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芹芬专利>正文

一种防偏心的井下油管止逆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8965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1: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油井管道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防偏心的井下油管止逆阀,结构对称,能够避免弹簧因受力不均、流体冲击而出现损坏问题,移动套筒与止逆板双重密封显著提高了止逆阀的密封性,通过过流筒与移动套筒配合能够实现准确复位,具有实用意义和推广价值,预期能够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包括呈管状的本体、过流筒、移动套筒、止逆板和弹簧,本体两端开设有螺纹,本体内壁依次设置有第一限流板、第二限流板和安装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偏心的井下油管止逆阀
本专利技术涉及油井管道设备
,具体为一种防偏心的井下油管止逆阀。
技术介绍
石油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液体,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其主要成分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石油行业是关系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命脉。管道运输是目前石油化工行业最主要的运输方式,保证油气管道安全高效运行对保障石油化工行业的安稳运行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防止在油井作业过程中出现溢流、井涌或正循环停止,操作人员会在井下安装止逆阀,当油液逆流时止逆阀迅速关闭,截断油管通道,起到管具内防喷的目的。现有的止逆阀为达到迅速对油管进行截断的目的,阀芯和阀座的空间较为狭窄,切阀芯通常不对称地设置于止逆阀内,导致止逆阀内部的弹簧处于偏心状态,会出现密封性不好、复位性差的问题,若是基于现有止逆阀的基础,研发一种结构对称,不会出现密封性不好、复位性差的问题对于改善现状将具有积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偏心的井下油管止逆阀,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所提到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呈管状的本体、过流筒、移动套筒、止逆板和弹簧,所述本体两端开设有螺纹,所述本体内壁依次设置有第一限流板、第二限流板和安装座,所述第一限流板与所述第二限流板均呈环状,所述过流筒安装于所述第一限流板底面,所述过流筒与所述第一限流板的开口匹配,所述过流筒侧面设有复数个通孔,所述移动套筒套设于所述过流筒上,所述移动套筒与所述过流筒构成移动副,所述移动套筒底部设有连接杆,所述移动套筒上还设有防脱板,所述防脱板位于所述通孔内,所述安装座上设有卡块,所述连接杆贯通所述卡块与其构成移动副,所述止逆板位于所述第二限流板下方,所述止逆板设于所述连接杆上,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连接杆上,所述弹簧位于所述止逆板与所述卡块间。优选的,所述止逆板与所述连接杆为一体化结构。优选的,所述第一限流板底面设有与所述移动套筒顶端形状匹配的环状凹槽。优选的,所述凹槽内设有密封圈。优选的,所述止逆板顶面设有环状凸块,所述第二限流板底面设有卡槽,所述环状凸块与所述卡槽匹配。优选的,所述环状凸块与所述止逆板为一体化结构。优选的,所述卡块上还设有防护套管,所述防护套管内径大于所述弹簧的直径。优选的,所述移动套筒上还设有防脱板,所述防脱板位于所述通孔内。由上述对本专利技术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防偏心的井下油管止逆阀,管道处于正循环状态,流体通过第一限流板并对作用在位于过流筒内的防脱板上,此时防脱板在流体作用下带动移动套筒移动,与移动套筒相连的连接杆下移,弹簧被压缩,流体可通过过流筒侧面的通孔,由于止逆板与连接杆相连,因此连接杆下移时止逆板发生同步运动,流体可通过第二限流板经本体末端离开,当流体停止流动时,弹簧舒张,此时止逆板抵住第二限流板,移动套筒封堵住过流筒上的通孔,液体无法流通;管道处于逆循环状态,逆流的流体作用在止逆板上,止逆板抵住第二限流板的开口使得流体无法通过第二限流板,且当止逆板上移时,与止逆板相连的连接杆同步移动推动移动套筒使得移动套筒抵住过流筒的通孔,防止流体倒流;卡槽与环状凸块的设置目的在于提高第二限流板与止逆板的密封性,避免流体倒流;凹槽的设置目的在于提高第一限流板与移动套筒的结合度,提高移动套筒对通孔的阻隔性能,凹槽内的密封圈能够进一步移动套筒对通孔的阻隔效果,且设置于第一限流板背面的密封圈不易受到正循环流动流体的冲击,能够避免密封圈受损。本专利技术结构对称,能够避免弹簧因受力不均、流体冲击而出现损坏问题,移动套筒与止逆板双重密封显著提高了止逆阀的密封性,,通过过流筒与移动套筒配合能够实现准确复位,具有实用意义和推广价值,预期能够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截面构造示意图(逆循环状态);图2为本专利技术截面构造示意图(正循环状态);图3为图1中A部位放大图;图4为图1中B部位放大图;图中:本体1、第一限流板11、第二限流板12、卡槽121、安装座13、卡块131、凹槽14、密封圈15、防护套管16、过流筒2、通孔21、移动套筒3、连接杆31、防脱板32、止逆板4、环状凸块41、弹簧5。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结合图1-4,一种防偏心的井下油管止逆阀,包括包括呈管状的本体1、过流筒2、移动套筒3、止逆板4和弹簧5,所述本体1两端开设有螺纹,所述本体1内壁依次设置有第一限流板11、第二限流板12和安装座13,所述第一限流板11与所述第二限流板12均呈环状,所述过流筒2安装于所述第一限流板11底面,所述过流筒2与所述第一限流板11的开口匹配,所述过流筒2侧面设有复数个通孔21,所述移动套筒3套设于所述过流筒2上,所述第一限流板11底面设有与所述移动套筒3顶端形状匹配的环状凹槽14,所述凹槽14内设有密封圈15,所述移动套筒3与所述过流筒2构成移动副,所述移动套筒3上还设有防脱板32,所述防脱板32位于所述通孔21内,所述移动套筒3底部设有连接杆31,所述安装座13上设有卡块131,所述连接杆31贯通所述卡块131与其构成移动副,所述止逆板4位于所述第二限流板12下方,所述止逆板4一体化地设于所述连接杆31上,所述止逆板4顶面一体化地设有环状凸块41,所述第二限流板12底面设有卡槽121,所述环状凸块41与所述卡槽121匹配,所述弹簧5套设于所述连接杆31上,所述弹簧5位于所述止逆板4与所述卡块131间,所述卡块131上还设有防护套管16,所述防护套管16内径大于所述弹簧5的直径。所述本体1为两端设有螺纹的管状,本体1通过螺纹与其他管道部件进行螺纹连接。所述第一限流板11和所述第二限流板12指的是起到限制本体1内流量作用的板状部件,其中心设有供流体通过的开口。所述安装座13指的是用于设有安装卡块131的底座,在具体实施中安装座13呈支架状,其设置目的在于减少安装座13对流体的截堵作用。防护套管16指的是起到防护作用的套管状部件,其设置目的在于减小管道逆循环时流体对弹簧5的损害作用,其次是保护弹5簧,避免管道正循环时弹簧5过度压缩。本专利技术工作原理:管道处于正循环状态,流体通过第一限流板11并对作用在位于过流筒2内的防脱板32上,此时防脱板32在流体作用下带动移动套筒3移动,与移动套筒3相连的连接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偏心的井下油管止逆阀,包括呈管状的本体(1),所述本体(1)两端开设有螺纹,其特征在于:/n所述本体(1)内壁依次设置有第一限流板(11)、第二限流板(12)和安装座(13),所述第一限流板(11)与所述第二限流板(12)均呈环状;/n还包括过流筒(2)、移动套筒(3)、止逆板(4)和弹簧(5);/n所述过流筒(2)安装于所述第一限流板(11)底面,所述过流筒(2)与所述第一限流板(11)的开口匹配,所述过流筒(2)侧面设有复数个通孔(21);/n所述移动套筒(3)套设于所述过流筒(2)上,所述移动套筒(3)与所述过流筒(2)构成移动副,所述移动套筒(3)底部设有连接杆(31),所述移动套筒(3)上还设有防脱板(32),所述防脱板(32)位于所述通孔(21)内,所述安装座(13)上设有卡块(131),所述连接杆(31)贯通所述卡块(131)与其构成移动副;/n所述止逆板(4)位于所述第二限流板(12)下方,所述止逆板(4)设于所述连接杆(31)上;/n所述弹簧(5)套设于所述连接杆(31)上,所述弹簧(5)位于所述止逆板(4)与所述卡块(131)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偏心的井下油管止逆阀,包括呈管状的本体(1),所述本体(1)两端开设有螺纹,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1)内壁依次设置有第一限流板(11)、第二限流板(12)和安装座(13),所述第一限流板(11)与所述第二限流板(12)均呈环状;
还包括过流筒(2)、移动套筒(3)、止逆板(4)和弹簧(5);
所述过流筒(2)安装于所述第一限流板(11)底面,所述过流筒(2)与所述第一限流板(11)的开口匹配,所述过流筒(2)侧面设有复数个通孔(21);
所述移动套筒(3)套设于所述过流筒(2)上,所述移动套筒(3)与所述过流筒(2)构成移动副,所述移动套筒(3)底部设有连接杆(31),所述移动套筒(3)上还设有防脱板(32),所述防脱板(32)位于所述通孔(21)内,所述安装座(13)上设有卡块(131),所述连接杆(31)贯通所述卡块(131)与其构成移动副;
所述止逆板(4)位于所述第二限流板(12)下方,所述止逆板(4)设于所述连接杆(31)上;
所述弹簧(5)套设于所述连接杆(31)上,所述弹簧(5)位于所述止逆板(4)与所述卡块(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芹芬
申请(专利权)人:王芹芬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