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工业水循环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循环系统,特别涉及一种工业水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为了保证生产效率与生产进度,需要通过冷却水来冷却生产设备,以避免设备由于温度过高而影响生产;冷却水在使用后由于温度过高,直接排放的话容易对河道和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工业生产对冷却水需求较高,如果冷却水使用后均直接排放的话也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浪费;为了避免软水的浪费以及直接排放容易对河道造成污染,可通过暖水箱对软水进行冷却后循环利用,目前厂家大多是采用自来水来对暖水箱内的软水进行冷却降温,而暖水箱内的自来水需要经过自然降温后才重复利用对暖水箱内的软水再次起到冷却效果,但是这种方式不但对软水的冷却降温效率低,而且造成了能源的不必要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源损耗低、软水和自来水利用率高、热能利用率高的工业水循环系统。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工业水循环系统,包括暖水箱、软水内循环系统、自来水外循环系统;<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工业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暖水箱(1)、软水内循环系统(2)、自来水外循环系统(3);/n所述暖水箱(1)包括箱体(11),所述箱体(11)的顶部设有若干个自来水注水口(111),所述箱体(11)的底部设有若干个自来水排水口(112);所述箱体(11)内腔底部设有若干组第一阵列管组(12),所述箱体(11)内侧底部的两侧的第一阵列管组(12)的一侧端部分别设有软水注水管(13)、软水排水管(14),所述软水注水管(13)、软水排水管(14)均穿过箱体(11)延伸至箱体(11)的外侧;/n所述软水内循环系统(2)包括蓄水池(21)、待冷却设备(22)、循环水池(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工业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暖水箱(1)、软水内循环系统(2)、自来水外循环系统(3);
所述暖水箱(1)包括箱体(11),所述箱体(11)的顶部设有若干个自来水注水口(111),所述箱体(11)的底部设有若干个自来水排水口(112);所述箱体(11)内腔底部设有若干组第一阵列管组(12),所述箱体(11)内侧底部的两侧的第一阵列管组(12)的一侧端部分别设有软水注水管(13)、软水排水管(14),所述软水注水管(13)、软水排水管(14)均穿过箱体(11)延伸至箱体(11)的外侧;
所述软水内循环系统(2)包括蓄水池(21)、待冷却设备(22)、循环水池(23),所述蓄水池(21)上设有连接软水源的补水管道(211);所述蓄水池(21)的底部设有出水管道(212),所述出水管道(212)远离蓄水池(21)一端连接若干条用于连接待冷却设备(22)的软水进水管(221);所述循环水池(23)上设有若干条与软水进水管(221)相对应的软水出水管(222),同一软水进水管(221)上的待冷却设备(22)均与与该软水进水管(221)相对应的软水出水管(222)相连接;所述循环水池(23)的底部设有循环管道(231),所述循环管道(231)远离循环水池(23)的一端与暖水箱(1)的软水注水管(13)相连接;所述暖水箱(1)的软水排水管(14)通过回收管道(24)与蓄水池(21)相连接,所述回收管道(24)在暖水箱(1)与蓄水池(21)之间依次设有若干座冷却塔(4);
所述自来水外循环系统(3)包括自来水管(31)、生活用水出水管(32)、生活用水回水管(33)、热水罐(34)、工业生产设备(35);所述自来水管(31)与暖水箱(1)的顶部的自来水注水口(111)相连接,所述生活用水出水管(32)与暖水箱(1)的底部的自来水排水口(112)相连接,所述生活用水回水管(33)与暖水箱(1)的顶部的自来水注水口(111)相连接,所述生活用水回水管(33)远离暖水箱(1)一端与生活用水出水管(32)远离暖水箱(1)一端相连接;所述暖水箱(1)与热水罐(34)通过加热水管(341)相连接,所述热水罐(34)上设有热水循环水管(36),所述工业生产设备(35)通过热水循环水管(36)与热水罐(34)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业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1)的内壁上设有支撑架(15),所述箱体(11)上设有用于检测箱体(11)内腔的第一温度传感器(113)和第一压力传感器(114);所述箱体(11)的顶部设有用于加注自来水的加水口(16),所述加水口(16)上设有加水盖(161),所述加水口(16)的外壁上铰接有销轴(162),所述销轴(162)上套设有锁紧套(163),所述锁紧套(163)上设有抵接于加水盖(161)外圈上的锁紧块(164),所述销轴(162)上还设有用于调节锁紧套(163)的调节螺栓(165),所述加水盖(161)下表面还设有抵接于加水口(16)上表面的密封圈(16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业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软水注水管(13)、软水排水管(14)与第一阵列管组(12)之间分别设有第一进水腔(131)、第一出水腔(141),相邻两组第一阵列管组(12)之间通过第一过渡腔(121)相连接,所述第一过渡腔(121)交错设置于第一阵列管组(12)的两侧,所述软水注水管(13)与软水排水管(14)均设置于第一阵列管组(12)的同一侧,所述第一进水腔(131)、第一出水腔(141)、第一过渡腔(121)均固定于位于箱体(11)内侧底部的支撑架(15)上;所述第一阵列管组(12)由九行十列冷却管(122)组成,相邻两根冷却管(122)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第一阵列管组(12)的位于同一列的冷却管(122)相互交错排列,所述冷却管(122)为直管结构或波浪管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业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水管道(211)上设有第一流量传感器(213)、第二压力传感器(214)、第一进水阀(215);所述出水管道(212)靠近蓄水池(21)一端设有出水泵(216);每条所述软水进水管(221)上均连接有若干个待冷却设备(22),若干个所述待冷却设备(22)上均设有与软水进水管(221)联通的软水进口(223),所述出水管道(212)在软水进水管(221)与出水泵(216)之间设有第一单向阀(217)、第三压力传感器(218);同一软水进水管(221)上的若干个所述待冷却设备(22)上均设有与与该软水进水管(221)相对应的软水出水管(222)联通的软水出口(224);所述循环管道(231)靠近循环水池(23)的一端设有循环泵(232),所述循环管道(231)在暖水箱(1)与循环泵(232)之间设有第二单向阀(233)、第四压力传感器(234),所述循环管道(231)靠近暖水箱(1)的软水注水管(13)处设有第二进水阀(23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业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21)、循环水池(2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瑞洪,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瑞宏药化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