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牵引梁及轨道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车辆
,尤其涉及一种牵引梁及轨道车辆。
技术介绍
目前,在跨座式单轨列车的研发设计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转向架结构需要占用较大的空间,导致车体牵引梁结构设计空间严重受限。现有技术的解决方法是优化转向架的结构,减小转向架占用空间,但现有的跨座式单轨列车由于特殊的运行工况要求,导致转向架在满足运行工况要求的前提下无法进行较大幅度的更改。因此,在现有的跨座式单轨列车中,难以在满足牵引梁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同时满足对牵引梁的空间限制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牵引梁,能够在满足牵引梁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同时满足对牵引梁的空间限制要求。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轨道车辆。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牵引梁,包括两个间隔相对设置的牵引梁腹板,各所述牵引梁腹板的上侧分别连接有上翻边,两个所述上翻边相背设置;各所述牵引梁腹板的下侧分别连接有下翻边,两个所述下翻边相背设置;各所述牵引梁腹板的外侧分别设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牵引梁,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间隔相对设置的牵引梁腹板,各所述牵引梁腹板的上侧分别连接有上翻边,两个所述上翻边相背设置;各所述牵引梁腹板的下侧分别连接有下翻边,两个所述下翻边相背设置;各所述牵引梁腹板的外侧分别设有第一补强板,所述第一补强板连接在所述上翻边与所述下翻边之间,所述牵引梁腹板、所述上翻边、所述第一补强板和所述下翻边之间围合形成承载腔室;所述牵引梁腹板的第一端、所述上翻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补强板的第一端以及所述下翻边的第一端之间形成缓冲梁接口;各所述上翻边的第二端分别连接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一补强板的上侧、所述牵引梁腹板的上侧连接,所述牵引梁腹板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牵引梁,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间隔相对设置的牵引梁腹板,各所述牵引梁腹板的上侧分别连接有上翻边,两个所述上翻边相背设置;各所述牵引梁腹板的下侧分别连接有下翻边,两个所述下翻边相背设置;各所述牵引梁腹板的外侧分别设有第一补强板,所述第一补强板连接在所述上翻边与所述下翻边之间,所述牵引梁腹板、所述上翻边、所述第一补强板和所述下翻边之间围合形成承载腔室;所述牵引梁腹板的第一端、所述上翻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补强板的第一端以及所述下翻边的第一端之间形成缓冲梁接口;各所述上翻边的第二端分别连接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一补强板的上侧、所述牵引梁腹板的上侧连接,所述牵引梁腹板的第二端、所述下翻边的第二端、所述第一补强板的第二端以及所述连接件之间形成枕梁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牵引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翻边连接部、腹板连接部和枕梁连接部,所述翻边连接部包括沿所述牵引梁腹板的延伸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第三连接板和第四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上翻边的第二端相连;所述腹板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翻边连接部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一侧,所述腹板连接部的上侧与所述翻边连接部的下表面相连,所述腹板连接部的下侧与所述牵引梁腹板的上侧相连;所述枕梁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连接板相连,所述腹板连接部的上侧与所述枕梁连接部的下表面相连;所述第一补强板的上侧分别与所述翻边连接部的下表面、所述枕梁连接部的下表面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牵引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为水平设置的平板,所述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和所述第四连接板分别为弧形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牵引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腹板连接部远离所述上翻边的一端与所述牵引梁腹板的第二端平齐,所述第一补强板的第二端与所述牵引梁腹板的第二端平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牵引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翻边为水平设置的平板;所述上翻边包括第一水平板、第一弧形板、倾斜板、第二弧形板、第二水平板、第三弧形板、第四弧形板和第五弧形板,所述第一水平板、所述第一弧形板、所述倾斜板、所述第二弧形板、所述第二水平板、所述第三弧形板、所述第四弧形板和所述第五弧形板从左到右依次连接;所述第二水平板的设置位置分别高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立志,郑伟,刘鹏飞,刘龙玺,田洪雷,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