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交换器结构及其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0123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1: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热交换器结构,包括换热组件和穿设于换热组件的双排U形管,换热组件一侧设有连通壁,连通壁上设有与部分U形管连通的弯头,该换热器结构还包括进液管和分液支管组件,连通壁还设有进液口和进液出口,进液口和进液出口之间通过均流管连通,进液管与进液口连通,进液出口与分液支管组件连通,均流管包括至少1个U形管,通过在进液管中的冷媒进入分液支管组件之前,先使冷媒从进液口进入换热组件中的U形管,再和分液支管组件连通,与现有技术中直接将进液管接进分液支管组件相比,冷媒的流速变快,换热系数增大,换热能力增强,降低了产生凝露水的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热交换器结构及其空调器
本技术涉及热交换器
,具体涉及一种热交换器结构及其空调器。
技术介绍
目前行业分体空调器的蒸发器一般用两排或两排以上多折翅片边板拼凑式铜管分布,两排铜管U管数量多,根据不同冷媒的特性以及流程压损,设计为多进多出的分路,由于蒸发器内冷媒的蒸发换热,蒸发器铜管流程后段的温度较高于前段的温度,存在一定的过热度,两排蒸发器铜管之间存在一定温度差,从而进行热交换,能够进行温度补偿,一定程度上能够拉低过热度,特别是在凝露工况时,过热度较小有利于凝露现象的改善。因蒸发器进风口各部风量不同,常见的多进多出分液方式会出现分液不均、各分路换热情况不同,从而出现过热情况,影响换热能力及产生凝露水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热交换器结构及其空调器,该热交换器可以提升换热能力,降低了产生凝露水的隐患。本技术提供一种热交换器结构,包括换热组件和穿设于所述换热组件的双排U形管,所述换热组件一侧设有连通壁,所述连通壁上设有与部分所述U形管连通的弯头,该换热器结构还包括进液管和分液支管组件,所述连通壁还设有进液口和进液出口,所述进液口和所述进液出口之间通过均流管连通,所述进液管与所述进液口连通,所述进液出口与所述分液支管组件连通,所述均流管包括至少1个所述U形管。优选地,所述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组件、第二换热组件、第三换热组件和第四换热组件,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连接,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呈倒置V形,所述第三换热组件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连接,所述第三换热组件位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下方,所述第四换热组件和所述第三换热组件连接,所述第四换热组件位于所述第三换热组件的下方。优选地,还包括集气管组件,所述连通壁还设有第一分进口、第二分进口和第三分进口,所述分液支管组件分别和所述第一分进口、所述第二分进口和所述第三分进口连通,所述连通壁还设有第一分进口出口、第二分进口出口和第三分进口出口,所述第一分进口出口、所述第二分进口出口和所述第三分进口出口与所述集气管组件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分进口设置在所述第三换热组件上,所述第一分进口出口设置在所述第四换热组件上,所述第一分进口通过第一U形管、第二U形管、第三U形管、第四U形管、第五U形管和与所述第一U形管、所述第二U形管、所述第三U形管、所述第四U形管、所述第五U形管连通的弯头同所述第一分进口出口连通,所述第一U形管和所述第二U形管设置在所述第三换热组件上,所述第三U形管、所述第四U形管和所述第五U形管设置在所述第四换热组件上,所述第二U形管和所述第三U形管连通的所述弯头为大弯头;所述第二分进口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组件上,所述第二分进口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上,所述第二分进口通过第六U形管、第七U形管、第八U形管、第九U形管、第十U形管和与所述第六U形管、所述第七U形管、所述第八U形管、所述第九U形管、所述第十U形管连通的所述弯头同所述第二分进口出口连通,所述第六U形管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组件上,所述第七U形管、所述第八U形管、所述第九U形管、所述第十U形管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上;所述第三分进口和所述第三分进口出口均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组件上,所述第三分进口通过第十一U形管、第十二U形管、第十三U形管、第十四U形管、第十五U形管和与所述第十一U形管、所述第十二U形管、所述第十三U形管、所述第十四U形管、所述第十五U形管连通的弯头同所述第三分进口出口连通,所述第十一U形管、所述第十二U形管、所述第十三U形管、所述第十四U形管、所述第十五U形管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组件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分进口、所述第二分进口和所述第三分进口均设置在所述连通壁的外排,所述第一分进口出口、所述第二分进口出口和所述第三分进口出口均设置在所述连通壁的内排。进一步地,所述均流管包括第十六U形管、第十七U形管、第十八U形管和与所述第十六U形管、所述第十七U形管、所述第十八U形管连通的弯头,所述第十六U形管和所述第十七U形管设置在所述第三换热组件上,所述第十八U形管设置在所述第四换热组件上,所述第十六U形管、所述第十七U形管、所述第十八U形管均设置在换热组件的外排上,所述进液口设置在所述第三换热组件上,所述进液出口设置在所述第四换热组件上。进一步地,该热交换器还包括感温包套管,所述感温包套管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上的任意所述弯头上。优选地,该热交换器还包括边板,所述边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热交换器为蒸发器。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所述的一种热交换器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热交换器结构,包括换热组件和穿设于所述换热组件的双排U形管,所述换热组件一侧设有连通壁,所述连通壁上设有与部分所述U形管连通的弯头,该换热器结构还包括进液管和分液支管组件,所述连通壁还设有进液口和进液出口,所述进液口和所述进液出口之间通过均流管连通,所述进液管与所述进液口连通,所述进液出口与所述分液支管组件连通,所述均流管包括至少1个所述U形管,通过在进液管中的冷媒进入分液支管组件之前,先使冷媒从进液口进入换热组件中的U形管,再和分液支管组件连通,与现有技术中直接将进液管接进分液支管组件相比,冷媒的流速变快,换热系数增大,换热能力增强,降低了产生凝露水的隐患;通过在连通壁设置的3个分进口、3个分进口出口和与它们相连通的分液支管组件,可以使从进液管进入的冷媒进行分路换热,使整个热交换器分路温度更均匀,且各路路程相同,避免出现过热严重的情况。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热交换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左视图。图3是图1的后视图。图中包括有:换热组件100、第一换热组件11、第二换热组件12、第三换热组件13、第四换热组件14、连通壁2、进液管3、进液口31、进液出口32、分液支管组件4、第一分进口41、第二分进口42、第三分进口43、集气管组件5、第一分进口出口51、第二分进口出口52、第三分进口出口53、感温包套管6、边板7、弯头8、大弯头81、第一U形管901、第二U形管902、第三U形管903、第四U形管904、第五U形管905、第六U形管906、第七U形管907、第八U形管908、第九U形管909、第十U形管910、第十一U形管911、第十二U形管912、第十三U形管913、第十四U形管914、第十五U形管915。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以下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本技术所涉及的范围不局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交换器结构,包括换热组件和穿设于所述换热组件的双排U形管,所述换热组件一侧设有连通壁,所述连通壁上设有与部分所述U形管连通的弯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液管和分液支管组件,所述连通壁还设有进液口和进液出口,所述进液口和所述进液出口之间通过均流管连通,所述进液管与所述进液口连通,所述进液出口与所述分液支管组件连通,所述均流管包括至少1个所述U形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交换器结构,包括换热组件和穿设于所述换热组件的双排U形管,所述换热组件一侧设有连通壁,所述连通壁上设有与部分所述U形管连通的弯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液管和分液支管组件,所述连通壁还设有进液口和进液出口,所述进液口和所述进液出口之间通过均流管连通,所述进液管与所述进液口连通,所述进液出口与所述分液支管组件连通,所述均流管包括至少1个所述U形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交换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组件、第二换热组件、第三换热组件和第四换热组件,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连接,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呈倒置V形,所述第三换热组件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连接,所述第三换热组件位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下方,所述第四换热组件和所述第三换热组件连接,所述第四换热组件位于所述第三换热组件的下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热交换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集气管组件,所述连通壁还设有第一分进口、第二分进口和第三分进口,所述分液支管组件分别和所述第一分进口、所述第二分进口和所述第三分进口连通,所述连通壁还设有第一分进口出口、第二分进口出口和第三分进口出口,所述第一分进口出口、所述第二分进口出口和所述第三分进口出口与所述集气管组件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热交换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进口设置在所述第三换热组件上,所述第一分进口出口设置在所述第四换热组件上,所述第一分进口通过第一U形管、第二U形管、第三U形管、第四U形管、第五U形管和与所述第一U形管、所述第二U形管、所述第三U形管、所述第四U形管、所述第五U形管连通的弯头同所述第一分进口出口连通,所述第一U形管和所述第二U形管设置在所述第三换热组件上,所述第三U形管、所述第四U形管和所述第五U形管设置在所述第四换热组件上,所述第二U形管和所述第三U形管连通的所述弯头为大弯头;所述第二分进口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组件上,所述第二分进口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上,所述第二分进口通过第六U形管、第七U形管、第八U形管、第九U形管、第十U形管和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欧硕文尔驰玛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