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菌阻燃纺织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8467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1: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菌阻燃纺织面料,包括第一阻燃层、第二阻燃层、竹纤维层、阻燃涤纶纤维层、莫代尔纤维层、抗菌层和锦纶纤维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第一阻燃层内部的玄武岩纤维可有效阻燃且减少面料的缩减,第二阻燃层增强阻燃效果,阻燃涤纶纤维层可增加面料整体的挺括性,便于面料的加工成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紧凑,竹纤维层、抗菌层和锦纶纤维层可有效抗菌,保证面料的卫生清洁双层阻燃涤纶纤维层之间复合有莫代尔纤维层,帮助阻燃涤纶纤维层透气散热,减少面料整体的闷热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菌阻燃纺织面料
本技术涉及一种面料结构,具体是一种抗菌阻燃纺织面料,属于纺织装置应用

技术介绍
面料就是用来制作服装的材料。作为服装三要素之一,面料不仅可以诠释服装的风格和特性,而且直接左右着服装的色彩、造型的表现效果。如今面料的功能多种多样,包括阻燃、抗菌等功能,目前主要的阻燃面料有:后整理阻燃面料,如纯棉、涤棉等;本质阻燃面料,如芳纶、腈棉、杜邦凯夫拉、诺梅克斯、澳大利亚PR97等。一般的纺织面料阻燃性能不强,不能很好地保护面料,质地较软不易加工成型,且面料在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滋生细菌,抗菌效果不足,不能保证面料使用的清洁和卫生。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抗菌阻燃纺织面料。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抗菌阻燃纺织面料。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包括第一阻燃层、莫代尔纤维层和抗菌层,所述莫代尔纤维层两侧分别复合有抗菌层和竹纤维层,所述抗菌层底部复合有锦纶纤维层;所述竹纤维层上方复合有第二阻燃层,所述第二阻燃层顶部复合有第一阻燃层。优选的,所述第一阻燃层采用玄武岩纤维斜纹织成,所述第一阻燃层位于面料顶部,且所述第一阻燃层的厚度小于第二阻燃层的厚度。优选的,所述第二阻燃层利用芳纶1313纤维与聚酰亚胺纤维捻合后混纺织成,所述第二阻燃层的厚度大于竹纤维层的厚度,所述竹纤维层复合在莫代尔纤维层上方。优选的,所述莫代尔纤维层两侧均复合有阻燃涤纶纤维层,位于顶部的所述阻燃涤纶纤维层顶部复合有竹纤维层,且位于底部的阻燃涤纶纤维层底部复合有抗菌层。优选的,所述抗菌层采用聚酰胺纤维进行纺丝与麻纤维经纬交织后制成,且所述抗菌层的厚度与锦纶纤维层的厚度相同。优选的,所述锦纶纤维层内部含有若干锦纶纤维,所述锦纶纤维内嵌合有若干银离子,且所述锦纶纤维层的厚度大于阻燃涤纶纤维层的厚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结构设计合理,第一阻燃层内部的玄武岩纤维可有效阻燃且减少面料的缩减,第二阻燃层增强阻燃效果,阻燃涤纶纤维层可增加面料整体的挺括性,便于面料的加工成型;2、本技术结构设计紧凑,竹纤维层、抗菌层和锦纶纤维层可有效抗菌,保证面料的卫生清洁双层阻燃涤纶纤维层之间复合有莫代尔纤维层,帮助阻燃涤纶纤维层透气散热,减少面料整体的闷热感。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图2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阻燃层,2、第二阻燃层,3、竹纤维层,4、阻燃涤纶纤维层,5、莫代尔纤维层,6、抗菌层,7、锦纶纤维层。具体实施方式为使得本技术的技术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请参阅图1-3所示,一种抗菌阻燃纺织面料,包括第一阻燃层1、莫代尔纤维层5和抗菌层6,所述莫代尔纤维层5两侧分别复合有抗菌层6和竹纤维层3,所述抗菌层6底部复合有锦纶纤维层7;所述竹纤维层3上方复合有第二阻燃层2,所述第二阻燃层2顶部复合有第一阻燃层1。所述第一阻燃层1采用玄武岩纤维斜纹织成,所述第一阻燃层1位于面料顶部,且所述第一阻燃层1的厚度小于第二阻燃层2的厚度,便于增强面料的阻燃性能,扩大面料的使用范围;所述第二阻燃层2利用芳纶1313纤维与聚酰亚胺纤维捻合后混纺织成,所述第二阻燃层2的厚度大于竹纤维层3的厚度,所述竹纤维层3复合在莫代尔纤维层5上方,便于提升面料的阻燃效果,竹纤维层3可初步抗菌;所述莫代尔纤维层5两侧均复合有阻燃涤纶纤维层4,位于顶部的所述阻燃涤纶纤维层4顶部复合有竹纤维层3,且位于底部的阻燃涤纶纤维层4底部复合有抗菌层6,便于面料的抗菌,保持面料的的挺括性利于面料加工成型;所述抗菌层6采用聚酰胺纤维进行纺丝与麻纤维经纬交织后制成,且所述抗菌层6的厚度与锦纶纤维层7的厚度相同,便于面料抗菌;所述锦纶纤维层7内部含有若干锦纶纤维,所述锦纶纤维内嵌合有若干银离子,且所述锦纶纤维层7的厚度大于阻燃涤纶纤维层4的厚度,便于提升面料的抗菌效果,保持面料清洁卫生。本技术在使用时,首先在抗菌层6底部复合锦纶纤维层7,锦纶纤维层7内部含有银系锦纶纤维,第一阻燃层1复合在第二阻燃层2上方,第二阻燃纤维层2底部复合竹纤维层3,第一阻燃层1内部采用玄武岩纤维制成,第二阻燃纤维层2芳纶1313纤维与聚酰亚胺纤维混纺制成,在莫代尔纤维层5两侧分别复合阻燃涤纶纤维层4,然后在阻燃涤纶纤维层4两侧分别复合第一阻燃纤维层1和抗菌层6,将含锌离子的陶瓷粉混入聚酰胺中进行纺丝与麻纤维经纬交织制成抗菌层6,第一阻燃层1内部的玄武岩纤维可有效阻燃且减少面料的缩减,第二阻燃层2增强阻燃效果,竹纤维层3、抗菌层6和锦纶纤维层7有效抗菌,保证面料的卫生清洁。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得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菌阻燃纺织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阻燃层(1)、莫代尔纤维层(5)和抗菌层(6),所述莫代尔纤维层(5)两侧分别复合有抗菌层(6)和竹纤维层(3),所述抗菌层(6)底部复合有锦纶纤维层(7);所述竹纤维层(3)上方复合有第二阻燃层(2),所述第二阻燃层(2)顶部复合有第一阻燃层(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菌阻燃纺织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阻燃层(1)、莫代尔纤维层(5)和抗菌层(6),所述莫代尔纤维层(5)两侧分别复合有抗菌层(6)和竹纤维层(3),所述抗菌层(6)底部复合有锦纶纤维层(7);所述竹纤维层(3)上方复合有第二阻燃层(2),所述第二阻燃层(2)顶部复合有第一阻燃层(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菌阻燃纺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燃层(1)采用玄武岩纤维斜纹织成,所述第一阻燃层(1)位于面料顶部,且所述第一阻燃层(1)的厚度小于第二阻燃层(2)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菌阻燃纺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阻燃层(2)的厚度大于竹纤维层(3)的厚度,所述竹纤维层(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传良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纳友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