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氯气缓冲罐置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59967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1: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氯气缓冲罐置换装置,所述氯气缓冲罐上设有进氯气口、进氮气口、出气口和排液口,所述氯气缓冲罐的进氯气口与氯气输送管道连接,所述氯气缓冲罐的进氮气口与氮气输送管道连接;所述氯气缓冲罐的出气口与出口管道连接;所述氯气缓冲罐的排液口与排液管道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增加排液管道,在残液排放时通过开关阀门即可实现,方便、简单且不会危害人身安全;通过增加氮气输送管道,在置换过程中,通过充氮气抽负压的操作,完成氯气缓冲罐的彻底置换,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避免因置换不彻底而产生的氯气泄漏事件的发生,为检修作业提供了安全保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氯气缓冲罐置换装置
本技术总体涉及化工生产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氯气缓冲罐置换装置。
技术介绍
CPVC即氯化聚氯乙烯,作为一种新型高分子材料,CPVC与传统的PVC相比具有更加优越的性能,具体表现在热稳定性好、热分解温度高、机械强度高、具有阻燃性等方面。目前,CPVC生产工艺多采用气固相法生产技术,主要以紫外线辐射引发PVC粉料和氯气进行反应,生产所使用的氯气来自氯碱装置液氯汽化单元,其指标要求为:压力0.4-0.6Mpa,温度40-70℃,氯气中的水≤50ppm,氯气中的氧气≤50ppm,氯气中的溴≤50ppm,来自氯碱装置的氯气在进入CPVC反应釜之前储存在氯气缓冲罐中,其工作压力为400Kpa。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它主要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并溶解在黏膜所含的水分里,生成次氯酸和盐酸,对上呼吸道黏膜造成损伤,次氯酸使组织受到强烈的氧化,盐酸刺激黏膜发生炎性肿胀,使呼吸道黏膜浮肿,大量分泌黏液,造成呼吸困难,所以氯气中毒的明显症状是发生剧烈的咳嗽,症状重时,会发生肺水肿,造成呼吸困难而致死亡,同时由食道进入人体的氯气会使人恶心、呕吐、胸口疼痛和腹泻。1m3空气中最多可允许含氯气1mg,超过这个量就会引起人体中毒。且由氯碱装置汽化单元送得的氯气一旦汽化不彻底或水分含量较大,就容易生成有毒的三氯化氮或次氯酸,残留在氯气缓冲罐中形成残液。而现有的氯气缓冲罐的底部只有盲法兰,并未设计底部排污阀门,当需要对氯气缓冲罐内的残液进行排放时,工作人员需亲自将盲法兰拆下,同时在排放过程中,无法实现间歇操作,造成了氯气的大量泄漏,给生产环境及人身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另外,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因安全阀校验及罐体或相关设备设施的检修,需对氯气缓冲罐进行置换作业,在置换过程中只有负压管线,并未设计专门的冲压管线,只能通过氯气缓冲罐出口管道上的负压管线进行抽负压操作,这就导致在置换过程中存在费事费力且置换不彻底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氯气缓冲罐置换装置,以解决现有氯气缓冲罐在排放残液时存在的对环境和人身安全存在严重威胁的问题、以及在置换作业时存在的费事费力且置换不彻底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氯气缓冲罐装置,包括氯气缓冲罐,所述氯气缓冲罐上设有进氯气口、进氮气口、出气口和排液口,所述氯气缓冲罐的进氯气口与氯气输送管道连接,所述氯气缓冲罐的进氮气口与氮气输送管道连接;所述氯气缓冲罐的出气口与出口管道连接;所述氯气缓冲罐的排液口与排液管道连接。所述氯气输送管道上设有第一压力表和第一调节阀,所述第一调节阀位于第一压力表与所述进氯气口之间;所述氮气输送管道上设有第一阀门;所述出口管道上设有第二压力表、第二调节阀和第二切断阀,所述第二调节阀位于第二压力表和第二切断阀之间;所述出口管道上设有负压管道,所述负压管道与出口管道的连通位置在所述第二调节阀与第二切断阀之间;所述负压管道上设有第三压力表和第三阀门;所述排液管道上设有第四阀门。优选地,所述进氯气口、进氮气口和出气口位于所述氯气缓冲罐的顶部,所述排液口位于所述氯气缓冲罐的底部。优选地,所述出口管道上设有流量计,所述流量计位于所述第二调节阀的前面。优选地,所述氯气输送管道上还设有第一切断阀,所述第一切断阀位于第一压力表与第一调节阀之间。优选地,所述氮气输送管道上还设有第二阀门。优选地,所述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和第三阀门均为手阀。优选地,所述第四阀门为截止阀。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氯气缓冲罐置换装置,具有以下优势:通过增加排液管道,将原有的氯气缓冲罐底部的盲法兰改为阀门,这样在残液排放时通过开关阀门即可实现,方便、简单且不会危害人身安全,同时在残液排放时可随时中断作业,通过控制阀门的开度可有效避免氯气的大量泄漏,降低环境污染,提高安全系数;通过增加氮气输送管道,在置换过程中,通过充氮气抽负压的操作,完成氯气缓冲罐的彻底置换,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避免因置换不彻底而产生的氯气泄漏事件的发生,为检修作业提供了安全保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氯气缓冲罐置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氯气缓冲罐,11-进氯气口,12-进氮气口,13-出气口,14-排液口,2-氯气输送管道,21-第一压力表,22-第一调节阀,23-第一切断阀,3-氮气输送管道,31-第一阀门,32-第二阀门,4-出口管道,41-第二压力表,42-第二调节阀,43-第二切断阀,44-流量计,5-排液管道,51-第四阀门,6-负压管道,61-第三压力表,62-第三阀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参考标号是指本技术中的组件、技术,以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在适合的环境下实现能更易于被理解。下面的描述是对本技术权利要求的具体化,并且与权利要求相关的其它没有明确说明的具体实现也属于权利要求的范围。图1示出了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氯气缓冲罐置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氯气缓冲罐1上设有进氯气口11、进氮气口12、出气口13和排液口14,所述氯气缓冲罐1的进氯气口11与氯气输送管道2连接,所述氯气缓冲罐1的进氮气口12与氮气输送管道3连接;所述氯气缓冲罐1的出气口13与出口管道4连接;所述氯气缓冲罐1的排液口14与排液管道5连接。所述氯气输送管道2上设有第一压力表21和第一调节阀22,所述第一调节阀22位于第一压力表21与所述进氯气口11之间;所述氮气输送管道3上设有第一阀门31;所述出口管道4上设有第二压力表41、第二调节阀42和第二切断阀43,所述第二调节阀42位于第二压力表41和第二切断阀43之间;所述出口管道4上设有负压管道6,所述负压管道6与出口管道4的连通位置在所述第二调节阀42与第二切断阀43之间;所述负压管道6上设有第三压力表61和第三阀门62。所述排液管道5上设有第四阀门51,所述排液管道5的一端与所述排液口14连接,另一端通向氯气处理池,该氯气处理池可以位于室内,也可以位于室外,以对氯气缓冲罐1内的残液或泄漏的氯气进行回收处理,避免对环境和人身带来危险。在实际生产中,如果残液排放过少,也可以用临时收集桶代替氯气处理池,以对氯气缓冲罐1内的残液或泄漏的氯气进行回收处理。通过增加排液管道5,将原有的氯气缓冲罐1底部的盲法兰改为阀门,这样在残液排放时通过开关阀门即可实现,方便、简单且不会危害人身安全,同时在残液排放时可随时中断作业,通过控制阀门的开度可有效避免氯气的大量泄漏,降低环境污染,提高安全系数;通过增加氮气输送管道3,在置换过程中,通过充氮气抽负压的操作,完成氯气缓冲罐的彻底置换,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避免因置换不彻底而产生的氯气泄漏事件的发生,为检修作业提供了安全保障。所述进氯气口11、进氮气口12和出气口13位于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氯气缓冲罐置换装置,包括氯气缓冲罐(1),其特征在于,所述氯气缓冲罐(1)上设有进氯气口(11)、进氮气口(12)、出气口(13)和排液口(14),所述氯气缓冲罐(1)的进氯气口(11)与氯气输送管道(2)连接,所述氯气缓冲罐(1)的进氮气口(12)与氮气输送管道(3)连接;所述氯气缓冲罐(1)的出气口(13)与出口管道(4)连接;所述氯气缓冲罐(1)的排液口(14)与排液管道(5)连接;/n所述氯气输送管道(2)上设有第一压力表(21)和第一调节阀(22),所述第一调节阀(22)位于第一压力表(21)与所述进氯气口(11)之间;/n所述氮气输送管道(3)上设有第一阀门(31);/n所述出口管道(4)上设有第二压力表(41)、第二调节阀(42)和第二切断阀(43),所述第二调节阀(42)位于第二压力表(41)和第二切断阀(43)之间;所述出口管道(4)上设有负压管道(6),所述负压管道(6)与出口管道(4)的连通位置在所述第二调节阀(42)与第二切断阀(43)之间;/n所述负压管道(6)上设有第三压力表(61)和第三阀门(62);/n所述排液管道(5)上设有第四阀门(5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氯气缓冲罐置换装置,包括氯气缓冲罐(1),其特征在于,所述氯气缓冲罐(1)上设有进氯气口(11)、进氮气口(12)、出气口(13)和排液口(14),所述氯气缓冲罐(1)的进氯气口(11)与氯气输送管道(2)连接,所述氯气缓冲罐(1)的进氮气口(12)与氮气输送管道(3)连接;所述氯气缓冲罐(1)的出气口(13)与出口管道(4)连接;所述氯气缓冲罐(1)的排液口(14)与排液管道(5)连接;
所述氯气输送管道(2)上设有第一压力表(21)和第一调节阀(22),所述第一调节阀(22)位于第一压力表(21)与所述进氯气口(11)之间;
所述氮气输送管道(3)上设有第一阀门(31);
所述出口管道(4)上设有第二压力表(41)、第二调节阀(42)和第二切断阀(43),所述第二调节阀(42)位于第二压力表(41)和第二切断阀(43)之间;所述出口管道(4)上设有负压管道(6),所述负压管道(6)与出口管道(4)的连通位置在所述第二调节阀(42)与第二切断阀(43)之间;
所述负压管道(6)上设有第三压力表(61)和第三阀门(62);
所述排液管道(5)上设有第四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豪陈有忠叶发宝葛建明马得明杨珠张丽娇朱晓亮李成红张玉娟
申请(专利权)人: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青海;6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