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塔建筑连接的支承点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9590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1: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塔建筑连接的支承点结构,涉及建筑支撑节点的技术领域,其包括水平支撑板和竖直支撑板,竖直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一抗震机构,水平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二抗震机构;第一抗震机构包括肋板、第一吸力板、第二吸力板、第一丝杠、两个第一螺母、两个弹性件,肋板与竖直支撑板固定连接,第一吸力板与第二吸力板均呈弧形设置,且第一吸力板与第二吸力板对称设置在肋板的两侧,第一吸力板与第二吸力板分别固定连接在竖直支撑板的两端,第一丝杠穿过第一吸力板、肋板与第二吸力板,两个第一螺母分别螺纹连接在第一丝杠的两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既能够提高连廊吸收拉伸力的能力,也能够提高连廊吸收扭转力的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塔建筑连接的支承点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支撑节点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多塔建筑连接的支承点结构。
技术介绍
多塔楼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在多个多高层建筑的底部有一个连成整体的大裙房,形成大底盘;当1幢高层建筑的底部设有较大面积的裙房时,为带底盘的单塔结构,这种结构是多塔楼结构的一个特殊情况.对于多个塔楼仅通过地下室连为一体,地上无裙房或有局部小裙房但不连为一体的情况,一般不属于多塔楼结构。多塔楼结构相邻的两栋建筑之间一般建设有连体结构,连体结构是指两个建筑之间设置一个到多个连廊的结构,当两个主体结构为对称的平面形式时,也常在两个主体结构的顶部若干层连接成整体楼层,称为凯旋门式。目前,公告日为2019年06月18日,公告号为CN208996208U的中国技术专利提出了一种用于多栋或多塔建筑连接的支承节点,包括水平支撑板和竖直支撑板,所述水平支撑板垂直于竖直支撑板设置共同构成断面形状为L形的支撑结构,所述水平支撑板和竖直支撑板之间沿水平支撑板的宽度方向间错设置有若干弹性支撑装置和刚性支撑装置。安装支承节点时使水平支撑板与建筑连接结构的底面贴合、竖直支撑板和建筑结构的侧面相贴合,采用焊接或者穿入锚固螺栓的方式固定即可,方便简单。水平支撑板和竖直支撑板之间间错设置两种不同的支撑装置,可以对建筑的连接处起到均匀的支撑加固作用。弹性支撑装置具有缓冲建筑受到的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冲击力的作用,刚性支撑装置使得支承节点的整体结构稳固,不易出现形变,两者配合使用使得建筑连接处牢靠稳定、抗震性能得到提升。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在地震发生时由于多塔楼的晃动,不仅容易使连廊受到上下晃动的力,还容易使连廊受到沿自身长度方向的拉伸力和扭转力,弹性支撑装置只能提供垂直于水平支撑板的弹力,因此仅可以吸收垂直于地面的力,提供较好的垂直于地面的抗震性能,而不能吸收拉伸力和扭转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塔建筑连接的支承点结构,既能够提高连廊吸收拉伸力的能力,也能够提高连廊吸收扭转力的能力。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多塔建筑连接的支承点结构,包括水平支撑板和竖直支撑板,水平支撑板与竖直支撑板呈L型设置且互相固定连接,竖直支撑板与墙体连接,竖直支撑板上设置有用于吸收扭转力的第一抗震机构,水平支撑板上设置有用与吸收拉伸力的第二抗震机构;第一抗震机构包括肋板、第一吸力板、第二吸力板、第一丝杠、两个第一螺母、两个弹性件,肋板与竖直支撑板、水平支撑板均垂直,且肋板设置在竖直支撑板、水平支撑板的中部,肋板与竖直支撑板固定连接,第一吸力板与第二吸力板均呈弧形设置,且第一吸力板与第二吸力板对称设置在肋板的两侧,第一吸力板与第二吸力板分别固定连接在竖直支撑板的两端,第一丝杠穿过第一吸力板、肋板与第二吸力板,两个第一螺母分别螺纹连接在第一丝杠的两端,且两个第一螺母分别与第一吸力板、第二吸力板的外周面抵接,两个弹性件分别设置在第一吸力板与肋板之间、肋板与第二吸力板之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地震发生时,如果连廊发生扭转,水平支撑板便会随之发生扭转,此时第一吸力板与第二吸力板分别压缩或伸展,以吸收水平支撑板的变形,第一丝杠沿自身的轴向与肋板发生滑移,进而压迫弹性件,弹性件在吸收了扭转力后迫使第一吸力板与第二吸力板复位,避免水平支撑板与竖直支撑板完全断开,进而起到良好的抗扭转力的性能;如果连廊受到两个主体结构的拉伸或压缩时,则由第二抗震机构吸收拉伸或压缩力。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肋板靠近水平支撑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截面为圆形的第一滑块,水平支撑板靠近肋板的一端开设有截面与第一滑块相同的第一滑槽,第一滑块与第一滑槽插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肋板既可以支撑水平支撑板,同时水平支撑板可以沿第一滑块的轴心与肋板发生扭转,在地震发生时,水平支撑板的扭转不易破坏肋板与水平支撑板之间的连接结构。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第一吸力板与第二吸力板靠近水平支撑板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截面为圆形的第二滑块,水平支撑板的两端开设有与第二滑块截面相同的第二滑槽,第一吸力板与第二吸力板均与水平支撑板插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吸力板与第二吸力板在不发生地震时也可以支撑水平支撑板,在地震发生时,第一吸力板与第二吸力板均可以沿第二滑块的轴心与水平支撑板发生扭转,水平支撑板的扭转不易破坏第一吸力板、第二吸力板与水平支撑板之间的连接结构。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第一抗震机构还包括第二丝杠与两个第二螺母,弹性件设置为碟簧,第二丝杠穿过肋板,且第二丝杠套设在第一丝杠的外周面上,第二丝杠与第一丝杠固定连接,两个碟簧均套设在第二丝杠的外周面上,且两个第二碟簧分别设置在肋板的两端,两个第二螺母均与第二丝杠螺纹连接,且两个第二螺母分别抵接在两个碟簧远离肋板的一端面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地震不发生时,两个碟簧均不受力,因此可以降低第一丝杠与第二丝杠的内应力,延长第一丝杠与第二丝杠的寿命,在地震发生时,水平支撑板朝哪个方向扭转,哪一侧的碟簧便会被压迫,进而吸收扭转力;且碟簧相对于普通弹簧变形小受力大,在地震发生时不易使水平支撑板产生较大的扭转变形,进而保护了水平支撑板的结构;同时,第二丝杠的直径大于第一丝杠的直径,便于第二螺母的安装。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第二抗震机构包括第一挡块、第二挡块、滑动块与多个压缩弹簧,第一挡块、第二挡块与滑动块均设置在水平支撑板远离竖直支撑板的一端面上,且第一挡块、第二挡块、滑动块远离水平支撑板的一端面平齐,第一挡块固定连接在水平支撑板靠近竖直支撑板的一端,第二挡块固定连接在水平支撑板远离第一挡块的一端,滑动块沿垂直于竖直支撑板的方向在第一挡块与第二挡块之间滑移,多个压缩弹簧分别设置在滑动块滑移方向的两端,且设置在第一挡块与滑动块之间的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挡块和滑动块抵接,设置在第二挡块与滑动块之间的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挡块和滑动块抵接,滑动块与连廊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连廊受到两个主体结构的拉伸或压缩时,滑动块沿垂直于竖直支撑板的方向滑移,此时压缩弹簧吸收两个主体结构之间的拉伸力或压缩力,进而起到良好的抗拉伸力或压缩力的性能,并在地震结束后帮助滑动块复位。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水平支撑板远离竖直支撑板的一端面上开设有多个第三滑槽,滑动块靠近水平支撑板的一端面上固定连接有多个第三滑块,第三滑块插接在第三滑槽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地震发生时,滑动块始终在水平支撑板上滑移,避免了滑动块与水平支撑板脱开,提高了安全性。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第三滑槽与第三滑块呈间隙配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连廊既受拉伸力或压缩力,同时又受到扭转力时,第三滑块可在第三滑槽内发生移动,使得水平支撑板在发生扭转时,滑动块仍然可以滑动,提高了连廊的稳定性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塔建筑连接的支承点结构,包括水平支撑板(1)和竖直支撑板(2),水平支撑板(1)与竖直支撑板(2)呈L型设置且互相固定连接,竖直支撑板(2)与墙体连接,其特征在于,/n竖直支撑板(2)上设置有用于吸收扭转力的第一抗震机构(3),水平支撑板(1)上设置有用与吸收拉伸力的第二抗震机构(4);第一抗震机构(3)包括肋板(31)、第一吸力板(32)、第二吸力板(33)、第一丝杠(34)、两个第一螺母(35)、两个弹性件,肋板(31)与竖直支撑板(2)、水平支撑板(1)均垂直,且肋板(31)设置在竖直支撑板(2)、水平支撑板(1)的中部,肋板(31)与竖直支撑板(2)固定连接,第一吸力板(32)与第二吸力板(33)均呈弧形设置,且第一吸力板(32)与第二吸力板(33)对称设置在肋板(31)的两侧,第一吸力板(32)与第二吸力板(33)分别固定连接在竖直支撑板(2)的两端,第一丝杠(34)穿过第一吸力板(32)、肋板(31)与第二吸力板(33),两个第一螺母(35)分别螺纹连接在第一丝杠(34)的两端,且两个第一螺母(35)分别与第一吸力板(32)、第二吸力板(33)的外周面抵接,两个弹性件分别设置在第一吸力板(32)与肋板(31)之间、肋板(31)与第二吸力板(33)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塔建筑连接的支承点结构,包括水平支撑板(1)和竖直支撑板(2),水平支撑板(1)与竖直支撑板(2)呈L型设置且互相固定连接,竖直支撑板(2)与墙体连接,其特征在于,
竖直支撑板(2)上设置有用于吸收扭转力的第一抗震机构(3),水平支撑板(1)上设置有用与吸收拉伸力的第二抗震机构(4);第一抗震机构(3)包括肋板(31)、第一吸力板(32)、第二吸力板(33)、第一丝杠(34)、两个第一螺母(35)、两个弹性件,肋板(31)与竖直支撑板(2)、水平支撑板(1)均垂直,且肋板(31)设置在竖直支撑板(2)、水平支撑板(1)的中部,肋板(31)与竖直支撑板(2)固定连接,第一吸力板(32)与第二吸力板(33)均呈弧形设置,且第一吸力板(32)与第二吸力板(33)对称设置在肋板(31)的两侧,第一吸力板(32)与第二吸力板(33)分别固定连接在竖直支撑板(2)的两端,第一丝杠(34)穿过第一吸力板(32)、肋板(31)与第二吸力板(33),两个第一螺母(35)分别螺纹连接在第一丝杠(34)的两端,且两个第一螺母(35)分别与第一吸力板(32)、第二吸力板(33)的外周面抵接,两个弹性件分别设置在第一吸力板(32)与肋板(31)之间、肋板(31)与第二吸力板(33)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塔建筑连接的支承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肋板(31)靠近水平支撑板(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截面为圆形的第一滑块(311),水平支撑板(1)靠近肋板(31)的一端开设有截面与第一滑块(311)相同的第一滑槽(312),第一滑块(311)与第一滑槽(312)插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塔建筑连接的支承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力板(32)与第二吸力板(33)靠近水平支撑板(1)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截面为圆形的第二滑块(321),水平支撑板(1)的两端开设有与第二滑块(321)截面相同的第二滑槽(322),第一吸力板(32)与第二吸力板(33)均与水平支撑板(1)插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塔建筑连接的支承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抗震机构(3)还包括第二丝杠(38)与两个第二螺母(37),弹性件设置为碟簧(36),第二丝杠(38)穿过肋板(31),且第二丝杠(38)套设在第一丝杠(34)的外周面上,第二丝杠(38)与第一丝杠(34)固定连接,两个碟簧(36)均套设在第二丝杠(38)的外周面上,且两个碟簧(36)分别设置在肋板(31)的两端,两个第二螺母(37)均与第二丝杠(38)螺纹连接,且两个第二螺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肇才莫雪辉张汝彬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现代建筑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