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程贞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垃圾燃烧尾气除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61588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8 14: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垃圾燃烧尾气除水装置,包括外炉箱、尾气处理箱和排尘装置,外炉箱上方嵌入设置有尾气处理箱,尾气处理箱下方的左右两侧均贯穿设置有排尘装置,排入除水槽内的尾气均已降温处理过,其尾气伴随着有大量的水雾,通过除水槽均呈倾斜波纹状,且夹角范围为80‑85°,尾气中的水雾在除水槽移动排出时,会不断的与除水槽内壁发生碰撞,形成较大颗粒的水珠,水珠顺着槽壁向下滑落,水珠刚好滑落掉在引料板上与过滤出来的粉尘相互结合,进而除去尾气中的水分和粉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垃圾燃烧尾气除水装置
本技术涉及垃圾燃烧处理
,具体为一种用于垃圾燃烧尾气除水装置。
技术介绍
垃圾燃烧即通过适当的热分解、焚烧、熔融等反应,使垃圾经过高温下的氧化进行减容,成为残渣或者熔融固体物质的过程,由于垃圾用焚烧法处理后,减量化效果显著,节省用地,还可消灭各种病原体,将有毒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现垃圾燃烧会统一用烧炉进行焚烧处理,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高温尾气,未经降温处理排放到空气中会加重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的影响,但用冷气降温后会有水珠留在尾气处理箱内,导致影响尾气处理箱正常使用,因此需要在该基础上做出进一步的创新,提供一种用于垃圾燃烧尾气除水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旨在于解决未经降温处理排放到空气中会加重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的影响,但用冷气降温后会有水珠留在尾气处理箱内,导致影响尾气处理箱正常使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用于垃圾燃烧尾气除水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垃圾燃烧尾气除水装置,包括外炉箱、尾气处理箱和排尘装置,所述外炉箱上方嵌入设置有尾气处理箱,所述尾气处理箱下方的左右两侧均贯穿设置有排尘装置;所述外炉箱包括内炉体、出气管、吸风机和承接板,所述内炉体嵌入设置在外炉箱内部中间,所述出气管贯穿设置在内炉体上方中部,且出气管顶部贯穿于尾气处理箱内部下方的中间,所述吸风机活动连接在出气管上方中部,所述承接板均嵌入设置在外炉箱上方的左右两侧;所述尾气处理箱包括过滤板、冷却槽、排气管、排气孔、冷凝管、除水槽、阻挡块、排气槽和引料板,所述过滤板嵌入设置在尾气处理箱内部下方的中间,所述冷却槽嵌入设置在过滤板上方中部,所述排气管嵌入设置在冷却槽上方,所述排气孔均贯穿设置在排气管底部中间,所述冷凝管贯穿设置在排气管上方中部,且冷凝管管体贯穿于尾气处理箱外部,所述除水槽均嵌入设置在尾气处理箱内部上方的左右两侧,且内侧均与冷却槽相接,所述阻挡块均嵌入设置在除水槽内部边侧的中间,所述排气槽嵌入设置在尾气处理箱顶部中间,所述引料板均嵌入设置在过滤板下方的左右两侧;所述排尘装置包括储尘筒、导料板和活性炭板,所述储尘筒均活动连接在排尘装置内部中间,且储尘筒底部均与承接板活动连接,所述导料板嵌入设置在储尘筒内部中间,所述活性炭板均嵌入设置在储尘筒内壁四周。优选的:所述过滤板均呈拱形状结构设置,其过滤板之间为上下对称,且过滤板上底面、下底面均设有通气口。优选的:所述冷却槽、排气管、过滤板和除水槽之间组为封闭区域,其冷却槽与过滤板上底面的通气口为相通设置,且排气管两端贯穿于冷却槽内。优选的:所述除水槽均呈倾斜波纹状设置,且内侧波纹夹角范围为80-85°。优选的:所述阻挡块均呈半弧状设置,且阻挡块倾斜方向均与除水槽一致。优选的:所述引料板外端部均贯穿于排尘装置内与储尘筒筒口相对接,且引料板与除水槽下方位置均正相对。优选的:所述导料板呈螺旋状设置,且导料板均与活性炭板之间为间隔设置。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设置有过滤板,通过过滤板的设置可将出气管排出的尾气预先过滤尾气中的粉尘,其拱形状的过滤板便于将粉尘往左右两侧排出,均落在引料板上。(2)本技术通过设置有除水槽,排入除水槽内的尾气均已降温处理过,其尾气伴随着有大量的水雾,通过除水槽均呈倾斜波纹状,且夹角范围为80-85°,尾气中的水雾在除水槽移动排出时,会不断的与除水槽内壁发生碰撞,形成较大颗粒的水珠,水珠顺着槽壁向下滑落,进而除去尾气中的水分,避免留在尾气处理箱内,避免影响正常使用。(3)本技术通过设置有阻挡块,通过阻挡块的设置能促进尾气中的水雾在除水槽内壁发生碰撞的撞击效果,且顺着阻挡块弧形面在除水槽内向下滑落。(4)本技术通过设置有引料板、排尘装置、储尘筒和除水槽,在除水时,水珠刚好滑落掉在引料板上与过滤出来的粉尘相互结合,利用形成的水珠进行除尘,便于除去尾气中滤出的粉尘,且形成的粉尘团能从引料板处滑出到排尘装置内的储尘筒存放,避免粉末留在尾气处理箱内。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局部正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外炉箱与尾气处理箱内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排气管底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图2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储尘筒内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5中:外炉箱1、内炉体101、出气管102、吸风机103、承接板104、尾气处理箱2、过滤板201、冷却槽202、排气管203、排气孔204、冷凝管205、除水槽206、阻挡块207、排气槽208、引料板209、排尘装置3、储尘筒301、导料板302、活性炭板303。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5,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用于垃圾燃烧尾气除水装置,包括外炉箱1、尾气处理箱2和排尘装置3,外炉箱1上方嵌入设置有尾气处理箱2,尾气处理箱2下方的左右两侧均贯穿设置有排尘装置3;外炉箱1包括内炉体101、出气管102、吸风机103和承接板104,内炉体101嵌入设置在外炉箱1内部中间,出气管102贯穿设置在内炉体101上方中部,且出气管102顶部贯穿于尾气处理箱2内部下方的中间,吸风机103活动连接在出气管102上方中部,承接板104均嵌入设置在外炉箱1上方的左右两侧;尾气处理箱2包括过滤板201、冷却槽202、排气管203、排气孔204、冷凝管205、除水槽206、阻挡块207、排气槽208和引料板209,过滤板201嵌入设置在尾气处理箱2内部下方的中间,冷却槽202嵌入设置在过滤板201上方中部,排气管203嵌入设置在冷却槽202上方,排气孔204均贯穿设置在排气管203底部中间,冷凝管205贯穿设置在排气管203上方中部,且冷凝管205管体贯穿于尾气处理箱2外部,除水槽206均嵌入设置在尾气处理箱2内部上方的左右两侧,且内侧均与冷却槽202相接,阻挡块207均嵌入设置在除水槽206内部边侧的中间,排气槽208嵌入设置在尾气处理箱2顶部中间,引料板209均嵌入设置在过滤板201下方的左右两侧;排尘装置3包括储尘筒301、导料板302和活性炭板303,储尘筒301均活动连接在排尘装置3内部中间,且储尘筒301底部均与承接板104活动连接,导料板302嵌入设置在储尘筒301内部中间,活性炭板303均嵌入设置在储尘筒301内壁四周。本实施例优选的,过滤板201均呈拱形状结构设置,其过滤板201之间为上下对称,且过滤板201上底面、下底面均设有通气口,通过过滤板201的设置可将出气管102排出的尾气预先过滤尾气中的粉尘,其拱形状的过滤板201便于将粉尘往左右两侧排出,均落在引料板209上。本实施例优选的,冷却槽202、排气管203、过滤板201和除水槽206之间组为封闭区域,其冷却槽202与过滤板201上底面的通气口为相通设置,且排气管203两端贯穿于冷却槽202内,过滤后的尾气经过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垃圾燃烧尾气除水装置,包括外炉箱(1)、尾气处理箱(2)和排尘装置(3),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炉箱(1)上方嵌入设置有尾气处理箱(2),所述尾气处理箱(2)下方的左右两侧均贯穿设置有排尘装置(3);/n所述外炉箱(1)包括内炉体(101)、出气管(102)、吸风机(103)和承接板(104),所述内炉体(101)嵌入设置在外炉箱(1)内部中间,所述出气管(102)贯穿设置在内炉体(101)上方中部,且出气管(102)顶部贯穿于尾气处理箱(2)内部下方的中间,所述吸风机(103)活动连接在出气管(102)上方中部,所述承接板(104)均嵌入设置在外炉箱(1)上方的左右两侧;/n所述尾气处理箱(2)包括过滤板(201)、冷却槽(202)、排气管(203)、排气孔(204)、冷凝管(205)、除水槽(206)、阻挡块(207)、排气槽(208)和引料板(209),所述过滤板(201)嵌入设置在尾气处理箱(2)内部下方的中间,所述冷却槽(202)嵌入设置在过滤板(201)上方中部,所述排气管(203)嵌入设置在冷却槽(202)上方,所述排气孔(204)均贯穿设置在排气管(203)底部中间,所述冷凝管(205)贯穿设置在排气管(203)上方中部,且冷凝管(205)管体贯穿于尾气处理箱(2)外部,所述除水槽(206)均嵌入设置在尾气处理箱(2)内部上方的左右两侧,且内侧均与冷却槽(202)相接,所述阻挡块(207)均嵌入设置在除水槽(206)内部边侧的中间,所述排气槽(208)嵌入设置在尾气处理箱(2)顶部中间,所述引料板(209)均嵌入设置在过滤板(201)下方的左右两侧;/n所述排尘装置(3)包括储尘筒(301)、导料板(302)和活性炭板(303),所述储尘筒(301)均活动连接在排尘装置(3)内部中间,且储尘筒(301)底部均与承接板(104)活动连接,所述导料板(302)嵌入设置在储尘筒(301)内部中间,所述活性炭板(303)均嵌入设置在储尘筒(301)内壁四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垃圾燃烧尾气除水装置,包括外炉箱(1)、尾气处理箱(2)和排尘装置(3),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炉箱(1)上方嵌入设置有尾气处理箱(2),所述尾气处理箱(2)下方的左右两侧均贯穿设置有排尘装置(3);
所述外炉箱(1)包括内炉体(101)、出气管(102)、吸风机(103)和承接板(104),所述内炉体(101)嵌入设置在外炉箱(1)内部中间,所述出气管(102)贯穿设置在内炉体(101)上方中部,且出气管(102)顶部贯穿于尾气处理箱(2)内部下方的中间,所述吸风机(103)活动连接在出气管(102)上方中部,所述承接板(104)均嵌入设置在外炉箱(1)上方的左右两侧;
所述尾气处理箱(2)包括过滤板(201)、冷却槽(202)、排气管(203)、排气孔(204)、冷凝管(205)、除水槽(206)、阻挡块(207)、排气槽(208)和引料板(209),所述过滤板(201)嵌入设置在尾气处理箱(2)内部下方的中间,所述冷却槽(202)嵌入设置在过滤板(201)上方中部,所述排气管(203)嵌入设置在冷却槽(202)上方,所述排气孔(204)均贯穿设置在排气管(203)底部中间,所述冷凝管(205)贯穿设置在排气管(203)上方中部,且冷凝管(205)管体贯穿于尾气处理箱(2)外部,所述除水槽(206)均嵌入设置在尾气处理箱(2)内部上方的左右两侧,且内侧均与冷却槽(202)相接,所述阻挡块(207)均嵌入设置在除水槽(206)内部边侧的中间,所述排气槽(208)嵌入设置在尾气处理箱(2)顶部中间,所述引料板(209)均嵌入设置在过滤板(201)下方的左右两侧;
所述排尘装置(3)包括储尘筒(301)、导料板(30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贞
申请(专利权)人:程贞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