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杂构造二维地震资料平点控制成图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58577 阅读:2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石油物探处理的复杂构造二维地震资料平点控制成图方法,过程是:采集要进行空间校正的数据,根据层面数据求取初始空间校正量;若复杂构造处空间校正前与空间校正后位置不在同一翼部,则重新求取新的空间校正量;依照地层倾斜程度确定地震偏移速度变化参数S参数,依照空间校正前、后两点在时间层面变化图上的投影点沿偏移方向的斜率之积为正数,确定当S选定的情况下地下某一点地震偏移速度校正系数R参数值的大小。本发明专利技术较好的解决了原来方法计算的结果偏移过量问题,使整个空间校正结果更加准确、合理,可真实反映地下构造的形态,有利于石油地质综合评价与油气预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具体是一种满足山地山前带高陡复杂构造地震资料解释的复杂构造二维地震资料平点控制成图方法
技术介绍
在石油地震勘探中通常采用地震的方法采集二维地震反射信息,这种地震信息处理后形成二维地震资料,这种方式形成的数据,在横向上以道排列,可以有若干道,纵向上每个道内有若干个时间域的、离散的点数据,显示为地震剖面图。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是对得到的二维地震资料进行层位、断层识别与追踪,经过处理分析,形成构造图,进而进行石油地质综合评价的过程。 目前,在进行二维地震资料构造成图时一般对数据的处理采用直射线法空间校正,这种方法是在假定地层上覆介质为均匀介质(在射线路径范围内地震偏移速度纵横向不变)的空间校正方法,通过直射线空间校正可以得到原始记录点对应的地下反射点的空间位置,是制作构造图的重要环节。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tm=t0cosα(3) 公式中(xm,ym)、tm、hm分别是原始记录点空间校正后对应的地下反射点坐标、铅垂双程反射时间和深度;(x0,y0)、t0、vr、v表示原始记录点的坐标、接收时间和给定的偏移速度和平均速度,α、β、 表示地层倾角、倾向方位和时间梯度,这三个参数一般是通过未偏移时间平面图计算而来,对时间叠加剖面层位解释数据而言,以上三个参数表示地层的真倾角、真倾向和真梯度;对叠偏剖面层位解释数据来说以上三个参数表示垂直测线方向的视倾角、视倾向和视梯度。 在实际地震资料计算过程中,地下介质的真实速度无法获取,且地下介质的反射界面的真实变化也很难通过数学手段描述。这些问题都会对二维地震资料空间校正带来一定的影响。 根据给定的偏移速度和反射层时间界面,直接计算出结果,事实上,偏移速度的误差和反射层构造界面数学描述的偏差等因素,都会对偏移结果产生影响,尤其是陡倾角地区,这种影响更为突出,同时多表现为偏移过量现象。尤其是构造复杂的陡倾角地区,偏移过量的影响更加严重,很多时候会出现将反射点数据空间校正到没有层位的地方,平面图上表现为从构造的一个翼部,越过构造高点偏移到构造另一个翼部的现象(图2),偏移结果错误。由空间校正结果形成的构造图也不正确(图3)会引起制作的构造图上的构造形态畸变,无法确定圈闭面积和构造幅度,给后期的钻探带来失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止空间校正造成偏移过量,保证构造成图精度,真实反映地下构造的形态的复杂构造二维地震资料平点控制成图方法。 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1)采集要进行空间校正的数据,采用直射线空间校正方法从工区内二维地震数据上拾取层位数据,然后在平面上内插,形成均匀分布的层面数据;建立要进行空间校正的初始模型,根据层面数据求取初始空间校正量; 2)若复杂构造处空间校正前与空间校正后位置不在构造同一翼部,则对空间校正后的整个空间校正量按以下公式重新求取新的空间校正量; tm=t0cosα(8) 上式中(xm,ym)、tm、hm分别是原始记录点空间校正后对应的地下反射点坐标、铅垂双程反射时间和深度;(x0,y0)、t0、vr、v表示原始记录点的坐标、接收时间和给定的偏移速度和平均速度,α、β、 表示地层倾角、倾向方位和时间梯度、地震偏移速度变化参数S、地震偏移速度校正系数R; 3)重复2)、3)步骤,直至工区内所有数据点求取完毕,得到层面所有点的正确的空间校正量; 4)用工区所有空间校正后数据点采用通常的方法绘制时间构造图和深度构造图。 所述的地震偏移速度变化参数S依照一致的地层倾斜程度确定; 所述的当S确定下,依照空间校正前、后两点在时间层面变化图上的投影点沿偏移方向的斜率之积为正数,确定地震偏移速度校正系数R。 所述的新的空间校正量是在X、Y、T和X、Y、Z两个三维坐标系中分别求取的。 所述的地震偏移速度变化参数S的常用值为0.005-0.01。 所述的地层倾角0°-15°时S为0.01-0.02;16°-45°时S为0.008-0.01;46°-60°时S为0.005-0.008;大于60°时S为0.0001-0.005。 所述的R为正整数值,速度修正量要满足(1-S*R)<0.25。 本专利技术增加了对偏移速度的处理与正确性判别,保证构了造成图二维地震资料构造成图精度。较好的解决了原来方法计算的结果偏移过量问题,使整个空间校正结果更加准确、合理。本专利技术有利于地下构造的正确解释(图3)。真实反映地下构造的形态,有利于石油地质综合评价与油气预测,提高钻探成功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与直射线方法空间校正结果对比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方法空间校正得到的时间构造图; 图3是直射线法空间校正得到的时间构造图。 具体实施方案 本专利技术,采用平点控制法(STC(The method of Straight Top Control Map Migration))空间校正,是对原来的直射线空间校正方法进行的改进,即以未偏移数据形成的某一目的层的时间变化图为构造背景,基于平点无位移对空间校正结果控制,解决二维地震资料解释中常规空间校正方法存在的问题。 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1)采集要进行空间校正的数据。从工区内二维地震数据上拾取层位数据,然后在平面上内插,形成均匀分布的层面数据;建立要进行空间校正的初始模型,根据层面数据求取初始空间校正量; 2)若复杂构造处空间校正前与空间校正后位置不在构造同一翼部,则对空间校正后的整个数据按公式(6)-(10)重新求取新的空间校正量; 3)依照地层倾斜程度确定地震偏移速度变化参数S参数,依照空间校正前、后两点在时间层面变化图上的投影点沿偏移方向的斜率之积为正数,确定当S选定的情况下地下某一点地震偏移速度校正系数R参数值的大小。速度修正量要满足(1-S*R)<0.25。地震偏移速度变化参数S的常用值为0.005-0.01。经过具体应用总结,地层倾角0°-15°时S为0.01-0.02;16°-45°时S为0.008-0.01;46°-60°时S为0.005-0.008;大于60°时S为0.0001-0.005。所述的R为正整数值。 新的空间校正量用以下方法求取; tm=t0cosα(8) 上式中(xm,ym)、tm、hm分别是原始记录点空间校正后对应的地下反射点坐标、铅垂双程反射时间和深度;(x0,y0)、t0、vr、v表示原始记录点的坐标、接收时间和给定的偏移速度和平均速度,α、β、 表示地层倾角、倾向方位和时间梯度; 4)重复2)、3)步骤,直至工区内所有数据点求取完毕,得到层面所有点的正确的空间校正量; 5)用工区所有空间校正后数据点采用通常的方法绘制时间构造图和深度构造图。 所述的新的空间校正量是在X、Y、T和X、Y、Z两个三维坐标系中分别求取的。 例如本专利技术实施例 采集二维地震数据,工区成图面积27km2,27条需要空间校正测线数据; 得到地震偏移速度变化参数S和地震偏移速度校正系数R。 本区确定地震偏移速度变化参数S=0.01,地震偏移速度校正系数R=16; 进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杂构造二维地震资料平点控制成图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如下实现过程:1)采集要进行空间校正的数据,采用直射线空间校正方法从工区内二维地震数据上拾取层位数据,然后在平面上内插,形成均匀分布的层面数据;建立要进行空间校正的初始模型,根据层面数据求取初始空间校正量;2)若复杂构造处空间校正前与空间校正后位置不在构造同一翼部,则对空间校正后的整个空间校正量按以下公式重新求取新的空间校正量;x↓[m]=x↓[0]+1/2v↓[r](1-S*R)t↓[0]sinαcosβy↓[m]=y↓[0]+1/2v↓[r](1-S*R)t↓[0]sinαsinβt↓[m]=t↓[0]cosαh↓[m]=1/2t↓[m]*α=arcsin(1/2v↓[r](1-S*R)dt/dl)上式中(x↓[m],y↓[m])、t↓[m]、h↓[m]分别是原始记录点空间校正后对应的地下反射点坐标、铅垂双程反射时间和深度;(x↓[0],y↓[0])、t↓[0]、v↓[r]、*表示原始记录点的坐标、接收时间和给定的偏移速度和平均速度,α、β、dt/dl表示地层倾角、倾向方位和时间梯度、地震偏移速度校正系数R、地震偏移速度变化参数S;3)重复2)、3)步骤,直至工区内所有数据点求取完毕,得到层面所有点的正确的空间校正量;4)用工区所有空间校正后数据点采用通常的方法绘制时间构造图和深度构造图。...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岳伏生徐广民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