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高云芝专利>正文

一种双制冷双过滤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7432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0: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制冷双过滤设备,包括:制冷系统、冷却水循环系统、冷媒循环系统、冷进液系统、滤挂土系统、大循环降温系统、冷冻过滤系统、常进液系统、常温过滤系统、添加系统、固液分离系统、冷液体抽出系统、常液体抽出系统。该设备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了冷冻过滤设备的双用,且部分同型元件可以替用,实现1+1大于2的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制冷双过滤设备
本技术涉及流体过滤领域的一种过滤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双制冷双过滤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在医药、化工、轻工、饮品等行业液体过滤中,市场上的冷冻过滤机组单一功能冷冻与过滤连体实现被滤液体在低温下完成过滤,多功能资源不能实现造成浪费;由于冷冻过滤机组设备是多元件组合,不是易损件的设备元件卖家与买家通常不备用,在生产过程中出现设备单一元件故障就会造成整套机组停机,必须等到故障排除后才能生产,有的设备元件需要维修或更换,但维修或采购周期都要1周~3个月,这样就耽误生产了,如提高效率发挥更多功能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提供一种双制冷双过滤设备,该设备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了冷冻过滤设备的双用,且部分同型元件可以替用,实现1+1大于2的价值。一种双制冷双过滤设备,包括:制冷系统Z8、制冷系统Z8Z、冷却水循环系统A、冷却水循环系统AA、冷却水循环系统B、冷却水循环系统BB、冷却水循环系统C、冷却水循环系统CC、冷媒循环系统A、冷媒循环系统AA、冷媒循环系统B、冷媒循环系统BB、冷媒循环系统C、冷媒循环系统CC、冷进液系统A、冷进液系统AA、冷进液系统B、冷进液系统BB、冷进液系统C、冷进液系统CC、滤挂土系统A、滤挂土系统AA、滤挂土系统B、滤挂土系统BB、滤挂土系统C、滤挂土系统CC、大循环降温系统A、大循环降温系统AA、大循环降温系统B、大循环降温系统BB、大循环降温系统C、大循环降温系统CC、冷冻过滤系统A、冷冻过滤系统AA、冷冻过滤系统B、冷冻过滤系统BB、冷冻过滤系统C、冷冻过滤系统CC、常进液系统D、常进液系统DD、常进液系统E、常进液系统EE、常进液系统F、常进液系统FF、常进液系统G、常进液系统GG、常温过滤系统D、常温过滤系统DD、常温过滤系统E、常温过滤系统EE、常温过滤系统F、常温过滤系统FF、常温过滤系统G、常温过滤系统GG、添加系统A、添加系统AA、添加系统B、添加系统BB、固液分离系统A、固液分离系统AA、固液分离系统B、固液分离系统BB、固液分离系统C、固液分离系统CC、冷液体抽出系统A、冷液体抽出系统AA、冷液体抽出系统B、冷液体抽出系统BB、冷液体抽出系统C、冷液体抽出系统CC、常液体抽出系统D、常液体抽出系统DD、常液体抽出系统E、常液体抽出系统EE、常液体抽出系统F、常液体抽出系统FF、常液体抽出系统G、常液体抽出系统GG;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A是由阀B2、阀B4、冷却塔Z12、阀B1、冷却泵G6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的冷凝器进出口连接形成;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AA是由阀B2B、阀B4B、冷却塔Z12Z、阀B1B、冷却泵G6G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Z的冷凝器进出口连接形成;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B是由阀B6、阀B3、交换器Z11、阀E6、所述阀B4、所述冷却塔Z12、所述阀B1、所述冷却泵G6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的冷凝器进出口连接形成;所述阀B4分别与阀E6、阀B2串联;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BB是由阀B6B、阀B3B、交换器Z11Z、阀E6E、所述阀B4B、所述冷却塔Z12Z、所述阀B1B、所述冷却泵G6G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Z的冷凝器进出口连接形成;所述阀B4B分别与阀E6E、阀B2B串联;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C是由所述阀B6、阀B7、所述阀B3B、所述交换器Z11Z、所述阀E6E、阀B5、所述阀B4、所述冷却塔Z12、所述阀B1、所述冷却泵G6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的冷凝器进出口连接形成;所述阀B6分别与阀B3、阀B7串联;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CC是由所述阀B6B、所述阀B7、所述阀B3、所述交换器Z11、所述阀E6、所述阀B5、所述阀B4B、所述冷却塔Z12Z、所述阀B1B、所述冷却泵G6G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Z的冷凝器进出口连接形成;所述阀B6B分别与阀B3B、阀B7串联;所述冷媒循环系统A是由阀A1、冷媒罐Z9、阀A2、冷媒泵G7、阀A3、交换器Z3、阀A4、阀A7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的蒸发器进出口连接形成;所述冷媒循环系统AA是由阀A1A、冷媒罐Z9Z、阀A2A、冷媒泵G7G、交换器Z3Z、阀A4A、阀A7A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Z的蒸发器进出口连接形成;所述冷媒循环系统B是由所述阀A1、所述冷媒罐Z9、所述阀A2、所述冷媒泵G7、阀A5、交换器Z10、阀A6、所述阀A7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的蒸发器进出口连接形成;所述冷媒泵G7分别与阀A3、阀A5串联;所述冷媒循环系统BB是由所述阀A1A、所述冷媒罐Z9Z、所述阀A2A、所述冷媒泵G7G、阀A8、所述阀A5、所述交换器Z10、所述阀A6、阀B8、所述阀A7A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Z的蒸发器进出口连接形成;所述冷媒泵G7G分别与交换器Z3Z、阀A8串联;所述冷媒循环系统C是由所述阀A1、所述冷媒罐Z9、所述阀A2、所述冷媒泵G7、所述阀A8、所述交换器Z3Z、所述阀A4A、所述阀B8、所述阀A7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的蒸发器进出口连接形成;所述冷媒泵G7分别与阀A5、阀A8串联;所述冷媒循环系统CC是由所述阀A1A、所述冷媒罐Z9Z、所述阀A2A、所述冷媒泵G7G、所述阀A8、所述阀A3、所述交换器Z3、所述阀A4、所述阀B8、所述阀A7A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Z的蒸发器进出口连接形成;所述阀A8分别与阀A3、阀A5串联;所述冷进液系统A是由护滤器Z1、阀C1、泵G1、交换器Z2、所述交换器Z3、阀C2、阀A9、泵G2、过滤机Z4、阀C3、阀E5、搅拌罐Z5、阀C4、泵G3、过滤机Z6通过管道连接形成;所述冷进液系统AA是由护滤器Z1Z、阀C1C、泵G1G、交换器Z2Z、所述交换器Z3Z、阀C2C、阀A9A、泵G2G、过滤机Z4Z、阀C3C、阀E5E、搅拌罐Z5Z、阀C4C、泵G3G、过滤机Z6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所述冷进液系统B是由所述护滤器Z1、所述阀C1、所述泵G1、所述交换器Z2、所述交换器Z3、所述阀C2、所述阀A9、所述泵G2、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C3、所述阀E5、所述搅拌罐Z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所述冷进液系统A包含冷进液系统B;所述冷进液系统BB是由所述护滤器Z1Z、所述阀C1C、所述泵G1G、所述交换器Z2Z、所述交换器Z3Z、所述阀C2C、所述阀A9A、所述泵G2G、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C3C、所述阀E5E、所述搅拌罐Z5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所述冷进液系统AA包含冷进液系统BB;所述冷进液系统C是由所述护滤器Z1、所述阀C1、所述泵G1、所述交换器Z2、所述交换器Z3、所述阀C2、阀D2、阀M7、所述泵G3、所述过滤机Z6、阀D5、所述阀E5、所述搅拌罐Z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所述阀C2分别与阀A9、阀D2串联;所述冷进液系统CC是由所述护滤器Z1Z、所述阀C1C、所述泵G1G、所述交换器Z2Z、所述交换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制冷双过滤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制冷系统Z8、制冷系统Z8Z、冷却水循环系统A、冷却水循环系统AA、冷却水循环系统B、冷却水循环系统BB、冷却水循环系统C、冷却水循环系统CC、冷媒循环系统A、冷媒循环系统AA、冷媒循环系统B、冷媒循环系统BB、冷媒循环系统C、冷媒循环系统CC、冷进液系统A、冷进液系统AA、冷进液系统B、冷进液系统BB、冷进液系统C、冷进液系统CC、滤挂土系统A、滤挂土系统AA、滤挂土系统B、滤挂土系统BB、滤挂土系统C、滤挂土系统CC、大循环降温系统A、大循环降温系统AA、大循环降温系统B、大循环降温系统BB、大循环降温系统C、大循环降温系统CC、冷冻过滤系统A、冷冻过滤系统AA、冷冻过滤系统B、冷冻过滤系统BB、冷冻过滤系统C、冷冻过滤系统CC、常进液系统D、常进液系统DD、常进液系统E、常进液系统EE、常进液系统F、常进液系统FF、常进液系统G、常进液系统GG、常温过滤系统D、常温过滤系统DD、常温过滤系统E、常温过滤系统EE、常温过滤系统F、常温过滤系统FF、常温过滤系统G、常温过滤系统GG、添加系统A、添加系统AA、添加系统B、添加系统BB、固液分离系统A、固液分离系统AA、固液分离系统B、固液分离系统BB、固液分离系统C、固液分离系统CC、冷液体抽出系统A、冷液体抽出系统AA、冷液体抽出系统B、冷液体抽出系统BB、冷液体抽出系统C、冷液体抽出系统CC、常液体抽出系统D、常液体抽出系统DD、常液体抽出系统E、常液体抽出系统EE、常液体抽出系统F、常液体抽出系统FF、常液体抽出系统G、常液体抽出系统GG;/n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A是由阀B2、阀B4、冷却塔Z12、阀B1、冷却泵G6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的冷凝器进出口连接形成;/n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AA是由阀B2B、阀B4B、冷却塔Z12Z、阀B1B、冷却泵G6G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Z的冷凝器进出口连接形成;/n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B是由阀B6、阀B3、交换器Z11、阀E6、所述阀B4、所述冷却塔Z12、所述阀B1、所述冷却泵G6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的冷凝器进出口连接形成;/n所述阀B4分别与阀E6、阀B2串联;/n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BB是由阀B6B、阀B3B、交换器Z11Z、阀E6E、所述阀B4B、所述冷却塔Z12Z、所述阀B1B、所述冷却泵G6G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Z的冷凝器进出口连接形成;/n所述阀B4B分别与阀E6E、阀B2B串联;/n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C是由所述阀B6、阀B7、所述阀B3B、所述交换器Z11Z、所述阀E6E、阀B5、所述阀B4、所述冷却塔Z12、所述阀B1、所述冷却泵G6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的冷凝器进出口连接形成;/n所述阀B6分别与阀B3、阀B7串联;/n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CC是由所述阀B6B、所述阀B7、所述阀B3、所述交换器Z11、所述阀E6、所述阀B5、所述阀B4B、所述冷却塔Z12Z、所述阀B1B、所述冷却泵G6G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Z的冷凝器进出口连接形成;/n所述阀B6B分别与阀B3B、阀B7串联;所述冷媒循环系统A是由阀A1、冷媒罐Z9、阀A2、冷媒泵G7、阀A3、交换器Z3、阀A4、阀A7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的蒸发器进出口连接形成;/n所述冷媒循环系统AA是由阀A1A、冷媒罐Z9Z、阀A2A、冷媒泵G7G、交换器Z3Z、阀A4A、阀A7A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Z的蒸发器进出口连接形成;/n所述冷媒循环系统B是由所述阀A1、所述冷媒罐Z9、所述阀A2、所述冷媒泵G7、阀A5、交换器Z10、阀A6、所述阀A7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的蒸发器进出口连接形成;/n所述冷媒泵G7分别与阀A3、阀A5串联;/n所述冷媒循环系统BB是由所述阀A1A、所述冷媒罐Z9Z、所述阀A2A、所述冷媒泵G7G、阀A8、所述阀A5、所述交换器Z10、所述阀A6、阀B8、所述阀A7A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Z的蒸发器进出口连接形成;/n所述冷媒泵G7G分别与交换器Z3Z、阀A8串联;/n所述冷媒循环系统C是由所述阀A1、所述冷媒罐Z9、所述阀A2、所述冷媒泵G7、所述阀A8、所述交换器Z3Z、所述阀A4A、所述阀B8、所述阀A7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的蒸发器进出口连接形成;/n所述冷媒泵G7分别与阀A5、阀A8串联;所述冷媒循环系统CC是由所述阀A1A、所述冷媒罐Z9Z、所述阀A2A、所述冷媒泵G7G、所述阀A8、所述阀A3、所述交换器Z3、所述阀A4、所述阀B8、所述阀A7A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Z的蒸发器进出口连接形成;/n所述阀A8分别与阀A3、阀A5串联;/n所述冷进液系统A是由护滤器Z1、阀C1、泵G1、交换器Z2、所述交换器Z3、阀C2、阀A9、泵G2、过滤机Z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制冷双过滤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制冷系统Z8、制冷系统Z8Z、冷却水循环系统A、冷却水循环系统AA、冷却水循环系统B、冷却水循环系统BB、冷却水循环系统C、冷却水循环系统CC、冷媒循环系统A、冷媒循环系统AA、冷媒循环系统B、冷媒循环系统BB、冷媒循环系统C、冷媒循环系统CC、冷进液系统A、冷进液系统AA、冷进液系统B、冷进液系统BB、冷进液系统C、冷进液系统CC、滤挂土系统A、滤挂土系统AA、滤挂土系统B、滤挂土系统BB、滤挂土系统C、滤挂土系统CC、大循环降温系统A、大循环降温系统AA、大循环降温系统B、大循环降温系统BB、大循环降温系统C、大循环降温系统CC、冷冻过滤系统A、冷冻过滤系统AA、冷冻过滤系统B、冷冻过滤系统BB、冷冻过滤系统C、冷冻过滤系统CC、常进液系统D、常进液系统DD、常进液系统E、常进液系统EE、常进液系统F、常进液系统FF、常进液系统G、常进液系统GG、常温过滤系统D、常温过滤系统DD、常温过滤系统E、常温过滤系统EE、常温过滤系统F、常温过滤系统FF、常温过滤系统G、常温过滤系统GG、添加系统A、添加系统AA、添加系统B、添加系统BB、固液分离系统A、固液分离系统AA、固液分离系统B、固液分离系统BB、固液分离系统C、固液分离系统CC、冷液体抽出系统A、冷液体抽出系统AA、冷液体抽出系统B、冷液体抽出系统BB、冷液体抽出系统C、冷液体抽出系统CC、常液体抽出系统D、常液体抽出系统DD、常液体抽出系统E、常液体抽出系统EE、常液体抽出系统F、常液体抽出系统FF、常液体抽出系统G、常液体抽出系统GG;
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A是由阀B2、阀B4、冷却塔Z12、阀B1、冷却泵G6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的冷凝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AA是由阀B2B、阀B4B、冷却塔Z12Z、阀B1B、冷却泵G6G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Z的冷凝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B是由阀B6、阀B3、交换器Z11、阀E6、所述阀B4、所述冷却塔Z12、所述阀B1、所述冷却泵G6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的冷凝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阀B4分别与阀E6、阀B2串联;
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BB是由阀B6B、阀B3B、交换器Z11Z、阀E6E、所述阀B4B、所述冷却塔Z12Z、所述阀B1B、所述冷却泵G6G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Z的冷凝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阀B4B分别与阀E6E、阀B2B串联;
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C是由所述阀B6、阀B7、所述阀B3B、所述交换器Z11Z、所述阀E6E、阀B5、所述阀B4、所述冷却塔Z12、所述阀B1、所述冷却泵G6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的冷凝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阀B6分别与阀B3、阀B7串联;
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CC是由所述阀B6B、所述阀B7、所述阀B3、所述交换器Z11、所述阀E6、所述阀B5、所述阀B4B、所述冷却塔Z12Z、所述阀B1B、所述冷却泵G6G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Z的冷凝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阀B6B分别与阀B3B、阀B7串联;所述冷媒循环系统A是由阀A1、冷媒罐Z9、阀A2、冷媒泵G7、阀A3、交换器Z3、阀A4、阀A7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的蒸发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冷媒循环系统AA是由阀A1A、冷媒罐Z9Z、阀A2A、冷媒泵G7G、交换器Z3Z、阀A4A、阀A7A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Z的蒸发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冷媒循环系统B是由所述阀A1、所述冷媒罐Z9、所述阀A2、所述冷媒泵G7、阀A5、交换器Z10、阀A6、所述阀A7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的蒸发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冷媒泵G7分别与阀A3、阀A5串联;
所述冷媒循环系统BB是由所述阀A1A、所述冷媒罐Z9Z、所述阀A2A、所述冷媒泵G7G、阀A8、所述阀A5、所述交换器Z10、所述阀A6、阀B8、所述阀A7A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Z的蒸发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冷媒泵G7G分别与交换器Z3Z、阀A8串联;
所述冷媒循环系统C是由所述阀A1、所述冷媒罐Z9、所述阀A2、所述冷媒泵G7、所述阀A8、所述交换器Z3Z、所述阀A4A、所述阀B8、所述阀A7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的蒸发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冷媒泵G7分别与阀A5、阀A8串联;所述冷媒循环系统CC是由所述阀A1A、所述冷媒罐Z9Z、所述阀A2A、所述冷媒泵G7G、所述阀A8、所述阀A3、所述交换器Z3、所述阀A4、所述阀B8、所述阀A7A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Z的蒸发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阀A8分别与阀A3、阀A5串联;
所述冷进液系统A是由护滤器Z1、阀C1、泵G1、交换器Z2、所述交换器Z3、阀C2、阀A9、泵G2、过滤机Z4、阀C3、阀E5、搅拌罐Z5、阀C4、泵G3、过滤机Z6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冷进液系统AA是由护滤器Z1Z、阀C1C、泵G1G、交换器Z2Z、所述交换器Z3Z、阀C2C、阀A9A、泵G2G、过滤机Z4Z、阀C3C、阀E5E、搅拌罐Z5Z、阀C4C、泵G3G、过滤机Z6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冷进液系统B是由所述护滤器Z1、所述阀C1、所述泵G1、所述交换器Z2、所述交换器Z3、所述阀C2、所述阀A9、所述泵G2、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C3、所述阀E5、所述搅拌罐Z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冷进液系统A包含冷进液系统B;所述冷进液系统BB是由所述护滤器Z1Z、所述阀C1C、所述泵G1G、所述交换器Z2Z、所述交换器Z3Z、所述阀C2C、所述阀A9A、所述泵G2G、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C3C、所述阀E5E、所述搅拌罐Z5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冷进液系统AA包含冷进液系统BB;所述冷进液系统C是由所述护滤器Z1、所述阀C1、所述泵G1、所述交换器Z2、所述交换器Z3、所述阀C2、阀D2、阀M7、所述泵G3、所述过滤机Z6、阀D5、所述阀E5、所述搅拌罐Z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C2分别与阀A9、阀D2串联;
所述冷进液系统CC是由所述护滤器Z1Z、所述阀C1C、所述泵G1G、所述交换器Z2Z、所述交换器Z3Z、所述阀C2C、阀D2D、阀M7M、所述泵G3G、所述过滤机Z6Z、阀D5D、所述阀E5E、所述搅拌罐Z5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C2C分别与阀A9A、阀D2D串联;
所述滤挂土系统A是由阀C8、所述阀A9、所述泵G2、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C3、所述阀E5、所述搅拌罐Z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所述滤挂土系统A是Z4过滤机的预涂助滤剂的循环回路;
所述滤挂土系统AA是由阀C8C、所述阀A9A、所述泵G2G、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C3C、所述阀E5E、所述搅拌罐Z5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所述滤挂土系统AA是过滤机Z4Z的预涂助滤剂的循环回路;
所述滤挂土系统B是由阀D8、所述泵G3、所述过滤机Z6、所述阀D5、所述阀E5、所述搅拌罐Z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所述滤挂土系统B是过滤机Z6的预涂助滤剂的循环回路;
所述阀E5分别与阀D5、阀C3串联;
所述滤挂土系统BB是由阀D8D、所述泵G3G、所述过滤机Z6Z、所述阀D5D、所述阀E5E、所述搅拌罐Z5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所述滤挂土系统BB是过滤机Z6Z的预涂助滤剂的循环回路;
所述阀E5E分别与阀D5D、阀C3C串联;
所述滤挂土系统C是由阀C7、泵G4、过滤机Z7、阀E4、所述阀E5、所述搅拌罐Z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所述滤挂土系统C是过滤机Z7的预涂助滤剂的循环回路;
所述阀E5分别与阀E4、阀D5串联;
所述滤挂土系统CC是由阀C7C、泵G4G、过滤机Z7Z、阀E4E、所述阀E5E、所述搅拌罐Z5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所述滤挂土系统CC是过滤机Z7Z的预涂助滤剂的循环回路;
所述阀E5E分别与阀D5D、阀E4E串联;
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A是由阀E1、所述交换器Z2、所述交换器Z3、所述阀C2、所述阀A9、所述泵G2、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C3、所述阀C4、所述泵G3、所述过滤机Z6、阀C5、所述交换器Z2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AA是由阀E1E、所述交换器Z2Z、所述交换器Z3Z、所述阀C2C、所述阀A9A、所述泵G2G、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C3C、所述阀C4C、所述泵G3G、所述过滤机Z6Z、阀C5C、所述交换器Z2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B是由所述阀E1、所述交换器Z2、所述交换器Z3、所述阀C2、所述阀A9、所述泵G2、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C3、阀F1、所述交换器Z2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C3分别与阀F1、阀C4串联;
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BB是由所述阀E1E、所述交换器Z2Z、所述交换器Z3Z、所述阀C2C、所述阀A9A、所述泵G2G、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C3C、阀F1F、所述交换器Z2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C3C分别与阀F1F、阀C4C串联;
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C是由所述阀E1、所述交换器Z2、所述交换器Z3、所述阀C2、所述阀D2、所述阀M7、所述泵G3、所述过滤机Z6、所述阀C5、所述交换器Z2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C2分别与阀A9、阀D2串联;
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CC是由所述阀E1E、所述交换器Z2Z、所述交换器Z3Z、所述阀C2C、所述阀D2D、所述阀M7M、所述泵G3G、所述过滤机Z6Z、所述阀C5C、所述交换器Z2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C2C分别与阀A9A、阀D2D串联;
所述冷冻过滤系统A是由所述护滤器Z1、所述阀C1、所述泵G1、所述交换器Z2、所述交换器Z3、所述阀C2、所述阀A9、所述泵G2、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C3、所述阀C4、所述泵G3、所述过滤机Z6、所述阀C5、所述交换器Z2、所述泵G4、所述过滤机Z7、阀C6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冷冻过滤系统AA是由所述护滤器Z1Z、所述阀C1C、所述泵G1G、所述交换器Z2Z、所述交换器Z3Z、所述阀C2C、所述阀A9A、所述泵G2G、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C3C、所述阀C4C、所述泵G3G、所述过滤机Z6Z、所述阀C5C、所述交换器Z2Z、所述泵G4G、所述过滤机Z7Z、阀C6C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冷冻过滤系统B是由所述护滤器Z1、所述阀C1、所述泵G1、所述交换器Z2、所述交换器Z3、所述阀C2、所述阀A9、所述泵G2、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C3、所述阀F1、所述交换器Z2、所述泵G4、所述过滤机Z7、所述阀C6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C3分别与阀C4、阀F1串联;
所述冷冻过滤系统BB是由所述护滤器Z1Z、所述阀C1C、所述泵G1G、所述交换器Z2Z、所述交换器Z3Z、所述阀C2C、所述阀A9A、所述泵G2G、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C3C、所述阀F1F、所述交换器Z2Z、所述泵G4G、所述过滤机Z7Z、所述阀C6C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C3C分别与阀C4C、阀F1F串联;
所述冷冻过滤系统C是由所述护滤器Z1、所述阀C1、所述泵G1、所述交换器Z2、所述交换器Z3、所述阀C2、所述阀D2、所述阀M7、所述泵G3、所述过滤机Z6、所述阀C5、所述交换器Z2、所述泵G4、所述过滤机Z7、所述阀C6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C2分别与阀A9、阀D2串联;
所述冷冻过滤系统CC是由所述护滤器Z1Z、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云芝刘叶青薛玉翔
申请(专利权)人:高云芝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