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开涉及一种移动接触网支撑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移动接触网支撑装置设置于接触网系统中的立柱,包括悬臂、动力装置、配重和配重驱动装置,悬臂包括接触线连接段、配重连接段及二者之间的铰接结构,悬臂通过铰接结构铰接于立柱,铰接结构的轴线水平,接触线连接段从立柱的一侧伸出,配重连接段位于立柱的另一侧;动力装置设置于立柱并能驱动悬臂相对于立柱转动;配重可转动地设置于悬臂的配重连接段,配重相对于悬臂转动时其重心与立柱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配重与悬臂的转轴轴线垂直于悬臂的铰接结构的轴线;配重驱动装置用于驱动配重相对于悬臂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移动接触线支撑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
本公开涉及移动接触网
,尤其涉及一种移动接触线支撑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
技术介绍
移动接触网可以应用于电气化铁路运输系统中的货运站场,可以免去内燃机车牵引电力机车进出场的操作。移动接触网中需要沿货运站场轨道设置多根立柱,立柱上需设置用于支撑承力索和接触线的支撑装置,支撑装置应能够主动或被动地移动以使其连接的承力索和接触线从轨道上方移至一侧。中国专利申请“CN101306652A-水平旋转式刚性可移动接触网系统”中公开了一种可移动接触网系统,其用于连接接触线的支撑装置为主动悬臂和从动悬臂,悬臂相从立柱侧面伸出,悬臂末端连接接触线。这种悬臂结构,悬臂和接触线的重力对铰轴产生的弯矩均由铰轴承受,对悬臂铰轴处的寿命有较大影响。在一些改进中,可以使悬臂的移动方式改为上下转动,悬臂与立柱之间角度变小时重力对铰轴处的力臂减小,因此力矩也会减小;但悬臂与立柱之间角度较大时,铰轴处力矩较大的情况仍然不能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移动接触网支撑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移动接触网支撑装置,设置于接触网系统中的立柱,包括悬臂、动力装置、配重和配重驱动装置,悬臂包括接触线连接段、配重连接段及二者之间的铰接结构,悬臂通过铰接结构铰接于立柱,铰接结构的轴线水平,接触线连接段从立柱的一侧伸出,配重连接段位于立柱的另一侧;动力装置设置于立柱并能驱动悬臂相对于立柱转动;配重具有预定长度,配重通过其长度上的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悬臂的配重连接段,配重相对于悬臂转动时其重心与立柱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配重与悬臂的转轴轴线垂直于悬臂的铰接结构的轴线;配重驱动装置用于驱动配重相对于悬臂活动。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配重的重心偏向于配重远离配重连接段的一端。结合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配重驱动装置包括连接机构,连接机构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立柱连接,第二连接部与配重连接,连接机构与立柱、悬臂和配重构成空间活动杆组机构,悬臂相对于立柱转动时,配重在连接机构和悬臂的共同作用下相对于悬臂转动。结合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机构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第一连杆的一端铰接于立柱,另一端铰接于第二连杆的一端,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铰接于配重,第二连杆与配重的铰接结构垂直于第二连杆与第一连杆的铰接结构。结合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配重上设置有力臂杆,力臂杆的一端固定于配重,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通过与力臂杆之间铰接连接于配重。结合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力臂杆与配重的铰轴轴线相交。结合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动力装置为电机,电机固定于立柱,电机通过传动机构驱动悬臂相对于立柱转动。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移动接触网系统,包括承力索、接触线、立柱和支撑装置,支撑装置设置于立柱顶部,支撑装置连接承力索和接触线,其中,支撑装置为第一方面中任说明的移动接触网支撑装置,悬臂铰接于立柱,悬臂的末端连接承力索和接触线。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配重驱动装置可以使配重与悬臂之间的角度可调,设置了连接机构后,连接机构可以使配重转动,并从左右方向与悬臂之间折叠,更加靠近立柱,减小配重所占空间。附图说明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移动接触网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移动接触网支撑装置工作位置时的主视图;图3为图3的俯视图;图4为移动接触网支撑装置向上转动预定角度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俯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0-立柱;200-悬臂,210-接触线连接段,220-配重连接段,230-铰接结构;300-配重;400-连接机构,410-力臂杆,420-第二连杆,430-第三连杆。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公开提供的移动接触网支撑装置,设置于接触网系统中的立柱,用于连接和驱动接触线。移动接触网支撑装置设置于接触网系统中的立柱,包括悬臂、动力装置、配重和配重驱动装置。悬臂包括接触线连接段、配重连接段及二者之间的铰接结构,悬臂通过铰接结构铰接于立柱,铰接结构的轴线水平,接触线连接段从立柱的一侧伸出,配重连接段位于立柱的另一侧;动力装置设置于立柱并能驱动悬臂相对于立柱转动;配重可转动地设置于悬臂的配重连接段,配重相对于悬臂转动时其重心与立柱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配重与悬臂的转轴轴线垂直于悬臂的铰接结构的轴线;配重驱动装置用于驱动配重相对于悬臂活动。配重可以平衡悬臂两端负载对铰接结构处的力矩,悬臂向上转动时悬臂上负载对转轴处的力矩逐渐减小,所需动力逐渐减小,配重驱动装置可以使配重与配重连接段角度变小,加快向立柱靠拢,减小配重所占的空间。参考图1至图5,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移动接触网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移动接触网支撑装置工作位置时的主视图,图3为图3的俯视图,图4为移动接触网支撑装置向上转动预定角度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俯视图。立柱100设置于货运站场的轨道旁,用于固定移动接触网支撑装置,移动接触网系统中会设置多个立柱100排布在轨道一侧。移动接触网支撑装置包括悬臂200、配重300和连接机构400。悬臂200一端铰接于立柱100,另一端从立柱100的一侧伸出。悬臂200与立柱100之间还设置有驱动装置(图未示),驱动装置(图未示)用于驱动悬臂200相对于立柱100转动。应当理解,驱动装置可以使用常规动力装置,如电机和齿轮减速箱,二者固定于立柱100,并通过齿轮组、皮带或链条等传动驱动悬臂200转动,或者是液压装置和传动装置,如液压装置驱动齿条沿竖直方向在立柱100上移动,与悬臂200固定的齿轮与立柱100啮合,齿条驱动齿轮转动时齿轮带动悬臂200相对于立柱100转动。通过适当的控制可以使电机正转、反转或者保持静止,从而使悬臂200处于预定的位置。如,悬臂200可以与立柱100之间保持90度夹角,该状态下摇臂200末端的接触线位于轨道上方,列车经过时受电弓可以接触接触线受电;或者,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动接触网支撑装置,设置于接触网系统中的立柱,其特征在于,包括:/n悬臂,包括接触线连接段、配重连接段及二者之间的铰接结构,所述悬臂通过所述铰接结构铰接于所述立柱,所述铰接结构的轴线水平,所述接触线连接段从所述立柱的一侧伸出,所述配重连接段位于所述立柱的另一侧;/n动力装置,设置于所述立柱并能驱动所述悬臂相对于所述立柱转动;/n配重,所述配重具有预定长度,所述配重通过其长度上的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悬臂的配重连接段,所述配重相对于所述悬臂转动时其重心与所述立柱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所述配重与所述悬臂的转轴轴线垂直于所述悬臂的铰接结构的轴线;以及/n配重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配重相对于所述悬臂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接触网支撑装置,设置于接触网系统中的立柱,其特征在于,包括:
悬臂,包括接触线连接段、配重连接段及二者之间的铰接结构,所述悬臂通过所述铰接结构铰接于所述立柱,所述铰接结构的轴线水平,所述接触线连接段从所述立柱的一侧伸出,所述配重连接段位于所述立柱的另一侧;
动力装置,设置于所述立柱并能驱动所述悬臂相对于所述立柱转动;
配重,所述配重具有预定长度,所述配重通过其长度上的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悬臂的配重连接段,所述配重相对于所述悬臂转动时其重心与所述立柱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所述配重与所述悬臂的转轴轴线垂直于所述悬臂的铰接结构的轴线;以及
配重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配重相对于所述悬臂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接触网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的重心偏向于所述配重远离所述配重连接段的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动接触网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驱动装置包括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立柱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配重连接,所述连接机构与所述立柱、所述悬臂和所述配重构成空间活动杆组机构,所述悬臂相对于所述立柱转动时,所述配重在所述连接机构和所述悬臂的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蔚,梁建华,陈志,
申请(专利权)人:智慧支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