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90023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1: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辆。课题在于抑制二氧化碳的回收量下降。车辆(100)具备包括内燃机主体(11)及催化剂装置(13)的内燃机(1)和回收排气中包含的二氧化碳的二氧化碳回收装置(5)。在将从内燃机主体(11)的搭载位置(P1)到二氧化碳回收装置(5)的搭载位置(Q)为止的距离设为X1,将从催化剂装置(13)的搭载位置(P2)到二氧化碳回收装置(5)的搭载位置(Q)为止的距离设为X2,将从内燃机主体(11)的搭载位置(P1)到催化剂装置(13)的搭载位置(P2)为止的距离设为X3的情况下,内燃机主体(11)、催化剂装置(13)及二氧化碳回收装置(5)以使X1>X2且X2>X3的关系成立的方式搭载于车辆(10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以往的车辆,公开了在车辆的前方搭载有内燃机的内燃机主体且在车辆后方搭载有二氧化碳回收装置的车辆。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2720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然而,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具有若被来自热源的热加热则能够回收的二氧化碳量减少的倾向,在车辆中,除了内燃机主体以外,也存在例如催化剂装置、蓄电池等各种热源。因而,若不考虑与搭载于车辆的各种热源的位置关系而将二氧化碳回收装置搭载于车辆,则二氧化碳的回收量可能会下降。本专利技术着眼于这样的问题点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抑制二氧化碳的回收量下降。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某方案的车辆具备:内燃机,包括内燃机主体及净化从该内燃机主体排出的排气的催化剂装置;及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回收排气中包含的二氧化碳。并且,在车辆中,在将从内燃机主体的搭载位置到二氧化碳回收装置的搭载位置为止的距离设为X1,将从催化剂装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具备:/n内燃机,包括内燃机主体及净化从该内燃机主体排出的排气的催化剂装置;及/n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回收排气中包含的二氧化碳,/n其中,在将从所述内燃机主体的搭载位置到所述二氧化碳回收装置的搭载位置为止的距离设为X1,将从所述催化剂装置的搭载位置到所述二氧化碳回收装置的搭载位置为止的距离设为X2,将从所述内燃机主体的搭载位置到所述催化剂装置的搭载位置为止的距离设为X3的情况下,以使X1>X2且X2>X3的关系成立的方式搭载所述内燃机主体、所述催化剂装置及所述二氧化碳回收装置。/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604 JP 2019-1047861.一种车辆,具备:
内燃机,包括内燃机主体及净化从该内燃机主体排出的排气的催化剂装置;及
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回收排气中包含的二氧化碳,
其中,在将从所述内燃机主体的搭载位置到所述二氧化碳回收装置的搭载位置为止的距离设为X1,将从所述催化剂装置的搭载位置到所述二氧化碳回收装置的搭载位置为止的距离设为X2,将从所述内燃机主体的搭载位置到所述催化剂装置的搭载位置为止的距离设为X3的情况下,以使X1>X2且X2>X3的关系成立的方式搭载所述内燃机主体、所述催化剂装置及所述二氧化碳回收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中,还具备:
蓄电池,能够充放电;及
冷却装置,冷却所述蓄电池和所述二氧化碳回收装置,
在将从所述蓄电池的搭载位置到所述二氧化碳回收装置的搭载位置为止的距离设为Y1,将从所述内燃机主体的搭载位置到所述蓄电池的搭载位置为止的距离设为Y2的情况下,以使Y2>Y1的关系进一步成立的方式搭载所述内燃机主体、所述蓄电池及所述二氧化碳回收装置,
所述冷却装置构成为共用分别冷却所述蓄电池及所述二氧化碳回收装置的制冷剂和冷却该制冷剂的散热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中,
以使X2>Y1的关系进一步成立的方式配置所述催化剂装置、所述蓄电池及所述二氧化碳回收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二氧化碳回收装置的搭载位置比车室空间靠车辆后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内燃机还具备用于降低从所述内燃机主体排出的排气的噪音的主消声器,
所述二氧化碳回收装置的搭载位置是所述主消声器的上方,
对所述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导入在所述主消声器的出口附近的排气管中流动的排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杉山宏石大月宽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