缸组件8、受力盘10、挤油轴12、支座13、单向阀14、密封圈和硬性支撑圈15,所述液压泵体1的左端连接内设出油孔701的油缸头7,液压泵体1的上端设单向阀14,所述单向阀14上端连接油杯总成3,单向阀14的进油孔1401与液压泵体1内的油缸101连通,利于绕过垫片103的少量液压油从单向阀14进入油杯总成3储存,避免对密封圈和硬性支撑圈15构成可能的渗透隐患,油缸101右端的油缸孔105内设若干内沟槽102,所述内沟槽102内嵌入设置密封圈和硬性支撑圈15把轴孔内的挤油轴12轴向和径向密封,挤油轴12左端设外套垫片103的紧固螺丝104与挤油轴12内的螺孔连接,液压泵体1右端装后缸套4并用右端的支座13把前三者固定,后缸套4右端连接气缸组件8,挤油轴12右端与气缸组件8内的受力盘10连接,本技术的液压部件直通式,结构简单,挤油轴直接推动液压油做功产生均衡并稳定制动力,取消了原多重结构的台阶式连接,大大降低了故障发生率,工作时液压的反向推力采用垫片103来抵消一部分,并同时由油缸101和油缸孔105间的台阶来缓冲压力,大大降低了液压对密封圈和硬性支撑圈15的反向冲击,避免了因长期液压冲击而导致密封圈和硬性支撑圈15发热硬化导致的泄漏隐患。所述油缸孔105直径小于油缸101的直径,连接端构成一个立面式台阶,能进一步缓冲和抵消液压油的反向冲击压力,大大降低对密封圈和硬性支撑圈15的压力渗透,进一步消除漏油导致液压制动力的下降,也大大提高密封圈和硬性支撑圈15的使用寿命。所述固定架6设在后缸套4的左下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结构汽车加力泵,其特征在于:包含液压泵体(1)、油杯总成(3)、后缸套(4)、固定架(6)、油缸头(7)、气缸组件(8)、受力盘(10)、挤油轴(12)、支座(13)、单向阀(14)、密封圈和硬性支撑圈(15),所述液压泵体(1)的左端连接内设出油孔(701)的油缸头(7),液压泵体(1)的上端设单向阀(14),所述单向阀(14)上端连接油杯总成(3),单向阀(14)的进油孔(1401)与液压泵体(1)内的油缸(101)连通,油缸(101)右端的油缸孔(105)内设若干内沟槽(102),所述内沟槽(102)内嵌入设置密封圈和硬性支撑圈(15)把轴孔内的挤油轴(12)轴向和径向密封,挤油轴(12)左端设外套垫片(103)的紧固螺丝(104)与挤油轴(12)内的螺孔连接,液压泵体(1)右端装后缸套(4)并用右端的支座(13)把前三者固定,后缸套(4)右端连接气缸组件(8),挤油轴(12)右端与气缸组件(8)内的受力盘(10)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结构汽车加力泵,其特征在于:包含液压泵体(1)、油杯总成(3)、后缸套(4)、固定架(6)、油缸头(7)、气缸组件(8)、受力盘(10)、挤油轴(12)、支座(13)、单向阀(14)、密封圈和硬性支撑圈(15),所述液压泵体(1)的左端连接内设出油孔(701)的油缸头(7),液压泵体(1)的上端设单向阀(14),所述单向阀(14)上端连接油杯总成(3),单向阀(14)的进油孔(1401)与液压泵体(1)内的油缸(101)连通,油缸(101)右端的油缸孔(105)内设若干内沟槽(102),所述内沟槽(102)内嵌入设置密封圈和硬性支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祝炳刚郑建中
申请(专利权)人:诸暨市普德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