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位寄存单元及栅极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02072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1: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移位寄存单元及栅极驱动电路,包括:正向输入模块、反向输入模块、正向控制模块、反向控制模块、输出模块、节点控制模块和调节模块;正向控制模块和反向控制模块分别用于控制第二节点,使调节模块在第二节点的控制下使节点控制模块中的第三开关晶体管与第三节点导通,从而保证在正向输入模块向第一节点提供信号时,正向控制模块控制第二节点,使调节模块在第二节点的控制下使节点控制模块中的第三开关晶体管与第三节点断开,避免在移位寄存单元内形成直流通路,降低移位寄存单元功耗,有效改善第一开关晶体管和第二开关晶体管的竞争关系,提升panel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移位寄存单元及栅极驱动电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尤指一种移位寄存单元及栅极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今时代中,液晶显示器已经广泛地应用在电子显示产品上,如电视机、计算机、手机及个人数字助理等。液晶显示器包括数据驱动器(SourceDriver)、栅极驱动装置(GateDriver)及液晶显示面板等。其中,液晶显示面板中具有像素阵列,而栅极驱动装置用以依序开启像素阵列中对应的像素行,以将数据驱动器输出的像素数据传输至像素,进而显示待显图像。目前,栅极驱动装置一般通过阵列工艺形成在液晶显示器的阵列基板上,即阵列基板行驱动(GateDriveronArray,GOA)工艺,这种集成工艺不仅节省了成本,而且可以做到液晶面板(Panel)两边对称的美观设计,同时,也省去了栅极集成电路(IC,IntegratedCircuit)的绑定(Bonding)区域以及扇出(Fan-out)的布线空间,从而可以实现窄边框的设计;并且,这种集成工艺还可以省去栅极扫描线方向的Bonding工艺,从而提高了产能和良率。现有的栅极驱动装置通常由多个级联的移位寄存单元构成。现有的移位寄存单元如图1所示,包括9个开关晶体管M1~M9。对应的时序图如图2所示,当M1打开拉高本级移位寄存单元的PU节点时,CKB会打开本级移位寄存单元中的M4,向本级移位寄存单元的PD点充电,使本级移位寄存单元中的M3和M5均打开,M3和M5形成竞争关系,在M3和M5之间形成直流通路,增加移位寄存单元功耗。同时移位寄存单元的开关晶体管存在被击伤的风险,显示面板的可靠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移位寄存单元及栅极驱动电路,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移位寄存单元内部存在直流通路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位寄存单元,包括:正向输入模块、反向输入模块、正向控制模块、反向控制模块、输出模块、节点控制模块和调节模块;所述正向输入模块用于在输入信号端的控制下将第一参考信号端的信号提供给第一节点;所述反向输入模块用于在复位信号端的控制下将第二参考信号端的信号提供所述第一节点;所述正向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端的控制下将第一时钟信号端的信号提供给第二节点;所述反向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二参考信号端的控制下将第二时钟信号端的信号提供给所述第二节点;所述节点控制模块包括第一开关晶体管、第二开关晶体管、第三开关晶体管和第四开关晶体管;所述第一开关晶体管用于在第三节点的控制下导通第一参考电压源与所述第一节点,所述第二开关晶体管用于在所述第一节点的控制下导通所述第一参考电压源与所述第三节点,所述第三开关晶体管用于在第三时钟信号端的控制下导通所述第三时钟信号端与所述调节模块,所述第四开关晶体管用于在信号输出端的控制下导通所述第一参考电压源与所述第三节点;所述调节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二节点的控制下使所述第三开关晶体管与所述第三节点导通;所述输出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节点的控制下将第四时钟信号端的信号提供给所述信号输出端,或者在所述第三节点的控制下将所述第一参考电压源的信号提供给所述信号输出端。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移位寄存单元中,所述正向输入模块包括第六开关晶体管;其中:所述第六开关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输入信号端连接,所述第六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端连接,所述第六开关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一节点连接。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移位寄存单元中,所述反向输入模块包括第七开关晶体管;其中:所述第七开关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复位信号端连接,所述第七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二参考信号端连接,所述第七开关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一节点连接。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移位寄存单元中,所述正向控制模块包括第八开关晶体管;其中:所述第八开关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端连接,所述第八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连接,所述第八开关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节点连接。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移位寄存单元中,反向控制模块包括第九开关晶体管;其中:所述第九开关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参考信号端连接,所述第九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二时钟信号端连接,所述第九开关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节点连接。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移位寄存单元中,所述调节模块包括第十开关晶体管;其中:所述第十开关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节点连接,所述第十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三开关晶体管连接,所述第十开关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三节点连接。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移位寄存单元中,所述输出模块包括第十一开关晶体管、第十二开关晶体管、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其中:所述第十一开关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节点连接,所述第十一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四时钟信号端连接,所述第十一开关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十二开关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三节点连接,所述第十二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一参考电压源连接,所述第十二开关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连接于所述第十一开关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信号输出端之间;所述第二电容连接于所述第三节点与所述第一参考电压源之间。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移位寄存单元中,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十一开关晶体管的栅极之间的第五开关晶体管;其中,所述第五开关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二参考电压源连接,所述第五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一节点连接,所述第五开关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十一开关晶体管的栅极连接。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移位寄存单元中,还包括第十三开关晶体管;其中:所述第十三开关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复位控制端连接,所述第十三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与第三参考电压源连接,所述第十三开关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一节点连接。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移位寄存单元中,还包括第十四开关晶体管;其中:所述第十四开关晶体管的栅极与触控控制端连接,所述第十四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一参考电压源连接,所述第十四开关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信号输出端连接。相应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栅极驱动电路,包括级联的多个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任一种移位寄存单元;其中,除第一级移位寄存单元之外,其余每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相邻的上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的复位信号端相连;除最后一级移位寄存单元之外,其余每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相邻的下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的输入信号端相连。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移位寄存单元及栅极驱动电路,包括:正向输入模块、反向输入模块、正向控制模块、反向控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位寄存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正向输入模块、反向输入模块、正向控制模块、反向控制模块、输出模块、节点控制模块和调节模块;/n所述正向输入模块用于在输入信号端的控制下将第一参考信号端的信号提供给第一节点;/n所述反向输入模块用于在复位信号端的控制下将第二参考信号端的信号提供所述第一节点;/n所述正向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端的控制下将第一时钟信号端的信号提供给第二节点;/n所述反向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二参考信号端的控制下将第二时钟信号端的信号提供给所述第二节点;/n所述节点控制模块包括第一开关晶体管、第二开关晶体管、第三开关晶体管和第四开关晶体管;所述第一开关晶体管用于在第三节点的控制下导通第一参考电压源与所述第一节点,所述第二开关晶体管用于在所述第一节点的控制下导通所述第一参考电压源与所述第三节点,所述第三开关晶体管用于在第三时钟信号端的控制下导通所述第三时钟信号端与所述调节模块,所述第四开关晶体管用于在信号输出端的控制下导通所述第一参考电压源与所述第三节点;/n所述调节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二节点的控制下使所述第三开关晶体管与所述第三节点导通;/n所述输出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节点的控制下将第四时钟信号端的信号提供给所述信号输出端,或者在所述第三节点的控制下将所述第一参考电压源的信号提供给所述信号输出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位寄存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正向输入模块、反向输入模块、正向控制模块、反向控制模块、输出模块、节点控制模块和调节模块;
所述正向输入模块用于在输入信号端的控制下将第一参考信号端的信号提供给第一节点;
所述反向输入模块用于在复位信号端的控制下将第二参考信号端的信号提供所述第一节点;
所述正向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端的控制下将第一时钟信号端的信号提供给第二节点;
所述反向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二参考信号端的控制下将第二时钟信号端的信号提供给所述第二节点;
所述节点控制模块包括第一开关晶体管、第二开关晶体管、第三开关晶体管和第四开关晶体管;所述第一开关晶体管用于在第三节点的控制下导通第一参考电压源与所述第一节点,所述第二开关晶体管用于在所述第一节点的控制下导通所述第一参考电压源与所述第三节点,所述第三开关晶体管用于在第三时钟信号端的控制下导通所述第三时钟信号端与所述调节模块,所述第四开关晶体管用于在信号输出端的控制下导通所述第一参考电压源与所述第三节点;
所述调节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二节点的控制下使所述第三开关晶体管与所述第三节点导通;
所述输出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节点的控制下将第四时钟信号端的信号提供给所述信号输出端,或者在所述第三节点的控制下将所述第一参考电压源的信号提供给所述信号输出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位寄存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向输入模块包括第六开关晶体管;其中:
所述第六开关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输入信号端连接,所述第六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端连接,所述第六开关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一节点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位寄存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向输入模块包括第七开关晶体管;其中:
所述第七开关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复位信号端连接,所述第七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二参考信号端连接,所述第七开关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一节点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位寄存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向控制模块包括第八开关晶体管;其中:
所述第八开关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端连接,所述第八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连接,所述第八开关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节点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位寄存单元,其特征在于,反向控制模块包括第九开关晶体管;其中:
所述第九开关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参考信号端连接,所述第九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爱宇张永强徐敬义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鄂尔多斯市源盛光电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