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复合轮胎胎侧压出口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621983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8 15: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两复合轮胎胎侧压出口型装置,属于轮胎生产硫化领域。设有口型盒,口型盒内部安装预口型,外部安装外口型板,其特征在于,预口型为整体式结构,预口型的两个预口型上出胶口和两个预口型下出胶口呈轴对称排布,在预口型上出胶口和预口型下出胶口的外出口处设置有外口型板,外口型板包括通过螺栓连接的外口型上板和外口型下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无需增加新的胎侧预口型,对于同种成型方法生产的轮胎,无需更换预口型,只需更换外口型板,就可以生产所有胎侧胶和子口胶不同搭接宽度、不同宽度和厚度胎侧、不同宽度和厚度子口的胎侧胶部件,节约轮胎企业胎侧预口型的工装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两复合轮胎胎侧压出口型装置
本技术涉及轮胎生产生产装置领域,详细地讲是一种胎侧胶和子口胶搭接宽度可控的两复合轮胎胎侧压出口型装置。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目前乘用车轮胎产品型号越来越多,用途也越来越广泛,为了满足乘用车轮胎的操控、耐久、高速等不同性能要求,需要将胎侧胶部件的胎侧胶和子口胶设计成不同的搭接宽度。按照传统的胎侧胶和子口胶的斜搭接方式,一旦预口型和胎侧半成品厚度确定,则搭接宽度就确定了。因此,通常在轮胎生产过程中,为了满足胎侧胶和子口胶不同的搭接宽度的要求,需要加工多个胎侧预口型。因此,轮胎生产企业会因为数量较多的预口型增加不菲的工装成本,同时由于预口型的加工周期较长,影响新产品的开发进度,延长新产品开发周期。同时,由于胎侧预口型的数量多,会增加轮胎生产过程中预口型更换的频次,降低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两复合轮胎胎侧压出口型装置,目的在于解决目前国内轮胎企业普遍存在的轮胎生产过程中的胎侧压出工序因胎侧胶与子口胶搭接宽度不同,需要多个胎侧预口型,生产不同规格和型号的胎侧,满足不同产品性能需求,导致预口型的工装成本增加,制约轮胎企业新产品开发进度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胎侧胶和子口胶搭接宽度可控的两复合轮胎胎侧压出口型装置,对于一种成型方式生产的轮胎,无需更换预口型,只需要更换外口型板,就可以压出不同胎侧和子口搭接宽度、不同宽度和厚度胎侧胶、不同宽度和厚度子口胶的胎侧胶部件。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两复合轮胎胎侧压出口型装置,设有口型盒,口型盒内部安装预口型,外部安装外口型板,其特征在于,预口型为整体式结构,预口型的两个预口型上出胶口和两个预口型下出胶口呈轴对称排布,在预口型上出胶口和预口型下出胶口的外出口处设置有外口型板,外口型板包括通过螺栓连接的外口型上板和外口型下板。所述的预口型上轴对称的两对预口型上出胶口和预口型下出胶口都呈长方形,同侧的预口型上出胶口和预口型下出胶口平行排布,预口型上出胶口的长度在300mm-400mm,宽度在15mm-25mm,预口型下出胶口的长度在200mm-300mm,宽度在10mm-20mm,并且同侧的预口型上出胶口和预口型下出胶口有60mm-100mm的搭接宽度。所述的外口型板的外口型上板和外口型下板各加工有外口型上板出胶口及外口型下板出胶口,分别对应预口型的预口型上出胶口及预口型下出胶口,外口型上板出胶口与外口型下板出胶口有一定长度搭接,两个出胶口组成一个大出胶口。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为了满足乘用车轮胎不同的操控、耐久、高速等性能需求,针对不同用途的产品,胎侧胶和子口胶需要不同的搭接宽度,本技术无需增加新的胎侧预口型,对于同种成型方法生产的轮胎,无需更换预口型,只需更换外口型板,就可以生产所有胎侧胶和子口胶不同搭接宽度、不同宽度和厚度胎侧、不同宽度和厚度子口的胎侧胶部件,节约轮胎企业胎侧预口型的工装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口型盒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口型盒中心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一次法成型双胎侧断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一次法成型外口型板正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一次法成型外口型板背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一次法成型外口型上板正面结构示意图。图7是一次法成型外口型下板正面结构示意图。图8是一次法成型预口型正面结构示意图。图9是一次法成型预口型背面结构示意图。图10是二次法成型双胎侧断面结构示意图。图11是二次法成型外口型板正面结构示意图。图12是二次法成型外口型板背面结构示意图。图13是二次法成型预口型正面结构示意图。图14是二次法成型预口型背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口型盒,2.外口型上板,3.外口型下板,4.外口型上板出胶口,5.外口型下板出胶口,6.预口型,7.预口型上出胶口,8.预口型下出胶口,9.外口型上板,10.外口型下板,11.外口型上板出胶口,12.外口型下板出胶口,13.预口型,14.预口型上出胶口,15.预口型下出胶口,A1.一次法成型的胎侧胶部件的胎侧和子口搭接宽度,A2.一次法成型的胎侧外口型上板开口和外口型下板开口的搭接宽度,A3.一次法成型的预口型的上出胶口和下出胶口的搭接宽度,B1.二次法成型的胎侧胶部件的胎侧和子口搭接宽度,B2.二次法成型的胎侧外口型上板开口和外口型下板开口的搭接宽度,B3.二次法成型的预口型的上出胶口和下出胶口的搭接宽度。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1、2、3、4、5、6、7、8、9所示,本技术设有口型盒1,口型盒1内部安装有预口型6,预口型6为整体式结构,预口型6上加工有轴对称的预口型上出胶口7及预口型下出胶口8两对出胶口,预口型6同侧的预口型上出胶口7及预口型下出胶口8两个出胶口为长方形呈平行排布。预口型6的单个预口型上出胶口7的长度在300mm-400mm,宽度在15mm-25mm,单个预口型下出胶口8的长度在200mm-300mm,宽度在10mm-20mm,并且预口型6同侧预口型上出胶口7与预口型下出胶口8有60mm-100mm的搭接宽度。在预口型6的预口型上出胶口7与预口型下出胶口8的外出口处设有一个外口型板,外口型板包括通过螺栓连接的外口型上板2和外口型下板3,外口型上板2和外口型下板3各开有外口型上板出胶口4及外口型下板出胶口5两个出胶口,对应预口型上出胶口7及预口型下出胶口8,外口型上板出胶口4与外口型下板出胶口5有一定长度搭接,两个出胶口组成一个大出胶口。如图8所示,胎侧胶流经预口型6的预口型上出胶口7,到达外口型上板2的外口型上板出胶口4,子口胶流经预口型6的预口型下出胶口8,到达外口型下板3的外口型下板出胶口5,胎侧胶与子口胶在外口型板的外口型下板出胶口5及外口型上板出胶口4内侧汇合后,一同流经外口型上板出胶口4与外口型下板出胶口5搭接组成的大出胶口,完成胎侧胶部件的挤出。按照轮胎成型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一次法成型和二次法成型。不同的成型方法,需要用到不同形状的胎侧胶部件。一次法成型的胎侧断面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子口胶在内侧,胎侧胶在外侧,所有胎侧可共用一块预口型;二次法成型的胎侧断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子口胶在外侧,胎侧胶在内侧,所有胎侧可共用一块预口型。两块预口型即可满足所有胎侧胶部件的压出。图4所示的外口型板被分解成图6的一次法外口型上板2和图7的一次法外口型下板3。图6所示的带虚线的两个凹口为一次法外口型上板2的一次法外口型上板出胶口4,对应一次法预口型板6的两个一次法预口型上出胶口7,即胎侧胶出胶口;图7中所示的带虚线的两个凹口为一次法外口型下板3的一次法外口型下板出胶口5,对应预口型6的两个一次法预口型下出胶口8,即子口胶的出胶口。图3所示的胎侧胶部件,其中A1为胎侧胶和子口胶的搭接宽度,一旦胎侧设计尺寸确定,则A1确定,根据搭接宽度A1和胶料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两复合轮胎胎侧压出口型装置,设有口型盒,口型盒内部安装预口型,外部安装外口型板,其特征在于,预口型为整体式结构,预口型的两个预口型上出胶口和两个预口型下出胶口呈轴对称排布,在预口型上出胶口和预口型下出胶口的外出口处设置有外口型板,外口型板包括通过螺栓连接的外口型上板和外口型下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两复合轮胎胎侧压出口型装置,设有口型盒,口型盒内部安装预口型,外部安装外口型板,其特征在于,预口型为整体式结构,预口型的两个预口型上出胶口和两个预口型下出胶口呈轴对称排布,在预口型上出胶口和预口型下出胶口的外出口处设置有外口型板,外口型板包括通过螺栓连接的外口型上板和外口型下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两复合轮胎胎侧压出口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预口型上轴对称的两对预口型上出胶口和预口型下出胶口都呈长方形,同侧的预口型上出胶口和预口型下出胶口平行排布,预口型上出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木贾进义王大鹏赵光芳张海盟丁全勇
申请(专利权)人:三角威海华盛轮胎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