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注入泵液力撬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9025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1:10
一种液压注入泵液力撬,涉及石油装备技术领域,该液力撬包括机架与机架连接的多个工作单元,工作单元包括液压缸和对称设置在液压缸两侧的第一液力端和第二液力端,液压缸包括液压活塞杆,液压活塞杆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第一输出端与第一液力端连接,第二输出端与第二液力端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液压注入泵液力撬通过增加工作单元的数量提高了液压注入泵的最大排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压注入泵液力撬
本专利技术涉及石油装备
,具体涉及一种液压注入泵液力撬。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曲轴式柱塞泵中,冲程较短,换向次数多,柱塞动作频繁,易损件的寿命短,例如,液力端的阀座、阀和阀胶皮等的使用寿命只有几十小时;另外,这种曲轴式柱塞泵的输出压力、流量的覆盖范围较窄,若要提高覆盖范围,需更换不同缸径的液力端;另外,柱塞在频繁快速换向时,压裂液尚未充分吸入即排出,造成吸入效率不高,导致工作效率偏低;另外,压裂泵内集成安装有曲轴、动力输入齿轮、连杆、液力端的箱体及座体等,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拆装维护不便;另外,动力输入齿轮作高速重载旋转,对润滑和冷却的要求高,需要布置结构复杂的润滑系统及对应的冷却系统。液压注入泵具有冲程长、换向次数少、易损件寿命长等优点。但是,现有的液压注入设备排量较小,难以满足油田调剖、压驱、压裂等注入作业的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液压注入泵液力撬,通过设置多个工作单元能够大幅度提高液压注入泵的最大排量。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提供了一种液压注入泵液力撬,包括:机架;与所述机架连接的多个平行排列的工作单元,所述工作单元包括液压缸和对称设置在所述液压缸两侧的第一液力端和第二液力端,所述液压缸包括液压活塞杆,所述液压活塞杆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液力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液力端连接;所述第一液力端包括第一阀箱和第一缸套;所述第一阀箱与所述机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缸套与所述第一阀箱密封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端设有泥浆活塞,所述泥浆活塞与所述第一缸套的内孔密封且可滑动连接;以及所述第二液力端包括第二阀箱和第二缸套;所述第二阀箱与所述机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缸套与所述第二阀箱密封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设有泥浆活塞,所述泥浆活塞与所述第二缸套的内孔密封且可滑动连接。优选地,所述工作单元为2~10个。优选地,所述工作单元的数量为3~5个。优选地,所述液压注入泵液力撬还包括吸浆管路系统,所述吸浆管路系统分别与所述第一液力端和第二液力端的吸入口连接。优选地,所述液压注入泵还包括排浆管路系统,所述排浆管路系统分别与所述第一液力端和第二液力端的排出口连接。优选地,所述机架包括竖向设置且固定为一体的第一墙板、第二墙板、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所述第一墙板与所述第二墙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相对设置。优选地,还包括喷淋系统,所述液压注入泵喷淋系统包括分水横管,所述分水横管沿着所述机架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分水横管上设有多个喷水管;所述分水横管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分水横管上的喷水管的喷水口朝向所述第一缸套的内孔,另外一个所述分水横管上的喷水管的喷水口朝向所述第二缸套的内孔。优选地,所述喷淋系统包括喷淋水箱和喷淋水泵,所述喷淋水泵的吸入口与所述喷淋水箱连接,所述喷淋水泵的排出口与所述分水横管连接。优选地,所述喷淋水箱为两个,所述喷淋水泵为两个,所述喷淋水箱、所述喷淋水泵和所述分水横管一一对应连接。优选地,所述机架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下侧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喷淋水箱的容纳腔。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本专利技术通过增加工作单元的数量提高了液压压驱泵的最大排量。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机架能够满足多个工作缸的使用要求。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为阀箱的安装提供了支撑,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则能够将第一、第二端板连接为一起,并能够承受液压缸工作时在机架长度方向的载荷。机架的内部由竖向设置的板材分隔为网格状,使机架整体上承载能力大大加强。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实施例的液压注入泵的俯视图。图2为一种实施例的液压注入泵的液压原理图。图3为一种实施例的液压泵站撬的前视图。图4为一种实施例的液压泵站撬的俯视图。图5为一种实施例的液压油箱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的俯视图。图7为图6中的A向视图。图8为图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箱体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中的B向视图。图10为一种实施例的液压注入泵液力撬的主视图。图11为一种实施例的液压注入泵液力撬的俯视图。图12为图10的左视图。图13为机架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一种实施例的吸浆管路系统中第一管路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14中的A-A剖视图。图16为另一种实施例的吸浆管路系统中第一管路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图16中的局部放大图B。图18为一种实施例的液压注入泵排浆管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19为图18的左视图。图20为一种实施例的液压注入泵排浆管路系统中缓冲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1为一种实施例的液压注入泵喷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2为一种实施例的液压注入泵喷淋系统的俯视图。图23为图10中的局部放大图C。图24为图10中的局部放大图D。图25为一种实施例的分体连接管路的结构示意图。图26为图25的俯视图。图27为图25的左视图。图28为一种实施例的液压注入泵换向系统的原理示意图。图29为一种实施例的液压注入泵换向系统的检测单元的原理示意图。图30为一种实施例的液压注入泵换向系统的另一种检测单元的原理示意图。图31为一种实施例的液压注入泵换向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32为一种实施例的喷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液压泵站撬;101、动力元件;102、传动元件;103、分动箱;104a、104b、液压油泵;105、吸油管路;106、出油管路;107、蓄能器;108、阀块;109、回油集成块;110、溢流管路;111、回油管路;112a、112b、回油滤油器;113、供油集成块;114、单向阀;2、液压油箱;201、箱体;2011、油箱出油口;2012、第一隔板;2013、第二隔板;2014、第三隔板;202、散热器;203、散热油泵;204、散热吸油管;2041、吸油孔;205、散热回油管;2051、第一分支管;2052、第二分支管;206、通风管;3、液力撬;301、机架;301a、第一接纳腔;301b、第二接纳腔;301c、过水孔;301d、回水孔;3011、第一墙板;3012、第二墙板;3013、第一端板;3014、第二端板;3015、第一隔板;3016、第二隔板;3017、第一固定板;3018、第二固定板;3019a、第一支撑板;3019b、第二支撑板;302、液压缸;303、液压活塞杆;304、换向阀;305、第一阀箱;306、第二阀箱;307、第一缸套;308、第二缸套;6、分体连接管路系统;601、进油管路;602、第一连接块;603、第二连接块;604、第一阀门;605、第一胶管;606、第二胶管;607、支撑框架;607a、支撑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液压注入泵液力撬,其特征在于,包括:/n机架;/n与所述机架连接的多个平行排列的工作单元,所述工作单元包括液压缸和对称设置在所述液压缸两侧的第一液力端和第二液力端,所述液压缸包括液压活塞杆,所述液压活塞杆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液力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液力端连接;/n所述第一液力端包括第一阀箱和第一缸套;所述第一阀箱与所述机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缸套与所述第一阀箱密封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端设有泥浆活塞,所述泥浆活塞与所述第一缸套的内孔密封且可滑动连接;以及/n所述第二液力端包括第二阀箱和第二缸套;所述第二阀箱与所述机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缸套与所述第二阀箱密封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设有泥浆活塞,所述泥浆活塞与所述第二缸套的内孔密封且可滑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20200730 CN 20201074813661.一种液压注入泵液力撬,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架;
与所述机架连接的多个平行排列的工作单元,所述工作单元包括液压缸和对称设置在所述液压缸两侧的第一液力端和第二液力端,所述液压缸包括液压活塞杆,所述液压活塞杆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液力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液力端连接;
所述第一液力端包括第一阀箱和第一缸套;所述第一阀箱与所述机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缸套与所述第一阀箱密封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端设有泥浆活塞,所述泥浆活塞与所述第一缸套的内孔密封且可滑动连接;以及
所述第二液力端包括第二阀箱和第二缸套;所述第二阀箱与所述机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缸套与所述第二阀箱密封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设有泥浆活塞,所述泥浆活塞与所述第二缸套的内孔密封且可滑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注入泵液力撬,其特征在于,
所述工作单元为2~10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压注入泵液力撬,其特征在于,
所述工作单元的数量为3~5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注入泵液力撬,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注入泵液力撬还包括吸浆管路系统,所述吸浆管路系统分别与所述第一液力端和第二液力端的吸入口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佳琦张浩谦程贵华王继平石宛铭宫兆玲王宗雷杨成永张桂昌李曼曼
申请(专利权)人:德州联合石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