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防切管的硬膜外穿刺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1422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8 14: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防切管的硬膜外穿刺针,解决了麻醉导管与锋利面接触,此时麻醉导管的端部容易被穿刺针的锋利面切断,而切断的麻醉导管端部会残留在患者体内,引起严重术后并发症、造成医疗事故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针管,针管设有刺破端与穿口端,针管设有与针管内部连通的侧孔,侧孔临近刺破端,针管内设有将麻药导管导向出侧孔的斜导面,斜导面朝穿口端倾斜,斜导面的底边沿压合于侧孔的孔面,利用穿刺针侧面的开孔,便于麻醉导管顺畅出入,有效避免了麻药导管被穿刺针切断后残留患者体内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防切管的硬膜外穿刺针
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用穿刺针,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可防切管的硬膜外穿刺针。
技术介绍
硬膜外麻醉是指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即将局麻药注入硬膜外腔,阻滞脊神经根,暂时使其支配区域产生麻痹,称为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而麻醉需要通过穿刺针带入到硬膜外腔。现检索到一篇公告号CN206424129U的中国专利文件,其专利名称为长度可调的可防切管的硬膜外穿刺针组件;该专利文件的附图1中显示,可防切管的硬膜外穿刺针的穿刺端部勺形弯折,但是上述设计方案存在一个严重的设计缺陷,穿刺针弯曲的端部为了便于刺破组织,其端部的切面十分锋利;而麻药导管在注射完麻药后,容易造成一个失误,麻药导管要从穿刺针回退时,麻药导管朝穿刺针端部锋利面移动,并且麻药导管与锋利面接触,此时麻药导管的端部容易被穿刺针的锋利面切断,而切断的麻药导管端部就会残留在患者体内,造成医疗事故。但是上述设计方案存在一个严重的设计缺陷,穿刺针弯曲的端部为了便于刺破组织,其端部的切面十分锋利;而麻醉导管在注射完麻药后,按常规操作应该先退针后退导管,但据近年来的临床文献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反馈数据观察,医生在操作时先退管后退针造成的医疗事故已不在少数,容易造成切断麻醉导管,且即便医生按照常规流程先退针后退管,因穿刺针尖端勺形设计的原因,退针时也会造成麻醉导管在穿刺针端部锋利面移动,并且麻药导管与锋利面接触,此时麻药导管的端部容易被穿刺针的锋利面切断,而切断的麻药导管端部就会残留在患者体内,造成医疗事故;此现象从侧面体现了原有穿刺针设计的缺陷,需要进一步改善,减轻医生操作时的机械式负担,让穿刺针更好的主动为操作者降低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防切管的硬膜外穿刺针,利用穿刺针侧面的开孔,便于麻药导管顺畅出入,有效避免了麻药导管被穿刺针切断后残留患者体内的风险。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可防切管的硬膜外穿刺针,包括针管,针管设有刺破端与穿口端,针管设有与针管内部连通的侧孔,侧孔临近刺破端,针管内设有将麻药导管导向出侧孔的斜导面,斜导面朝穿口端倾斜,斜导面的底边沿压合于侧孔的孔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麻药导管可以从侧孔穿出进行麻药注射,并且麻药导管从侧孔退出针管,整个过程中避免了麻药导管与刺破端锋利面的接触,有效避免了麻药导管在患者体内被切断的情况发生。侧孔临近刺破端,有利于导管穿出侧孔时靠近患者的麻药喷射面,减少麻药导管过多伸出侧孔的情况发生,减少了患者体内导管刺碰的几率;斜导面的作用改变麻药导管的行径路线,将原来沿着针管轴线移动的麻药导管引导致侧面的侧孔,并使得麻药导管从侧孔伸出。优选的,斜导面为弧形面或平整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弧形面与平整面表面均较为光滑,有利于麻药导管沿着斜导面顺畅滑移。优选的,斜导面两侧设有辅助面,两个辅助面向朝侧孔倾斜以缩小麻药导管沿斜导面移动时的摆动间距。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麻药导管沿着斜导面移动时,若向侧面发生轻微偏移,麻药导管难以精准穿过侧孔,医生需要多次来回移动麻药导管,才能有可能将麻药导管穿出侧孔,增加了麻药注射的难度;而两侧的辅助面为斜面,则压缩了麻药导管的移动空间,限制了麻药导管的侧面偏动,使得麻药导管可以精准的向侧孔伸出。优选的,辅助面为弧形面或平整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弧形面或平整面均较为平整,可以使得麻药导管可以顺畅贴合辅助面移动,有利于麻药导管顺畅的进出侧孔。优选的,刺破端成锥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锥状的端部较为尖锐且细小,可以穿破患者的身体组织,而且由于锥面的横截面是逐渐放大的,可以利用人体组织的弹性,将穿口弹性撑大,而当针管撤出后,穿口处的组织也可利用弹性恢复部分,人体穿口处的创伤面极小;而传统的,穿刺端直接弯折,并不能有效利用人体组织的弹性性能,每次注射麻药时,都将在患者上留下较大的创伤面。两者比较,显然本设计方案总的锥状刺破端对人体的创伤较小,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优选的,刺破端为圆锥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锥状表面较为光顺,在刺破患者组织时对患者的组织磨损较小,可有效减小患者穿口处的创伤面。优选的,刺破端的锥度为25度-30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经过多次试验,在25度-30度的较小锥度下,其穿刺效果更佳。优选的,刺破端与针管的连接处设有圆角。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角更为光顺,可有效减少连接处对组织的磨损。优选的,针管外壁设有超声显影用的纹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纹路用于超声显影。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麻药导管可以从侧孔穿出进行麻药注射,并且麻药导管从侧孔退出针管,整个过程中避免了麻药导管与刺破端的接触,有效避免了麻药导管在患者体内被切断的情况发生。现有的可防切管的硬膜外穿刺针针尖均为勺形设计,勺形设计有因其切口面大,穿刺时造成患者创口加大,在穿刺针进入腔隙之后,腔内液体有顺着穿刺针外壁流出体外的风险,本设计中的锥形设计有效改善了穿刺时造成患者创口加大的问题,故本设计是一款可防切管的低损伤硬膜外穿刺针。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1针管的剖视图;图2是实施例2中针管内部侧孔与斜导面、辅助面的位置关系图。图中:1、针管;11、刺破端;12、穿口端;2、侧孔;31、斜导面;32、辅助面;4、圆角;5、麻药导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可防切管的硬膜外穿刺针,包括针管1,针管1中空;且针管1具有两端,分别是刺破端11与穿口端12;穿口端12用于麻药导管5插入针管1内;刺破端11用于刺破患者内部组织,使得针管1达到麻药注射位置。针管1开设有侧孔2,侧孔2与针管1内部连通,侧孔2临近刺破端11;针管1内设有将麻药导管5导向出侧孔2的斜导面31,斜导面31为长弧面,斜导面31朝穿口端12倾斜,在斜导面31的引导下,麻药导管5可朝侧孔2移动;斜导面31的底边沿压合于侧孔2的孔面,该设置使得麻药导管5可以顺利穿过侧孔2。刺破端11为一个圆锥状,刺破端11的锥度为26度,其他实施例中刺破端11锥度可以为27度、28度、29度或30度。刺破端11与针管1的连接处设有圆角4。针管1外壁设有超声显影用的纹路,纹路可以是螺旋状。实施例2,斜导面31两侧设有辅助面32,辅助面32为平整面;两个辅助面32向朝侧孔2倾斜以缩小麻药导管5沿斜导面31移动时的摆动间距。其他实施例中,辅助面32为弧形面。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技术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防切管的硬膜外穿刺针,包括针管(1),针管(1)设有刺破端(11)与穿口端(12),其特征是:针管(1)设有与针管(1)内部连通的侧孔(2),侧孔(2)临近刺破端(11),针管(1)内设有将麻药导管(5)导向出侧孔(2)的斜导面(31),斜导面(31)朝穿口端(12)倾斜,斜导面(31)的底边沿压合于侧孔(2)的孔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防切管的硬膜外穿刺针,包括针管(1),针管(1)设有刺破端(11)与穿口端(12),其特征是:针管(1)设有与针管(1)内部连通的侧孔(2),侧孔(2)临近刺破端(11),针管(1)内设有将麻药导管(5)导向出侧孔(2)的斜导面(31),斜导面(31)朝穿口端(12)倾斜,斜导面(31)的底边沿压合于侧孔(2)的孔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防切管的硬膜外穿刺针,其特征是:斜导面(31)为弧形面或平整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防切管的硬膜外穿刺针,其特征是:斜导面(31)两侧设有辅助面(32),两个辅助面(32)向朝侧孔(2)倾斜以缩小麻药导管(5)沿斜导面(31)移动时的摆动间距。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永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百越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王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