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广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可变宽度的折纸式车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22793 阅读:1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8 15: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变宽度的折纸式车轮,包括变径轮架、安装在变径轮架上的轮轴;变径轮架包括若干个折叠单元;若干个折叠单元首尾依次相连围成环状;每个折叠单元均具有第一平面、第二平面、第三平面、第四平面、第五平面、第六平面;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间设有第一谷折线并以第一谷折线为中心对称设置,第三平面和第四平面之间设有第一山折线并以第一山折线为中心对称设置,第一平面和第三平面之间设有第二谷折线,第二平面和第四平面之间设有第三谷折线,第五平面和第六平面以第一谷折线为中心对称设置,第五平面和第六平面分别与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连接。本可变宽度的折纸式车轮可以调节变径轮架的宽度,属于变宽轮和变径轮的技术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变宽度的折纸式车轮
本技术涉及变径轮的
,尤其涉及一种可变宽度的折纸式车轮。
技术介绍
在灾区凹凸不平路面、山洞狭窄缝隙或未知复杂路面环境中,对车轮的适应性和通过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开始研究刚性变径车轮,如一种自动适应路面的变径车轮,此类刚性变径车轮通过一定数量的零部件的装配而成,在平整的硬质路面或某些已知的凹凸不平的复杂路面可以运行自如。但刚性变径轮的内部结构复杂,装配过程繁琐,对零部件的制造精度要求高,并且变形方式单一,无法实现车轮宽度的变形。近年来国外也出现几类可变形折纸轮,但这几类车轮只能达到车轮轮径的变形,同样未能实现车轮宽度的变形,无法保证车轮对未知狭窄复杂路面的适应性和通过性,仍无法满足实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变宽度的折纸式车轮,可变宽度的折纸式车轮结构简单、易于控制,本折纸式车轮可以调整车轮的宽度和直径,能适应各种路况。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变宽度的折纸式车轮,包括变径轮架、安装在变径轮架上的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变宽度的折纸式车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变径轮架、安装在变径轮架上的轮轴;变径轮架包括若干个折叠单元;若干个折叠单元首尾依次相连围成环状;/n每个折叠单元均具有第一平面、第二平面、第三平面、第四平面、第五平面、第六平面;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相互连接,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间设有第一谷折线并以第一谷折线为中心对称设置,第三平面和第四平面相互连接,第三平面和第四平面之间设有第一山折线并以第一山折线为中心对称设置,第一山折线与第一谷折线连接形成折叠线,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分别与第三平面和第四平面连接,第一平面和第三平面之间设有第二谷折线,第二平面和第四平面之间设有第三谷折线,第五平面和第六平面以折叠...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宽度的折纸式车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变径轮架、安装在变径轮架上的轮轴;变径轮架包括若干个折叠单元;若干个折叠单元首尾依次相连围成环状;
每个折叠单元均具有第一平面、第二平面、第三平面、第四平面、第五平面、第六平面;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相互连接,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间设有第一谷折线并以第一谷折线为中心对称设置,第三平面和第四平面相互连接,第三平面和第四平面之间设有第一山折线并以第一山折线为中心对称设置,第一山折线与第一谷折线连接形成折叠线,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分别与第三平面和第四平面连接,第一平面和第三平面之间设有第二谷折线,第二平面和第四平面之间设有第三谷折线,第五平面和第六平面以折叠线为中心对称设置,第五平面和第六平面分别与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连接,第一平面和第五平面之间设有第二山折线,第二平面和第六平面之间设有第三山折线;
所有折叠单元的第五平面共同形成变径轮架的第一端面,所有折叠单元的第六平面共同形成变径轮架的第二端面。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宽度的折纸式车轮,其特征在于:可变宽度的折纸式车轮还包括安装在第一端面上的第一轮毂、安装在第二端面上的第二轮毂;第一轮毂和第二轮毂均位于变径轮架外且分别设有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变宽度的折纸式车轮,其特征在于:可变宽度的折纸式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杰庞祖锋文桂林何俊峰李博平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