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树枝状硅烷-聚酰胺-胺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技术

技术编号:26584324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1: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高分子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树枝状硅烷‑聚酰胺‑胺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树枝状硅烷‑聚酰胺‑胺聚合物,由单体A:乙二胺四已酸、单体B:3‑(2‑氨基乙基‑(2‑羧乙基)氨基)丙酸、单体C:乙二胺、单体D: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缩聚而成。作为偶联剂使用时,与现有的偶联剂相比,通过加长分子链,增加单分子的活性官能团,从而增大反应几率,进而提升了偶联效果,偶联效率高、结合力强,使用后能大幅提高玻纤、无机填料增强塑料内聚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树枝状硅烷-聚酰胺-胺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本专利技术属于高分子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树枝状硅烷-聚酰胺-胺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技术介绍
聚合物按其结构可分为:线性聚合物、支化聚合物、星形聚合物、网状聚合物和树形聚合物。树形分子(Dendrimers)是一类具有纳米尺寸、三维立体结构和高度对称性等特殊结构的人工合成大分子。树形分子是有着规则分支的树状形态和三维立体构型的单分散大分子。树形大分子由中心核发散出来的一系列树枝状支链组成,使其具有紧凑的球形外观结构。由于树枝状大分子具有优异独特的结构特征,树枝状大分子的应用研究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关注。目前树形大分子的研究领域主要分为:(1)树形大分子作为纳米模板材料;(2)树形大分子作为催化剂载体材料;(3)树形大分子作为导电材料;(4)树形大分子作为主客体自主装分子;(5)树形大分子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目前较少见将树枝状大分子用作偶联剂使用的报道。近年来,在塑料改性技术中,随着国内技术革新和消费者要求提高,对原材料的表面要求,物理性能等也相应提高,在这个背景下,对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树枝状硅烷-聚酰胺-胺聚合物,其结构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树枝状硅烷-聚酰胺-胺聚合物,其结构为:



R1:R2:
其中末端官能团R为R1,R2中的两种,且R1∶R2为1∶2-2∶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枝状硅烷-聚酰胺-胺聚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下述组分缩聚而成:
单体A:乙二胺四已酸;
单体B:3-(2-氨基乙基-(2-羧乙基)氨基)丙酸;
单体C:乙二胺;
单体D: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树枝状硅烷-聚酰胺-胺聚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树枝状硅烷-聚酰胺-胺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单体A和单体B进行缩合后,得到中间产物E,中间产物E与单体C、单体D再次进行缩合,得到所述树枝状硅烷-聚酰胺-胺聚合物。


4.如权利要求2-3任一项所述的树枝状硅烷-聚酰胺-胺聚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树枝状硅烷-聚酰胺-胺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氮气保护下,单体A和单体B按照摩尔比1∶2-1∶8摩尔量加入带有搅拌器的自动控制聚合釜中,升温至70-95℃,反应2-4小时,直至反应液成清澈无气泡的均一液体,即得到中间产物E;
(2)向含有步骤(1)上述中间产物E的所述带有搅拌器的自动控制聚合釜中,按照与上述步骤(1)中单体A摩尔比2∶1-8∶1的量加入单体C,同按照与步骤(1)中单体A摩尔比2∶1-8∶1的量加入单体D,聚合釜内温度加热到110-125℃时启动搅拌并持续升温,待温度达到135-150℃,气压提升到5-6bar时开始排气;在排气的过程中将聚合釜内温度提升到220-280℃,然后在氮气驱动下排除反应中的水分,排水完成后,再加压排出聚合釜内的生成的树枝状硅烷-聚酰胺-胺聚合物液体,树枝状硅烷-聚酰胺-胺聚合物液体直接通过模头排出。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树枝状硅烷-聚酰胺-胺聚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树枝状硅烷-聚酰胺-胺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氮气保护下,单体A和单体B按照摩尔比1∶4摩尔量加入带有搅拌器的自动控制聚合釜中,升温至90℃,反应3小时,直至反应液成清澈无气泡的均一液体,即得到中间产物E;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文冠李东阵杨冬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辰东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