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折叠式代步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2373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8 15: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折叠式代步车,包括主杆、支架、车头、折叠连杆、上脚踏连杆、下脚踏连杆和脚踏件;主杆设置有折叠部,支架通过折叠部与主杆铰接;车头铰接主杆的一端;折叠连杆一端铰接车头,另一端铰接在主杆的折叠部上;脚踏件设置在下脚踏连杆上;下脚踏连杆铰接主杆且铰接点位于折叠部前侧,以使脚踏件位于折叠部前侧;上脚踏连杆一端铰接折叠连杆,另一端铰接下脚踏连杆。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脚踏件设置在下脚踏连杆上;下脚踏连杆铰接主杆且铰接点位于折叠部前侧,使得脚踏件位于折叠部前侧,车座位于折叠部后侧;用户在使用代步车时,脚位可以靠前放置,使得腿部更加舒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折叠式代步车
本技术涉及代步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折叠式代步车。
技术介绍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折叠代步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代步车的主杆10和支架20相互联接形成一折叠部30,主杆10和支架20可绕折叠部30相互折叠,脚踏组件100和车座11都设置在折叠部30的后侧,使得用户在使用时,脚位需要靠后放置,舒适度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现有技术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可折叠式代步车。本技术提出一种可折叠式代步车,所述代步车包括主杆、支架、车头、折叠连杆、上脚踏连杆、下脚踏连杆和脚踏件;所述主杆设置有折叠部,所述支架通过所述折叠部与所述主杆铰接;所述车头铰接所述主杆的一端;所述折叠连杆一端铰接所述车头,另一端铰接在所述主杆的折叠部上;所述脚踏件设置在所述下脚踏连杆上;所述下脚踏连杆铰接所述主杆且铰接点位于所述折叠部前侧,以使所述脚踏件位于所述折叠部前侧;所述上脚踏连杆一端铰接所述折叠连杆,另一端铰接所述下脚踏连杆。进一步,所述下脚踏连杆包括杆体、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设置在所述杆体一端,所述第二安装部设置在所述杆体另一端;其中,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主杆、所述上脚踏连杆铰接;所述脚踏件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部上。进一步,所述第一安装部近似为三角形的状,且一个角铰接所述主杆,另一个角铰接所述上脚踏连杆,再一个角连接所述杆体。进一步,所述脚踏件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部上。进一步,所述上脚踏连杆包括两个,分别铰接在所述折叠连杆两侧;所述下脚踏连杆包括两个,分别铰接在所述主杆两侧;其中,所述一个上脚踏连杆与所述一个下脚踏连杆铰接。进一步,所述第二安装部近似为弧形形状,弧形形状的第二安装部中间形成有一穿孔,且弧形形状的第二安装部一端连接所述杆体,另一端延伸出一压接部;其中,所述支撑杆穿设在所述穿孔中,固定件穿过所述压接部后穿入所述杆体,给进所述固定件时,所述固定件可与所述第二安装部、所述杆体配合压紧所述支撑杆而将所述支撑杆固定。进一步,所述支撑杆包括一根,所述一根支撑杆分别穿设在所述两个第二安装部的穿孔中。进一步,所述杆体、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可一体成型。进一步,所述折叠部包括安装件,所述安装件铰接在所述主杆上;其中,所述折叠连杆铰接在所述安装件上;所述支架与所述安装件连接。进一步,所述车头设置有铰接杆,所述主杆铰接在所述车头上时与所述铰接杆铰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脚踏件设置在下脚踏连杆上;下脚踏连杆铰接主杆且铰接点位于折叠部前侧,使得脚踏件位于折叠部前侧,车座位于折叠部后侧;用户在使用代步车时,脚位可以靠前放置,使得腿部更加舒适。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折叠代步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折叠式代步车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折叠式代步车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A部分的放大图;图5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折叠式代步车的折叠状态图;图6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折叠式代步车的另一折叠状态图;图7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折叠式代步车的又一折叠状态图;图8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折叠式代步车的再一折叠状态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水平、竖直等)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所述的“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间接连接,所述的“设置”、“设置于”、“设于”可以是直接设于,也可以是间接设于。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折叠式代步车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折叠式代步车包括主杆10、支架20、车头80、折叠连杆40、上脚踏连杆50、下脚踏连杆60和脚踏件70;主杆10设置有折叠部30,支架20通过折叠部30与主杆10铰接;车头80铰接主杆10的一端;折叠连杆40一端铰接车头80,另一端铰接在主杆10的折叠部30上;脚踏件70设置在下脚踏连杆60上;下脚踏连杆60铰接主杆10且铰接点位于折叠部30前侧,以使脚踏件70位于折叠部30前侧;上脚踏连杆50一端铰接折叠连杆40,另一端铰接下脚踏连杆60。主杆10上设置有车座11,且车座11位于折叠部30后侧;车头80上设置有前轮81,支架20上设置有后轮21。在本技术中,折叠部30前侧是折叠部30靠近前轮81的一侧,折叠部30后侧是折叠部30靠近后轮21的一侧。在本技术中,脚踏件70设置在下脚踏连杆60上;下脚踏连杆60铰接主杆10且铰接点位于折叠部30前侧,使得脚踏件70位于折叠部30前侧,车座11位于折叠部30后侧;用户在使用代步车时,脚位可以靠前放置,使得腿部更加舒适。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下脚踏连杆60包括杆体61、第一安装部62和第二安装部63;第一安装部62设置在杆体61一端,第二安装部63设置在杆体61的另一端;其中,第一安装部62与主杆10、上脚踏连杆50铰接;脚踏件70安装在第二安装部63。进一步,第一安装部62近似为三角形状,且一个角铰接主杆10,另一个角铰接上脚踏连杆50,再一个角连接杆体61,三角形状的第一安装部62可以同时连接主杆10、上脚踏连杆50和杆体61,且避免材料的浪费。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部62也可以近似为其他形状,例如,近似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或者其他不规则的形状。能同时连接主杆10、上脚踏连杆50和杆体61即可。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脚踏件70包括支撑杆71,支撑杆71固定在第二安装部63上。用户使用代步车时,脚位放置在支撑杆71上。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上脚踏连杆50包括两个,分别铰接在折叠连杆40两侧;下脚踏连杆60包括两个,分别铰接在主杆10两侧;其中,一个上脚踏连杆50与一个下脚踏连杆60铰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折叠式代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代步车包括主杆、支架、车头、折叠连杆、上脚踏连杆、下脚踏连杆和脚踏件;/n所述主杆设置有折叠部,所述支架通过所述折叠部与所述主杆铰接;/n所述车头铰接所述主杆的一端;/n所述折叠连杆一端铰接所述车头,另一端铰接在所述主杆的折叠部上;/n所述脚踏件设置在所述下脚踏连杆上;/n所述下脚踏连杆铰接所述主杆且铰接点位于所述折叠部前侧,以使所述脚踏件位于所述折叠部前侧;/n所述上脚踏连杆一端铰接所述折叠连杆,另一端铰接所述下脚踏连杆。/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折叠式代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代步车包括主杆、支架、车头、折叠连杆、上脚踏连杆、下脚踏连杆和脚踏件;
所述主杆设置有折叠部,所述支架通过所述折叠部与所述主杆铰接;
所述车头铰接所述主杆的一端;
所述折叠连杆一端铰接所述车头,另一端铰接在所述主杆的折叠部上;
所述脚踏件设置在所述下脚踏连杆上;
所述下脚踏连杆铰接所述主杆且铰接点位于所述折叠部前侧,以使所述脚踏件位于所述折叠部前侧;
所述上脚踏连杆一端铰接所述折叠连杆,另一端铰接所述下脚踏连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可折叠式代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脚踏连杆包括杆体、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
所述第一安装部设置在所述杆体一端,所述第二安装部设置在所述杆体另一端;其中,
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主杆、所述上脚踏连杆铰接;所述脚踏件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部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可折叠式代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近似为三角形状,且一个角铰接所述主杆,另一个角铰接所述上脚踏连杆,再一个角连接所述杆体。


4.如权利要求2所述可折叠式代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踏件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部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可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定辉李伟扬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简行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