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语乔专利>正文

传动索的接头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6948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0: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传动索的接头构造,其适用于连接一传动索及一马达,该马达形成一嵌槽及设置一锁合座,该接头构造包含一衔接杆、一套管、一固定元件,及一套接头,该衔接杆包括一动力来源端,该衔接杆与该传动索连接,该套管呈中空状且包括一轴承件,该轴承件的一外环绕面形成一套管外螺纹,该套接头包括一传动凸块及一衔套管,该衔接杆的动力来源端穿过该套管,且从该轴承件的中心穿出并从该衔套管的开口穿入,该固定元件使该衔接杆与该套接头固定,该传动凸块能嵌入该嵌槽,且该套管凭借该套管外螺纹与该锁合座螺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传动索的接头构造
本技术涉及一种传动索的接头构造,尤其是能将一马达与一传动索结合时不易分离且减少传动损失的接头构造。
技术介绍
市面上的电动去鱼鳞刀,是凭借一马达将动力经由一传动索传给一鱼鳞刀,该传动索具有挠性,且能随该鱼鳞刀使用的角度不同而挠弯,让鱼鳞刀的使用能更顺手,该传动索的结构请参考中国台湾新型专利第432925号,该传动索内设软质绳索,并令数股钢索外覆于绳索周缘,每股钢索都由若干小钢丝相互缠绕形成一股,而以绳索为轴心顺沿刀具旋转方向扭转外绕于周缘,且传动索两端分别接设刀具心轴与马达输出的嵌槽,该传动索凭借一接头构造与该马达连接,让该传动索在马达运作时不易与该马达产生脱离,且该接头构造还需尽量减低该马达的动力传给该传动索造成的摩擦力,因此该接头构造用以连接该传动索与该马达的结构越显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爰此,本技术设计人为使一马达输出的动力能减少损失的传给一传动索,且传动的过程不会因为该马达的震动而让该传动索与该马达分离,而提出一种传动索的接头构造。该传动索的接头构造适用于连接一传动索及一马达,该马达的动力输出位置形成一嵌槽及设置一锁合座,该接头构造包含一衔接杆、一套管、一固定元件,及一套接头。该衔接杆包括一动力来源端,及一动力传动端,该动力传动端与该传动索连接,该动力来源端形成一穿孔。该套管呈中空状且包括一轴承件,该轴承件形成于该套管的一端,且该轴承件的一外环绕面形成一套管外螺纹。该套接头包括一传动凸块及一衔套管,该传动凸块及该衔套管分别形成在该套接头的相反二端,该衔套管包括一环绕壁,该环绕壁界定一环绕空间且形成与该环绕空间连通的一开口及一穿透孔,该衔接杆的动力来源端穿过该套管,且从该轴承件的中心穿出并从该开口穿入于该衔套管的环绕空间,该固定元件穿过该衔接杆的穿孔及该衔套管的穿透孔,使该衔接杆与该套接头固定,该传动凸块能嵌入该嵌槽,且该套管凭借该套管外螺纹与该锁合座螺接。进一步,该接头构造还包含一结合套管,该结合套管套在该衔接杆与该传动索的连接处,且该结合套管二端的管径大小分别根据该衔接杆与该传动索的横截面的直径大小限缩,使该结合套管与该衔接杆及该传动索紧密结合。进一步,该接头构造还包含一螺丝,该环绕壁形成与该环绕空间连通的一螺孔,该螺丝螺入该螺孔且顶抵该衔接杆的动力来源端。进一步,该套管还包括一第一套件及一第二套件,该轴承件设置在该第二套件的一端,该第一套件的一端形成一内螺纹,该第二套件相反于该轴承件的一端形成一外螺纹,该第一套件及该第二套件凭借该内螺纹及该外螺纹可分离地螺合。进一步,该套管还形成一装卸面,该装卸面邻近该套管外螺纹。根据上述技术特征可达成以下功效:1.凭借该衔接杆的动力传动端与该传动索结合,该衔接杆的动力来源端穿过该套管且从该轴承件的中心穿出并经由该固定元件与该套接头结合,该套接头的传动凸块嵌入该马达的嵌槽,该套管凭借该套管外螺纹与该锁合座螺接,该接头构造能跟该马达结合而不易分离,则该马达的动力输出经过该套接头传给该衔接杆,该衔接杆穿过该轴承件而能减少摩擦力以将该马达的动力减少损失的传给该传动索。2.凭借该结合套管根据该衔接杆与该传动索的横截面的直径大小限缩,使该衔接杆及该传动索紧密结合。3.凭借该螺丝螺入该螺孔顶抵该衔接杆的动力来源端,以辅助固定该衔接杆与该套接头。4.凭借该装卸面的设计,方便使用该六角扳手旋紧该套管与该马达的锁合座的结合。附图说明图1是一部分剖视图,说明本技术传动索的接头构造的一实施例,适用于连接一传动索及一马达。图2是一部分分解立体图,说明该实施例的结构。图3是一部分分解剖视图,说明该实施例的结构。图4是一立体图,说明该实施例的组合外观。图5是一剖视图,说明该实施例的一固定元件的固定方式。图6是一部分剖视图,说明该实施例的复数个螺丝的固定方式。附图标记说明:1-衔接杆;11-动力来源端;12-穿孔;2-结合套管;3-套管;31-第一套件;311-第一端;312-第二端;313-内螺纹;32-第二套件;321-第三端;322-第四端;323-外螺纹;33-轴承件;34-套管外螺纹;35-装卸面;4-套接头;41-传动凸块;42-衔套管;421-环绕空间;422-开口;423-穿透孔;424-螺孔;5-固定元件;51-螺栓;52-螺帽;6-螺丝;10-传动索;20-马达;201-嵌槽;202-锁合座;203-锁合座内螺纹;30-鱼鳞刀。具体实施方式综合上述技术特征,本技术传动索的接头构造的主要功效将可于下述实施例清楚呈现。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传动索的接头构造的一实施例,适用于连接一传动索10及一马达20,该马达20的动力输出位置形成一嵌槽201及设置一锁合座202,该锁合座202形成一锁合座内螺纹203,在本例中,该马达20的动力能经由该接头构造及该传动索10传给一鱼鳞刀30,但不限于只传给该鱼鳞刀30的使用。该接头构造包含一衔接杆1、一结合套管2、一套管3、一套接头4、一固定元件5,及二螺丝6。该衔接杆1包括一动力来源端11,及一动力传动端。该动力来源端11及该动力传动端位于该衔接杆1的二相反端,该动力来源端11形成一穿孔12。该动力传动端与该传动索10凭借该结合套管2连接,该结合套管2套在该衔接杆1与该传动索10的连接处,且该结合套管2二端的管径大小分别根据该衔接杆1与该传动索10的横截面的直径大小限缩并压制,使该结合套管2与该衔接杆1及该传动索10紧密结合。在本例中,该衔接杆1的横截面的直径大于该传动索10的横截面的直径,因此该结合套管2在包覆该衔接杆1的管径大于包覆该传动索10的管径。该套管3呈中空状且包括一第一套件31、一第二套件32,及一轴承件33。该第一套件31包括一第一端311及一第二端312,该第一端311相反于该第二端312,该第一套件31的第一端311的管径大于该第一套件31的第二端312的管径,且该第一套件31的第二端312形成一内螺纹313。该第二套件32包括一第三端321及一第四端322,该第三端321相反于该第四端322,该第二套件32的第三端321形成一外螺纹323,该轴承件33设置在该第二套件32的第四端322,且在该轴承件33的一外环绕面形成一套管外螺纹34,该第二套件32的第三端321及第四端322之间形成一装卸面35,该装卸面35邻近该套管外螺纹34,该装卸面35呈一六边角状,可配合一六角扳手使用。该第一套件31及该第二套件32凭借该内螺纹313及该外螺纹323彼此可分离地螺合。该套接头4包括一传动凸块41及一衔套管42,该传动凸块41及该衔套管42分别形成在该套接头4的相反二端。该衔套管42包括一环绕壁,该环绕壁界定一环绕空间421且形成与该环绕空间连通的一开口422、一穿透孔423,及二螺孔424,其中,所述的这些螺孔424分别位于该穿透孔423的两侧。该传动凸块41的形状与大小与该嵌槽201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传动索的接头构造,适用于连接一传动索及一马达,该马达的动力输出位置形成一嵌槽及设置一锁合座,其特征在于,该接头构造包含:/n一衔接杆,包括一动力来源端,及一动力传动端,该动力传动端与该传动索连接,该动力来源端形成一穿孔;/n一套管,呈中空状且包括一轴承件,该轴承件形成于该套管的一端,且该轴承件的一外环绕面形成一套管外螺纹;/n一固定元件;及/n一套接头,包括一传动凸块及一衔套管,该传动凸块及该衔套管分别形成在该套接头的相反二端,该衔套管包括一环绕壁,该环绕壁界定一环绕空间且形成与该环绕空间连通的一开口及一穿透孔,该衔接杆的动力来源端穿过该套管,且从该轴承件的中心穿出并从该开口穿入于该衔套管的环绕空间,该固定元件穿过该衔接杆的穿孔及该衔套管的穿透孔,使该衔接杆与该套接头固定,该传动凸块能嵌入该嵌槽,且该套管凭借该套管外螺纹与该锁合座螺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传动索的接头构造,适用于连接一传动索及一马达,该马达的动力输出位置形成一嵌槽及设置一锁合座,其特征在于,该接头构造包含:
一衔接杆,包括一动力来源端,及一动力传动端,该动力传动端与该传动索连接,该动力来源端形成一穿孔;
一套管,呈中空状且包括一轴承件,该轴承件形成于该套管的一端,且该轴承件的一外环绕面形成一套管外螺纹;
一固定元件;及
一套接头,包括一传动凸块及一衔套管,该传动凸块及该衔套管分别形成在该套接头的相反二端,该衔套管包括一环绕壁,该环绕壁界定一环绕空间且形成与该环绕空间连通的一开口及一穿透孔,该衔接杆的动力来源端穿过该套管,且从该轴承件的中心穿出并从该开口穿入于该衔套管的环绕空间,该固定元件穿过该衔接杆的穿孔及该衔套管的穿透孔,使该衔接杆与该套接头固定,该传动凸块能嵌入该嵌槽,且该套管凭借该套管外螺纹与该锁合座螺接。


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语乔
申请(专利权)人:陈语乔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