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627032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8 15: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智能污水处理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针对现有技术中智能污水处理设备进行优化的系统,所述智能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机械处理系统、第一蓄水装置、生物处理系统、第二蓄水装置、灭菌系统及第三蓄水装置及水质监测系统;待处理的原水经机械处理系统除去水中固体部分后存储于第一蓄水装置中,所述水质监测系统通过设置于第一蓄水装置中的检测元件分析水质信息设定污水处理程序。所述智能污水处理系统基于现有污水处理设备的改进难度低,易于实现,并且能够根据原水信息自动设定污水处理程序,有利于节约污水处理资源,满足多样化的污水处理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污水处理系统
本技术属于污水处理系统
,具体涉及一种智能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公开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必然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经成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随着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环境造成了较大压力,其中工程排污、生活污水等等对我国水资源主要污染途径。面临我国水资源匮乏的现状,加大水资源的利用,优化污水处理技术,强化水质检测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污水处理的常用处理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生物及生物膜法,其中,人工湿地及氧化塘等污水处理手段运营成本较低但占地面积大且受气候制约,应用范围有限。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具有占地面积大,运营成本高的因素,配备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较为困难。对于城镇污水处理,由于不同生活区域内水质变化情况大,管理难度高。处理不善的污水污染地下水资源,还会直接影响饮用水的质量,因此,提高污水处理厂水质检测质量控制尤为重要。随着污水自动化处理水平的提高,目前多数污水处理设备都配备了相应的水质监管平台,通过传感器自动监测处理后的水质信息,对水质处理信息进行云端存储,并基于云端数据对污水处理程序进行调控,实现污水处理的自动化。专利技术人发现,目前采用的污水处理系统主要基于水位、水质及其他物理性质实现一定程度上污水处理的自动调控,调控方式包括将处理后仍然不合格的污水重复进行处理等方式。专利技术人认为,由于原水的来源不同,处理后的使用目的也不完全相同,污水处理时的程序也应当不完全相同,将所有的原水均按照机械过滤、生化处理或深度灭菌的方式进行处理会造成污水处理资源的浪费,延长污水处理周期。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上述
技术介绍
中涉及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的污水处理系统,所述智能污水处理系统针对目前现有的智能组合式污水处理系统进行了优化,在自动调整污水处理步骤之外,可以更加灵活的设定污水处理的流程,有利于节约污水处理资源,满足多样化的污水处理需求。基于以上技术效果,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智能污水处理系统,所述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机械处理系统、第一蓄水装置、生物处理系统、第二蓄水装置、灭菌系统及第三蓄水装置、水质监测系统及排放系统;所述待处理的污水经机械处理系统处理后存储于第一蓄水装置,所述第一蓄水装置具有水质检测元件及信息发射元件,所述水质监测系统具有信息接收元件;所述第一蓄水装置与生物处理系统之间、第一蓄水装置与灭菌系统之间、生物处理系统与灭菌系统之间、生物处理系统与第二蓄水装置之间、灭菌系统与第三蓄水装置之间具有管路连接,所述管路上设置双向电磁阀;所述第二蓄水装置与第三蓄水装置分别与排放系统连接。常规的污水处理程序通常包括机械处理(如格栅、沉降池等)依据物理作用实现污水中固体部分的分离,基本属于污水处理的必经步骤。经机械处理后的污水通过生化处理去除不可沉悬浮物与和溶解性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属于二级处理,主要的生化处理方法包括活性污泥法、AB法、A/O法、A2/O法、SBR法、氧化沟法、稳定塘法、土地处理法等,通过生物作用,尤其是微生物的作用,完成有机物的分解和生物体的合成,将有机污染物转变成无害的气体产物(CO2)、液体产物(水)以及富含有机物的固体产物(微生物群体或称生物污泥);多余的生物污泥在沉淀池中经沉淀池固液分离,从净化后的污水中除去。而灭菌处理则属于对污水的深度处理,需要视污水处理目的决定,并非污水处理的必须步骤,主要包括将二级处理后的水进行脱氮、脱磷处理,用活性炭吸附法或反渗透法等去除水中的剩余污染物,并用臭氧或氯消毒杀灭细菌和病毒,然后将处理水送入中水道,作为冲洗厕所、喷洒街道、浇灌绿化带、工业用水、防火等水源。依据本技术提供的污水处理系统,通过机械处理系统进行固液分离或气液分离后的污水存储于第一蓄水装置中,所述第一蓄水装置具有相应的水质信息检测元件及信息发射元件,将污水信息传递至水质监测系统,所述水质监测系统通过分析水质信息及污水处理标准设定污水处理程序,通过控制管路中双向电磁阀的开闭实现对污水处理程序的自动调节。第二蓄水装置与第三蓄水装置除作为各级污水处理系统的“中转站”,方便污水的调配、转运,还可以发挥沉降池的作用,增加污水稳定时间,减少固体沉降物沉积在生物处理系统及灭菌系统中的概率,减少对污水处理元件的损耗。本技术还提供所述智能污水处理系统的使用方法,通过水质监测系统进行污水处理等级或污水使用目的的设定,如防火水源,需要依次进行二级生化处理和三级深度灭菌、消毒处理,水质监测系统通过控制电磁阀的开闭实现污水从第一蓄水装置流入生物处理系统之后进入灭菌系统,再经第三蓄水装置、排放装置进行排放。或所述待处理污水需要经过两轮二级处理及一轮三级处理,所述水质监测系统通过控制电磁阀的开闭实现污水从第一蓄水装置流入生物处理系统之后进入第二蓄水装置,从第二蓄水装置从新进入生物处理系统进行第二轮处理,之后再经灭菌系统和第三蓄水装置,排放系统进行排出。以上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智能污水处理系统基于现有技术中的智能污水处理设备改进方案简单,易于实现。通过增加第二蓄水装置与第三蓄水装置,不仅可以更加灵活的对污水处理步骤进行调整,还能够增加污水稳定时间,减少在污水处理装置中的沉积概率,减少对元件的损耗程度。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图1为实施例1中所述智能污水处理系统原理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1中所述智能污水处理系统装置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正如
技术介绍
所介绍的,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为了解决如上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智能污水处理系统。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智能污水处理系统,所述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机械处理系统、第一蓄水装置、生物处理系统、第二蓄水装置、灭菌系统及第三蓄水装置、水质监测系统及排放系统;所述第一蓄水装置与生物处理系统之间、第一蓄水装置与灭菌系统之间、生物处理系统与灭菌系统之间、生物处理系统与第二蓄水装置之间、灭菌系统与第三蓄水装置之间、及第二蓄水装置与第三蓄水装置之间具有管路连接,所述管路上设置双向电磁阀用于控制管路中污水流向;所述第二蓄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机械处理系统、第一蓄水装置、生物处理系统、第二蓄水装置、灭菌系统及第三蓄水装置、水质监测系统及排放系统;所述第一蓄水装置与生物处理系统之间、第一蓄水装置与灭菌系统之间、生物处理系统与灭菌系统之间、生物处理系统与第二蓄水装置之间、灭菌系统与第三蓄水装置之间、及第二蓄水装置与第三蓄水装置之间具有管路连接,所述管路上设置双向电磁阀用于控制管路中污水流向;所述第二蓄水装置与第三蓄水装置分别与排放系统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机械处理系统、第一蓄水装置、生物处理系统、第二蓄水装置、灭菌系统及第三蓄水装置、水质监测系统及排放系统;所述第一蓄水装置与生物处理系统之间、第一蓄水装置与灭菌系统之间、生物处理系统与灭菌系统之间、生物处理系统与第二蓄水装置之间、灭菌系统与第三蓄水装置之间、及第二蓄水装置与第三蓄水装置之间具有管路连接,所述管路上设置双向电磁阀用于控制管路中污水流向;所述第二蓄水装置与第三蓄水装置分别与排放系统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智能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处理系统用于实现污水中固体及液体部分的分离,具体包括采用格栅、沉砂池或初沉池进行气浮或物理沉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智能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处理系统中还包括加药装置及搅拌装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智能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蓄水装置为具有水质监测元件及信息发射元件的蓄水池或储罐。


5.如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利达刘利方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润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