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车用空调系统多采用微通道换热器作为空调制冷系统的蒸发器,并与冷凝器、压缩机及膨胀阀等器件连接并连通,以实现对车辆驾驶舱内环境的制冷。为满足车辆驾驶舱内部的制冷量要求,实现对其各个区域的充分制冷,现有的车辆中会设置多套相互独立的空调设备,从而使空调设备的制冷范围充分覆盖驾驶舱内的不同区域。随着车辆对内部空间利用率要求日渐严苛,占用很大空间的多套空调设备的布置方式无法继续满足车辆内部低空间占用率的设计需求,同时也不符合车辆轻量化准则;然而,仅采用一套单独的空调设备难以对驾驶舱内不同的区域进行充分制冷,也无法实现空调设备的变功耗运行,因而单独的空调设备无法满足用户对制冷性能和使用灵活性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换热装置,包括集流管组件、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以及排气管组件;集流管组件设有第一进液口与第二进液口,排气管组件设有第二进液口与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包括集流管组件(10)、第一换热部(30)、第二换热部(40)以及排气管组件(20),所述集流管组件(10)设有第一进液口(11)与第二进液口(12),所述排气管组件(20)设有第一排气口(21)与第二排气口(22);所述第一换热部(30)分别连通所述第一进液口(11)与所述第一排气口(21),所述第二换热部(40)分别连通所述第二进液口(12)与所述第二排气口(22),且所述第一换热部(30)与所述第二换热部(40)能够分别独立运行。/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包括集流管组件(10)、第一换热部(30)、第二换热部(40)以及排气管组件(20),所述集流管组件(10)设有第一进液口(11)与第二进液口(12),所述排气管组件(20)设有第一排气口(21)与第二排气口(22);所述第一换热部(30)分别连通所述第一进液口(11)与所述第一排气口(21),所述第二换热部(40)分别连通所述第二进液口(12)与所述第二排气口(22),且所述第一换热部(30)与所述第二换热部(40)能够分别独立运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部(30)与所述第二换热部(40)沿所述集流管组件(10)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所述集流管组件(10)包括第一集流管(13)以及第一阻隔件(14),所述排气管组件(20)包括第一排气管(23)以及第二阻隔件(24),所述第一阻隔件(14)分隔所述第一集流管(13)的腔体并形成第一集流腔与第二集流腔,所述第二阻隔件(24)分隔所述第一排气管(23)的腔体并形成第一排气腔与第二排气腔;所述第一换热部(30)通过所述第一集流腔与所述第一排气腔分别连通所述第一进液口(11)与所述第一排气口(21),所述第二换热部(40)通过所述第二集流腔与所述第二排气腔分别连通所述第二进液口(12)与所述第二排气口(2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隔件(14)与所述第二阻隔件(24)一体成型;或者,所述第一阻隔件(14)与所述第二阻隔件(24)分体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组件(10)内设有相互分隔的第一集流腔以及第二集流腔,所述第一集流腔与所述第二集流腔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液口(11)与所述第二进液口(12)连通;所述排气管组件(20)内设有相互分隔的第一排气腔以及第二排气腔,所述第一排气腔与所述第二排气腔分别与所述第一排气口(21)与所述第二排气口(22)连通;所述换热装置包括多根扁管(110),多根所述扁管(110)沿厚度方向排列组合设置,并分别形成所述第一换热部(30)与所述第二换热部(40);所述第一换热部(30)中的扁管(110)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集流腔以及所述第一排气腔,所述第二换热部(40)中的扁管(110)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二集流腔以及所述第二排气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部(30)与所述第二换热部(40)中的所述扁管(110)一一间隔分布;或者,所述第一换热部(30)中的多根所述扁管(110)与所述第二换热部(40)中的多根所述扁管(110)间隔分布。
6.一种空调设备,用于车辆驾驶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设备还包括压缩机(210)、第一冷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纯武,黄洪波,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盾安热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