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靠的发热管及烹饪器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71331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0: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靠的发热管及烹饪器具,包括封闭的容器、悬置于容器内的片状的发热体、穿出容器两端的供电部,发热体的两端连接供电部,供电部上设有第一支撑件,所述容器内设有用于支撑发热体的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位于发热体的两端之间。在发热体的长期使用过程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避免发热体因软化以及在其自身的重力作用下而产生的下垂现象,提高发热管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靠的发热管及烹饪器具
本技术涉及厨房用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靠的发热管及烹饪器具。
技术介绍
专利CN101861758A公开了一种发热管,该发热管由具有耐热性的玻璃管以及位于玻璃管内的发热体和供电部构成,该发热体为使用含碳系物质的材料形成的薄膜片,在面方向上具有二维各向同性的热传导性,在通电时可快速升温且高效率全面发热。因此,该发热管逐渐被应用到烹饪器具上,以代替加热升温迟缓的现有发热管,进而提升烹饪器具的烹饪效率。如图1所示,该发热体在通电时会产生热膨胀,在发热体的长期使用过程中,会使发热体出现软化的问题,并且该发热体为细长的带状薄膜,在其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发热体极易软化下垂,甚至与容器内壁接触,影响发热管的热性能,降低了发热管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发热管及烹饪器具。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可靠的发热管,包括封闭的容器、悬置于容器内的片状的发热体、穿出容器两端的供电部,发热体的两端连接供电部,供电部上设有第一支撑件,所述容器内设有用于支撑发热体的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位于发热体的两端之间。进一步地,所述发热体包括导电部,所述第二支撑件位于导电部上。进一步地,所述发热体包括至少两个发热部,所述发热部之间通过导电部电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容器设有弧形部,所述第二支撑件位于弧形部。进一步地,所述导电部与发热部的长度比值为0.3-0.55。进一步地,所述发热部包括宽幅部和窄副部,所述宽幅部与窄副部在发热部的长度方向上交替设置,所述宽幅部的中间位置设有切缝,所述切缝的端部与宽幅部的端部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所述切缝的侧部与宽幅部的侧部之间的最小距离。进一步地,所述容器内填充有惰性气体。进一步地,所述容器的外壁上设有用以标识安装方向的凸点。进一步地,所述凸点设于容器外壁的中部。此外,还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上述的可靠的发热管。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1、所述容器内设有用于支撑发热体的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位于发热体的两端之间,如此,在发热体的长期使用过程中,能够避免发热体因软化以及在其自身的重力作用下而产生的下垂现象,提高发热管的可靠性。2、所述发热体包括导电部,所述第二支撑件位于导电部上,如此,将发热体的发热部进行分段设置,防止发热部过长,在发热体的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可进一步地避免发热部因软化以及在其自身的重力作用下而产生的下垂现象,提高发热管的可靠性;此外,通过在发热体上设有导电部,进一步优化烹饪腔内的温度场,从而能够更好的控制烹饪腔内的温度,实现烹饪腔内的温度趋于均匀,避免烹饪过程中烹饪腔的局部热量集中,提升了烹饪效果和用户体验感;另外,还增加了发热体的强度,降低发热体装配过程中的损坏率。4、所述容器设有弧形部,所述第二支撑件位于弧形部,使发热管可以与烹饪腔的内部结构更加匹配,提高烹饪器具的烹饪效果和烹饪效率。5、所述发热部包括宽幅部和窄副部,所述宽幅部与窄副部在发热部的长度方向上交替设置,所述宽幅部的中间位置设有切缝,所述切缝的端部与宽幅部的端部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所述切缝的侧部与宽幅部的侧部之间的最小距离,根据电阻的计算公式可知,这样减小了切缝的端部与宽幅部的端部之间的电阻,增大了切缝的侧部与宽幅部的侧部之间的电阻,由于该发热体的电阻与温度成正比,使距离发热部较近的容器区域的热辐射量降低,而距离发热部较远的区域的热辐射量增大,使发热部对应的容器在圆周方向上的热辐射量趋于一致,进一步优化烹饪腔内的温度场,使烹饪腔内的温度均匀,从而使食物受热均匀,提升烹饪器具的烹饪效果以及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6、所述容器内填充有惰性气体,防止发热体被氧化。7、所述容器的外壁上设有用以标识安装方向的凸点,便于发热管安装于烹饪腔内,提高装配的正确率以及装配效率。8、所述凸点设于容器外壁的中部,便于凸点在发热管制造工艺中的抽真空及充惰性气体的部位直接形成,从而可减少对容器的加工,提高发热管的制造效率。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为现有发热管的工作示意图;图2实施例一的发热管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一的发热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A的放大图;图5为实施例二的发热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三的发热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7为实施例四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实施例四的烹饪腔的剖面图;图中部件名称对应的标号如下:100、烹饪器具;10、发热管;11、发热体;111、侧面部;112、平面部;113、发热部;114、导电部;115、宽幅部;116、窄副部;117、切缝;12、供电部;121、保持件;122、第一支撑件;123、内部引线;124、钼箔;125、外部引线;126、第二支撑件;13、容器;131、弧形部;132、直管部;14、凸点;20、烹饪腔;21、食材放置区;22、上壁;23、过渡部;24、后壁;25下壁;30、显示控制面板;40、烤箱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加清楚的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描述。实施例一如图2和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可靠的发热管10,包括封闭的容器13、悬置于容器13内的片状的发热体11、穿出容器两端的供电部12,发热体11的两端连接供电部12,所述发热体11包括发热部113和导电部114,所述导电部114为钼杆,通过保持件121将钼杆与发热部113的端部固定电连接,所述导电部114上设有第二支撑件126,通过在发热体11的中部设置钼杆,并在钼杆上设置第二支撑件126,如此,将发热体11的发热部113进行分段设置,防止发热部113过长,在发热体11的长期使用的过程中,能够避免发热部113因软化以及在其自身的重力作用下而产生的下垂现象,提高发热管10的可靠性;此外,通过在发热体11上设有导电部114,进一步优化烹饪腔20内的温度场,从而能够更好的控制烹饪腔20内的温度,避免烹饪过程中烹饪腔20的局部热量集中,如此实现烹饪腔20内的温度趋于均匀,提升了烹饪效果和用户体验感。此外,所述钼杆上设有第二支撑件126,还能进一步保持发热部113在热应力的情况下能够稳定的应力吸收和热扩散,防止发热部113在容器13内的位置变化,提高发热管10的可靠性。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支撑件126为线圈支撑架。此外,由于发热体11为细长的片状薄膜,在装入容器13内,需要在发热体11的两端施加一定的拉力以使发热体在容器13内绷直,若拉力过小,则会使发热体11的表面不平整,发热体11部分区域还会出现拱起的现象,影响发热管10的可靠性;若拉力过大时,则易使发热体11断裂,降低成品率。在发热体11上设有钼杆,还可以提高发热体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靠的发热管,包括封闭的容器、悬置于容器内的片状的发热体、穿出容器两端的供电部,发热体的两端连接供电部,供电部上设有第一支撑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内设有用于支撑发热体的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位于发热体的两端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靠的发热管,包括封闭的容器、悬置于容器内的片状的发热体、穿出容器两端的供电部,发热体的两端连接供电部,供电部上设有第一支撑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内设有用于支撑发热体的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位于发热体的两端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可靠的发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包括导电部,所述第二支撑件位于导电部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可靠的发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包括至少两个发热部,所述发热部之间通过导电部电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可靠的发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设有弧形部,所述第二支撑件位于弧形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可靠的发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部与发热部的长度比值为0.3-0.5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泽春王卫卫吴超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九阳小家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