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温结构型车厢及双温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579490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0: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温结构型车厢及双温控制方法,第一步,将第一车厢的温度设定值a和第二车厢的温度设定值b输入控制器;第二步,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测量值a'和温度设定值a做对比,实时控制制冷机的制冷功率;第三步,根据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测量值b'和温度设定值b做对比,调节轴流风扇的开启数量和风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温结构型车厢及双温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冷链运输
,具体涉及一种双温结构型车厢及双温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保鲜已经受到全社会的关注,食品的冷藏链在我国已经形成,并且随着冷链物流的发展,市场对冷藏车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冷藏食品的运输量大幅度的提升,冷藏运输显得尤为重要。当需要进行运输两种不同冷冻或冷藏温度的货物时,也只能堆放在同一个冷冻车厢内,因此不利于对不同冷冻或冷藏温度货物的保鲜、保质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双温结构型车厢及双温控制方法。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双温结构型车厢,包括车厢本体、设置在车厢本体内的隔板,设置在车厢本体内壁上的通风机构,车厢本体后端内壁还设有制冷机,控制器、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通风机构包括设置在车厢本体一侧侧板内壁上的第一风道,设置在车厢本体另一侧侧板内壁上的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前端封口,后端开口设置,所述第一风道的前端部的侧壁上设有若干第一通风口,第二风道的前端部的侧壁上至少设有一个第二通风口,所述第二通风口处设有轴流风扇;所述隔板两侧分别设有与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配合的缺口,隔板两侧设有沿边,所述沿边与侧板通过若干螺丝连接;所述隔板将车厢本体内部分隔为第一车厢和第二车厢,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第一车厢的侧壁上,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第二车厢的侧壁上,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每个轴流风扇、制冷机均连接控制器。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分别由顶板、侧板和一倾斜风板形成,顶板、侧板和倾斜风板之间形成三角形的风道。进一步的,所述倾斜风板两端分别设有一安装板,倾斜风板上端的安装板通过若干螺丝与顶板连接,下端的安装板通过若干螺丝与侧板相连。进一步的,所述倾斜风板的内壁上设有若干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有三个,加强筋沿倾斜风板的长度方向设置。一种双温结构型车厢的双温控制方法,第一步,将第一车厢的温度设定值a和第二车厢的温度设定值b输入控制器;第二步,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测量值a'和温度设定值a做对比,实时控制制冷机的制冷功率;第三步,根据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测量值b'和温度设定值b做对比,调节轴流风扇的开启数量和风速。本专利技术具有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温结构型车厢及双温控制方法,隔板将车厢分隔为两个不同的温区,隔板的前后位置可调,根据货物调节两个温区的大小;通风机构将车厢后端的冷气抽入到车厢前端,通过控制器控制两个温区的温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通风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隔板的正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电气控制图;图中:1-车厢本体,2-隔板,3-制冷机,4-第一风道,5-第二风道,6-第一通风口,7-第二通风口,8-沿边,9-倾斜风板,10-加强筋,11-控制器,12-第一温度传感器,13-第二温度传感器,14-轴流风扇。具体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所示,一种双温结构型车厢及双温控制方法,双温结构型车厢包括车厢本体1、设置在车厢本体1内的隔板2,设置在车厢本体1内壁上的通风机构,车厢本体1后端内壁还设有制冷机3,控制器11、第一温度传感器12和第二温度传感器13;所述通风机构包括设置在车厢本体1一侧侧板内壁上的第一风道4,设置在车厢本体1另一侧侧板内壁上的第二风道5,所述第一风道4和第二风道5前端封口,后端开口设置,所述第一风道4的前端部的侧壁上设有若干第一通风口6,第二风道5的前端部的侧壁上至少设有一个第二通风口7,所述第二通风口7处设有轴流风扇14;所述隔板2两侧分别设有与第一风道4和第二风道5配合的缺口,隔板2两侧设有沿边8,所述沿边8与侧板通过若干螺丝连接。所述隔板2将车厢本体1内部分隔为第一车厢和第二车厢,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12设置在第一车厢的侧壁上,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13设置在第二车厢的侧壁上,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12、第二温度传感器13、每个轴流风扇14、制冷机3均连接控制器11。通风机构将车厢后端的冷气抽入到车厢前端,通过开启不同数量的轴流风扇14和调节轴流风扇14的转速,调节后车厢的冷气量,双温结构型车厢的双温控制方法,第一步,将第一车厢的温度设定值a和第二车厢的温度设定值b输入控制器11;第二步,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12的测量值a'和温度设定值a做对比,实时控制制冷机3的制冷功率;第三步,根据第二温度传感器13的测量值b'和温度设定值b做对比,调节轴流风扇14的开启数量和风速。所述第一风道4和第二风道5分别由顶板、侧板和一倾斜风板9形成,顶板、侧板和倾斜风板9之间形成三角形的风道,使用材料少,整体质量较轻,保证风道风量的同时减少对装货量的影响,所述倾斜风板9两端分别设有一安装板,倾斜风板9上端的安装板通过若干螺丝与顶板连接,下端的安装板通过若干螺丝与侧板相连,美观、方便安装及拆卸,所述倾斜风板9与顶板的夹角为30°,所述第一通风口6、第二通风口7设置在倾斜风板9上;所述倾斜风板9采用6063铝材质制备,具有良好的耐蚀性与强度,冷加工性较好。所述倾斜风板9的内壁上设有若干加强筋10,所述加强筋10设有三个,加强筋10沿倾斜风板9的长度方向设置;加强风道强度,在使用过程中不易变形。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专利技术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温结构型车厢,其特征在于:包括车厢本体(1)、设置在车厢本体(1)内的隔板(2),设置在车厢本体(1)内壁上的通风机构,车厢本体(1)后端内壁还设有制冷机(3),控制器(11)、第一温度传感器(12)和第二温度传感器(13);/n所述通风机构包括设置在车厢本体(1)一侧侧板内壁上的第一风道(4),设置在车厢本体(1)另一侧侧板内壁上的第二风道(5),所述第一风道(4)和第二风道(5)前端封口,后端开口设置,所述第一风道(4)的前端部的侧壁上设有若干第一通风口(6),第二风道(5)的前端部的侧壁上至少设有一个第二通风口(7),所述第二通风口(7)处设有轴流风扇(14);/n所述隔板(2)两侧分别设有与第一风道(4)和第二风道(5)配合的缺口,隔板(2)两侧设有沿边(8),所述沿边(8)与侧板通过若干螺丝连接;/n所述隔板(2)将车厢本体(1)内部分隔为第一车厢和第二车厢,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12)设置在第一车厢的侧壁上,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13)设置在第二车厢的侧壁上,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12)、第二温度传感器(13)、每个轴流风扇(14)、制冷机(3)均连接控制器(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温结构型车厢,其特征在于:包括车厢本体(1)、设置在车厢本体(1)内的隔板(2),设置在车厢本体(1)内壁上的通风机构,车厢本体(1)后端内壁还设有制冷机(3),控制器(11)、第一温度传感器(12)和第二温度传感器(13);
所述通风机构包括设置在车厢本体(1)一侧侧板内壁上的第一风道(4),设置在车厢本体(1)另一侧侧板内壁上的第二风道(5),所述第一风道(4)和第二风道(5)前端封口,后端开口设置,所述第一风道(4)的前端部的侧壁上设有若干第一通风口(6),第二风道(5)的前端部的侧壁上至少设有一个第二通风口(7),所述第二通风口(7)处设有轴流风扇(14);
所述隔板(2)两侧分别设有与第一风道(4)和第二风道(5)配合的缺口,隔板(2)两侧设有沿边(8),所述沿边(8)与侧板通过若干螺丝连接;
所述隔板(2)将车厢本体(1)内部分隔为第一车厢和第二车厢,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12)设置在第一车厢的侧壁上,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13)设置在第二车厢的侧壁上,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12)、第二温度传感器(13)、每个轴流风扇(14)、制冷机(3)均连接控制器(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建军戎旭峰谢峰王敏李默之鞠丽娜
申请(专利权)人:镇江飞驰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