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筷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923 阅读:2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助力筷子,包括上夹枝和与上夹枝枢联的下夹枝,所述下夹枝设有用于定位使用者拇指的助力凸台和用于定位使用者无名指的助夹凸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无需训练即可方便使用。(*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饮食餐具
,具体涉及一种助力筷子
技术介绍
筷子是习以为常的就餐用具,它使用方便、灵活,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普遍使用它。筷子的使用技巧需经过一时期实践才能掌握,它不象使用匙勺那样容易。一般外国人或尚未用过筷子的中国儿童,不会使用筷子,而且短时间内也难以掌握用筷技巧。手指有残缺者,用筷也会不方便。传统的一副筷子分为离散的两根,携带较为不便且容易丢失。专利文献CN2329267Y公开了一种方便筷,其结构特点是设有上夹枝和下夹枝,该上下夹枝后端经枢轴相互枢联,上夹枝外侧联有一套圈。使用时需要将一手指套在该套圈内,食指、中指、无名指均可,便可手握本筷子就餐。套入的手指上、下按动,筷子上、下夹子后端便依枢轴转动,张合自如。但是该种方便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幼儿、外国人或手指有残缺者使用,但是对于那些刚使用筷子者来说,其使用仍有一定难度,仍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需训练即可方便使用的助力筷子。实现本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助力筷子,包括上夹枝和与上夹枝枢联的下夹枝;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夹枝设有用于定位使用者拇指的助力凸台和用于定位使用者无名指的助夹凸台。所述助力凸台设置在下夹枝的正面,所述助夹凸台设置在下夹枝的侧面、且位于助力凸台的下方。所述助力凸台的面向使用者大拇指的一侧端沿着从远离上夹枝到接近上夹枝的方向逐渐倾斜。所述助夹凸台向后方弯曲,其基本形状为圆弧状。所述下夹枝的远离上夹枝的侧面设有呈圆弧状突起的用于辅助拇指定位的助力件。所述上夹枝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中设有枢轴;所述下夹枝设有可插设在上夹枝通孔中的联接件,所述联接件设有与枢轴相配合的枢孔。-->所述上夹枝包括上夹枝主体和套圈组件;所述上夹枝主体上设有用于限位套圈组件的限位槽;所述套圈组件包括设置在限位槽中的限位件、和设置在限位件上的环形套圈。所述限位槽为环绕上夹枝主体一周的环形凹槽;所述套圈组件中的限位件是可套设在环形凹槽上的弹性套。所述环形套圈包括一个用于定位食指的第一弹性套圈和一个用于定位中指的第二弹性套圈,第一弹性套圈设置在上夹枝的远离下夹枝的侧面,第二弹性套圈设置在下夹枝的后面且位于第一弹性套圈的下方。所述环形套圈包括一个弹性套圈,设置在上夹枝的后面或者设置在远离下夹枝的侧面。本技术具有积极的效果:(1)本技术由于在下夹枝设有用于定位使用者拇指的助力凸台和用于定位使用者无名指的助夹凸台,从而可以较好的定位使用者的拇指和无名指,尤其适用于初学者。(2)本技术中的所述助力凸台的面向使用者大拇指的一侧端沿着从远离上夹枝到接近上夹枝的方向逐渐倾斜,或所述助夹凸台向后方弯曲、其基本形状为圆弧状,以及所述下夹枝的远离上夹枝的侧面设有呈圆弧状突起的用于辅助拇指定位的助力件,这些结构设计有助于使用者更好的握持本技术产品。(3)本技术中的环形套圈包括一个用于定位食指的第一弹性套圈和一个用于定位中指的第二弹性套圈时,可以将使用者的四指(拇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定位好,使用者无需训练也可方便使用。(4)本技术中的环形套圈包括一个弹性套圈时,可以将食指或中指插入弹性套圈,也可较为方便地使用本技术产品。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种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助力筷子中上夹枝主体和下夹枝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助力筷子中上夹枝主体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助力筷子中套圈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使用者握持图1所示助力筷子时的示意图;图6是使用者使用图1所示助力筷子的示意图。附图标记为:上夹枝1,通孔11,枢轴12,下夹枝2,联接件21,枢孔22,助力凸台3,助夹凸台4,助力件5,上夹枝主体6,限位槽61,套圈组件7,限位件71,环-->形套圈72,第一弹性套圈721,第二弹性套圈722。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助力筷子)图1至图4公开了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其中,图1是本技术第一种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助力筷子中上夹枝主体和下夹枝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助力筷子中上夹枝主体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助力筷子中套圈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是一种助力筷子,包括上夹枝1和与上夹枝1枢联的下夹枝2;所述下夹枝2设有用于定位使用者拇指的助力凸台3和用于定位使用者无名指的助夹凸台4。所述助力凸台3设置在下夹枝2的正面,所述助夹凸台4设置在下夹枝2的侧面、且位于助力凸台3的下方。所述助力凸台3的面向使用者大拇指的一侧端沿着从远离上夹枝1到接近上夹枝1的方向逐渐倾斜。所述助夹凸台4向后方弯曲,其基本形状为圆弧状。所述下夹枝2的远离上夹枝1的侧面设有呈圆弧状突起的用于辅助拇指定位的助力件5。所述上夹枝1设有通孔11,所述通孔11中设有枢轴12;所述下夹枝2设有可插设在上夹枝1通孔11中的联接件21,所述联接件21设有与枢轴12相配合的枢孔22。所述上夹枝1包括上夹枝主体6和套圈组件7;所述上夹枝主体6上设有用于限位套圈组件7的限位槽61;所述套圈组件7包括设置在限位槽61中的限位件71、和设置在限位件71上的环形套圈72。所述限位槽61为环绕上夹枝主体6一周的环形凹槽;所述套圈组件中的限位件71是可套设在环形凹槽上的弹性套。所述环形套圈7包括一个用于定位食指的第一弹性套圈721和一个用于定位中指的第二弹性套圈722,第一弹性套圈721设置在上夹枝1的远离下夹枝2的侧面,第二弹性套圈722设置在下夹枝2的后面且位于第一弹性套圈721的下方。(实施例2、助力筷子)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环形套圈7包括一个弹性套圈,设置在上夹枝1的后面或者设置在远离下夹枝2的侧面。(应用例1)图5和图6显示了实施例1所描述的助力筷子的使用方法,图5是使用者握持图1所示助力筷子时的示意图;图6是使用者使用图1所示助力筷子的示意图。使用者将第一弹性套圈721套在食指上,将第二弹性套圈722套在中指上,拇指抵在助力凸台3上,拇指和手掌的连接部分抵在助力件5上,利用食指和中指反复按压上-->夹枝,从而实现夹持物体。显然,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这些属于本技术的精神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助力筷子,包括上夹枝(1)和与上夹枝(1)枢联的下夹枝(2);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夹枝(2)设有用于定位使用者拇指的助力凸台(3)和用于定位使用者无名指的助夹凸台(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助力筷子,包括上夹枝(1)和与上夹枝(1)枢联的下夹枝(2);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夹枝(2)设有用于定位使用者拇指的助力凸台(3)和用于定位使用者无名指的助夹凸台(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力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助力凸台(3)设置在下夹枝(2)的正面,所述助夹凸台(4)设置在下夹枝(2)的侧面、且位于助力凸台(3)的下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助力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助力凸台(3)的面向使用者大拇指的一侧端沿着从远离上夹枝(1)到接近上夹枝(1)的方向逐渐倾斜。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助力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助夹凸台(4)向后方弯曲,其基本形状为圆弧状。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助力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夹枝(2)的远离上夹枝(1)的侧面设有呈圆弧状突起的用于辅助拇指定位的助力件(5)。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力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夹枝(1)设有通孔(11),所述通孔(11)中设有枢轴(12);所述下夹枝(2)设有可插设在上夹枝(1)通孔(11)中的联接件(21),所述联接件(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容威李文载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开控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