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红外地暖发射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2242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8 15: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远红外地暖发射布,其技术要点包括依次设置的布基层、远红外发热层和镀膜层,所述镀膜层远离远红外发热层的一侧设置有防护表层,所述防护表层包括COC树脂层和聚四氟乙烯层,所述COC树脂层设置在镀膜层远离远红外发热层的一侧,所述聚四氟乙烯层设置在COC树脂层远离远红外发热层的一侧。而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布基层采用浸织加密无纺布;远红外发热层由纳米竹炭纤维制得,以提高发射布的远红外线发射率;从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在发射布的外表层形成保护,增强发射布使用的稳定性,延长发射布的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远红外地暖发射布
本技术涉及地暖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远红外地暖发射布。
技术介绍
地暖反射膜是地暖铺材中的一种,通常是由真空镀铝膜等材料带有彩色印格的聚酯膜和玻璃纤维复合加工而成,反射膜在地暖中的作用主要是防止热量从地下散失,从而有效的提高热量反射和辐射能力,确保室内温度的恒定。现有授权公告号为CN201448922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远红外地暖反射膜,包括布基层和镀膜层,镀膜层位于布基层上方,还设有远红外发热层,远红外发热层复合在布基层内,或设在布基层表面,或设在布基层与镀膜层之间。但是,上述专利的发射布的镀膜层直接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外界环境中的水汽和外作用力很容易造成镀膜层的损坏,进而导致发射布的抗腐蚀性能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红外地暖发射布,可以在发射布的外表层形成保护,增强发射布使用的稳定性,延长发射布的寿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远红外地暖发射布,包括依次设置的布基层、远红外发热层和镀膜层,所述镀膜层远离远红外发热层的一侧设置有防护表层,所述防护表层包括COC树脂层和聚四氟乙烯层,所述COC树脂层设置在镀膜层远离远红外发热层的一侧,所述聚四氟乙烯层设置在COC树脂层远离远红外发热层的一侧。通过采取上述技术方案,COC树脂层利用COC树脂优异的水蒸气阻隔性,可以很好地在发射布的表层形成一层防水层,减少发射布的水腐蚀,而且COC树脂可以很好地透过远红外线,从而不会影响到发射布的远红外辐射功能;聚四氟乙烯层则利用聚四氟乙烯优异的耐磨性能,可以在发射布的表面形成耐磨层,从而提高发射布的耐磨性能,同样的,聚四氟乙烯层可以很好地透过远红外线,从而不会影响到发射布的远红外辐射功能;从而技术可以在发射布的外表层形成保护,增强发射布使用的稳定性,延长发射布的寿命。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布基层远离远红外发生层的一侧设置有远红外屏蔽层。通过采取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远红外屏蔽层对远红外线不透过并反射的原理,促使远红外辐射可以尽可能地向上辐射到室内,从而可以提高发射布的远红外辐射作用效果。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COC树脂层远离远红外发热层的一侧设置有若干嵌槽。通过采取上述技术方案,聚四氟乙烯层的一部分可以涂覆在嵌槽中,从而可以使得COC树脂层和聚四氟乙烯层之间形成沿表面方向的限位,减少COC树脂层和聚四氟乙烯层之间的分层。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远红外屏蔽层远离远红外发热层的一侧和防护表层远离远红外发热层的一侧的端壁间设置有封胶层。通过采取上述技术方案,在发射布整体的外侧端壁形成限位,从而减少发射布整体的层结构分离。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远红外屏蔽层远离远红外发热层的一侧设置有环氧树脂附着层。通过采取上述技术方案,提高发射布安装时的附着力,从而提高发射布与安装基体间的粘附强度,提高发射布的安装稳定性。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布基层的端壁四角处设置有连接条,所述连接条可拆卸连接有安装条,四个所述安装条连接有抵接在远红外发热层远离布基层一侧的型槽布,所述型槽布上设置有若干COC树脂嵌槽。通过采取上述技术方案,对于嵌槽的形成,可以在涂覆COC树脂层之前,将型槽布罩设远红外发热层远离布基层的一侧,从而在喷涂COC树脂层的时候,只有涂覆在COC树脂嵌槽中的COC树脂层会粘附在远红外发热层表面,将型槽布撤去后,远红外发热层远离COC树脂嵌槽的位置即可便捷地形成嵌槽。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条与安装条连接的一侧设置有连接勾毛,所述安装条与连接条连接的一侧设置有连接勾头,所述连接勾毛和连接勾头形成魔术贴,所述连接条远离连接勾毛的一侧设置有收纳勾毛,所述布基层远离远红外发热层的一侧设置有收纳槽,所述收纳槽内设置有收纳勾头,所述收纳勾毛和收纳勾头形成魔术贴。通过采取上述技术方案,连接勾毛和连接勾头的勾接实现型槽布的安装的同时,在嵌槽形成后,可以再利用收纳勾毛和收纳勾头的勾接,将连接条嵌设到收纳槽中,减少连接条对发射布外形的影响,从而避免连接条影响发射布后期的加工和施工。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型槽布远离远红外发热层的一侧设置有抗粘层。通过采取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涂覆的COC树脂层可以便捷地从型槽布上清理下来,从而使得型槽布可以多次使用。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利用COC树脂层和聚四氟乙烯层分别作为防水层和耐磨层,在不影响到射布的远红外辐射功能的前提下,可以在发射布的外表层形成保护,增强发射布使用的稳定性,延长发射布的寿命;2.本专利技术设置了型槽布,可以在发射布的加工过程中,便捷得形成型槽,使得聚四氟乙烯层的一部分可以涂覆在嵌槽中,从而可以使得COC树脂层和聚四氟乙烯层之间形成沿表面方向的限位,减少COC树脂层和聚四氟乙烯层之间的分层。附图说明图1为用以体现本技术实施例一结构的剖视图。图2为用以体现本技术实施例二结构的剖视图。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图4为用以体现本技术实施例二结构的爆炸图。附图标记:1、布基层;2、远红外发热层;3、镀膜层;4、防护表层;41、COC树脂层;411、嵌槽;42、聚四氟乙烯层;5、远红外屏蔽层;51、环氧树脂附着层;6、封胶层;7、型槽布;71、连接条;711、连接勾毛;712、连接勾头;713、收纳勾毛;714、收纳勾头;715、收纳槽;72、安装条;73、抗粘层;74、COC树脂嵌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远红外地暖发射布,如图1所示,包括依次设置的布基层1、远红外发热层2和镀膜层3,在本实施例中,布基层1采用浸织加密无纺布,远红外发热层2由纳米竹碳纤维制备得到;镀膜层3远离远红外发热层2的一侧涂覆有防护表层4,防护表层4包括COC树脂层41和聚四氟乙烯层42,COC树脂层41涂覆在镀膜层3远离远红外发热层2的一侧,聚四氟乙烯层42涂覆在COC树脂层41远离远红外发热层2的一侧。在发射布的使用过程中,COC树脂层41在发射布的表层处形成防水层,减少水汽对发射布的侵蚀,聚四氟乙烯层42则是在发射布的表层形成的耐摩层,以减少外界作用力最发射布的磨损。如图1所示,为了提高发射布向室内的红外辐射效率,布基层1远离远红外发生层的一侧设置有远红外屏蔽层5,使得向下辐射的远红外线在接触到远红外屏蔽层5的时候,可以发生反射,使得远红外辐射尽可能地向上辐射到室内。如图1所示,为了提高发射布层结构的牢固性,在本实施例中,COC树脂层41远离远红外发热层2的一侧设置有若干嵌槽411,因此在涂覆聚四氟乙烯层42的时候,一部分聚四氟乙烯层42可以嵌设在嵌槽411中,从而可以在COC树脂层41的表层方向上,形成COC树脂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远红外地暖发射布,包括依次设置的布基层(1)、远红外发热层(2)和镀膜层(3),其特征在于:所述镀膜层(3)远离远红外发热层(2)的一侧设置有防护表层(4),所述防护表层(4)包括COC树脂层(41)和聚四氟乙烯层(42),所述COC树脂层(41)设置在镀膜层(3)远离远红外发热层(2)的一侧,所述聚四氟乙烯层(42)设置在COC树脂层(41)远离远红外发热层(2)的一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远红外地暖发射布,包括依次设置的布基层(1)、远红外发热层(2)和镀膜层(3),其特征在于:所述镀膜层(3)远离远红外发热层(2)的一侧设置有防护表层(4),所述防护表层(4)包括COC树脂层(41)和聚四氟乙烯层(42),所述COC树脂层(41)设置在镀膜层(3)远离远红外发热层(2)的一侧,所述聚四氟乙烯层(42)设置在COC树脂层(41)远离远红外发热层(2)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红外地暖发射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布基层(1)远离远红外发生层的一侧设置有远红外屏蔽层(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红外地暖发射布,其特征在于:所述COC树脂层(41)远离远红外发热层(2)的一侧设置有若干嵌槽(41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远红外地暖发射布,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红外屏蔽层(5)远离远红外发热层(2)的一侧和防护表层(4)远离远红外发热层(2)的一侧的端壁间设置有封胶层(6)。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远红外地暖发射布,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红外屏蔽层(5)远离远红外发热层(2)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国仓黄海辉黄国租黄天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天脉远红地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