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6397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1 19: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源,包括底壳、胶框、灯条、反射膜、导光板、扩散膜、下增光膜、上增光膜以及玻璃盖板,反射膜的边沿向上包覆于导光板的侧边,并在导光板的前侧、后侧以及左侧分别形成前包边、后包边以及左包边,灯条粘贴于反射膜的右侧边沿,灯条面向导光板的一侧设有灯珠,导光板的右侧边沿与灯珠贴合,胶框的下端设有用于安装导光板的下容置槽,所述扩散膜、下增光膜、上增光膜以及玻璃盖板由下往上依次设于胶框的上端,底壳的上表面具有安装槽,组装时,胶框安装于安装槽内,反射膜的下表面与安装槽的底部胶粘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避免灯珠发出的光线从导光板的侧面向外折射出去,避免光线损失,使产品亮度更高,发光更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背光源
本技术涉及背光源
,具体涉及一种背光源。
技术介绍
随着光电行业的蓬勃发展,液晶面板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显示器件,从而被各种显示器使用,作为液晶显示器的一部分,背光源在显示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背光源主要包括底壳、胶框、灯条、反射膜、导光板、扩散膜、下增光膜、上增光膜以及玻璃盖板,反射膜位于导光板的下方,灯条上的灯珠发出光线进入导光板,光线一部分向下折射到反射膜上,但另一部分光线会从导光板的侧面向外折射出去,造成光线损失,导致产品亮度较低,发光不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提供一种背光源,其能避免灯珠发出的光线从导光板的侧面向外折射出去,避免光线损失,使产品亮度更高,发光更均匀。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一种背光源,包括底壳、胶框、灯条、反射膜、导光板、扩散膜、下增光膜、上增光膜以及玻璃盖板,所述反射膜的边沿向上包覆于导光板的侧边,并在导光板的前侧、后侧以及左侧分别形成前包边、后包边以及左包边,所述灯条粘贴于反射膜的右侧边沿,所述灯条面向导光板的一侧设有多个沿其长度方向分布的灯珠,所述导光板的右侧边沿与灯珠贴合,所述胶框的下端设有用于安装导光板的下容置槽,所述下容置槽的一侧设有与灯条上的导线对应的走线槽,所述走线槽的一侧设有供导线向外传出的穿线口,所述扩散膜、下增光膜、上增光膜以及玻璃盖板由下往上依次设于胶框的上端,所述底壳的上表面具有与胶框对应的安装槽,组装时,所述胶框安装于安装槽内,所述反射膜的下表面与安装槽的底部胶粘连接。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胶框的上端设有与玻璃盖板对应上容置槽,所述上容置槽前后两侧的侧避面分别设有向内凸出的第一凸筋和第二凸筋,组装时,所述玻璃盖板的前后两侧边沿分别与第一凸筋和第二凸筋贴合。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凸筋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凸筋分别位于上容置槽的左右两端,所述第二凸筋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凸筋分别位于上容置槽的左右两端。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穿线口位于胶框一侧的中部。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灯珠之间的间距为4.0mm~5.0mm。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灯珠相对灯条表面的高度为1.3mm~1.7mm。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通过使反射膜的边沿向上包覆于导光板的侧边,并在导光板的前侧、后侧以及左侧分别形成前包边、后包边以及左包边,灯条粘贴于反射膜的右侧边沿,前包边、后包边以及左包边能避免灯珠发出的光线从导光板的侧面向外折射出去,避免光线损失,使产品亮度更高,发光更均匀。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技术手段及其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和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胶框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胶框仰视图;图5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胶框与玻璃盖板装配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反射膜、导光板以及灯条装配示意图;图7是图6中A部分的几部放大示意图;图8是图6中B-B处的截面示意图。附图标识说明:10-底壳;101-安装槽;11-反射膜;111-前包边;112-后包边;113-左包边;12-导光板;13-灯条;131-灯珠;132-导线;14-胶框;141-上容置槽;142-第一凸筋;143-第二凸筋;144-下容置槽;145-走线槽;146-穿线口;15-扩散膜;16-下增光膜;17-上增光膜;18-玻璃盖板。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位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8所示,一种背光源,包括底壳10、胶框14、灯条13、反射膜11、导光板12、扩散膜15、下增光膜16、上增光膜17以及玻璃盖板18,所述反射膜11的边沿向上包覆于导光板12的侧边,并在导光板12的前侧、后侧以及左侧分别形成前包边111、后包边112以及左包边113,所述灯条13粘贴于反射膜11的右侧边沿,所述灯条13面向导光板12的一侧设有多个沿其长度方向分布的灯珠131,所述灯珠131之间的间距为4.0mm~5.0mm,所述灯珠131相对灯条13表面的高度为1.3mm~1.7mm,所述导光板12的右侧边沿与灯珠131贴合,所述胶框14的下端设有用于安装导光板12的下容置槽144,所述下容置槽144的一侧设有与灯条13上的导线132对应的走线槽145,所述走线槽145的一侧设有供导线132向外传出的穿线口146,所述穿线口146位于胶框14一侧的中部,所述扩散膜15、下增光膜16、上增光膜17以及玻璃盖板18由下往上依次设于胶框14的上端,所述底壳10的上表面具有与胶框14对应的安装槽101,组装时,所述胶框14安装于安装槽101内,所述反射膜11的下表面与安装槽101的底部胶粘连接。所述胶框14的上端设有与玻璃盖板18对应上容置槽141,所述上容置槽141前后两侧的侧避面分别设有向内凸出的第一凸筋142和第二凸筋143,组装时,所述玻璃盖板18的前后两侧边沿分别与第一凸筋142和第二凸筋143贴合,所述第一凸筋142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凸筋142分别位于上容置槽141的左右两端,所述第二凸筋143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凸筋143分别位于上容置槽141的左右两端。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故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源,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壳、胶框、灯条、反射膜、导光板、扩散膜、下增光膜、上增光膜以及玻璃盖板,所述反射膜的边沿向上包覆于导光板的侧边,并在导光板的前侧、后侧以及左侧分别形成前包边、后包边以及左包边,所述灯条粘贴于反射膜的右侧边沿,所述灯条面向导光板的一侧设有多个沿其长度方向分布的灯珠,所述导光板的右侧边沿与灯珠贴合,所述胶框的下端设有用于安装导光板的下容置槽,所述下容置槽的一侧设有与灯条上的导线对应的走线槽,所述走线槽的一侧设有供导线向外传出的穿线口,所述扩散膜、下增光膜、上增光膜以及玻璃盖板由下往上依次设于胶框的上端,所述底壳的上表面具有与胶框对应的安装槽,组装时,所述胶框安装于安装槽内,所述反射膜的下表面与安装槽的底部胶粘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源,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壳、胶框、灯条、反射膜、导光板、扩散膜、下增光膜、上增光膜以及玻璃盖板,所述反射膜的边沿向上包覆于导光板的侧边,并在导光板的前侧、后侧以及左侧分别形成前包边、后包边以及左包边,所述灯条粘贴于反射膜的右侧边沿,所述灯条面向导光板的一侧设有多个沿其长度方向分布的灯珠,所述导光板的右侧边沿与灯珠贴合,所述胶框的下端设有用于安装导光板的下容置槽,所述下容置槽的一侧设有与灯条上的导线对应的走线槽,所述走线槽的一侧设有供导线向外传出的穿线口,所述扩散膜、下增光膜、上增光膜以及玻璃盖板由下往上依次设于胶框的上端,所述底壳的上表面具有与胶框对应的安装槽,组装时,所述胶框安装于安装槽内,所述反射膜的下表面与安装槽的底部胶粘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背光源,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伟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海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