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埋地PE燃气管道末端放散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55857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1 19: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埋地PE燃气管道末端放散装置,包括放散井、排气管道、排气机构和PE燃气管道,所述排气管道置于所述放散井内,所述排气管道的下端与所述PE燃气管道连接,所述排气管道上设置有所述排气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安装管道末端放散井,可以避免管道碰口作业时管道末端形成的放散盲肠,消除因管道内残留天然气而产生安全隐患,并且在PE燃气管道末端增加钢塑转换接头,安装放散管道和放散阀井,用于放散燃气管道末端无法顺利放散的天然气,消除碰口、维修等施工过程中因管道内残留天然气而产生安全隐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和使用寿命较长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埋地PE燃气管道末端放散装置
本技术涉及燃气管排气
,尤其涉及一种埋地PE燃气管道末端放散装置。
技术介绍
现在天然气已经进入城市里面的每家每户,在对天然气管道进行检修的时候,空气不可避免的会进入到燃气管道内,这个时候就需要将燃气管道内的天然气排出去,然而现在的天然气管道往往埋设在道路的两侧,而随着基建的发展,道路路面越来越高,天然气管道的维修井也越来越深,有些维修井连工作人员进去都困难,别说携带体积较大的管道排空设备了;这就给燃气管道的维修带来了新的难题,并且天然气直接被排放到空气中容易在维修井内积聚危害维修井内的操作人员,并且散发到大气中也容易引起闪爆事故。现阶段,因天然气属易燃易爆物,当满足燃烧条件后,极易产生爆炸事故,而在燃气公司新老管道碰口需将输气管道内天然气放空,再用氮气置换后才能进行管道切割和在焊接作业;在管道放空过程中,管道末端若没有放散口,则极易形成放散盲肠,聚集一部分天然气无法放散,管道碰口过程中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埋地PE燃气管道末端放散装置。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埋地PE燃气管道末端放散装置,包括放散井、排气管道、排气机构和PE燃气管道,所述排气管道置于所述放散井内,所述排气管道的下端与所述PE燃气管道连接,所述排气管道上设置有所述排气机构。本技术优选的,所述放散井包括室外地坪、井盖、井盖支座、C25混凝土井圈、砖砌井体、细沙填充层、C15素混凝土垫层和素土夯实层,所述C25混凝土井圈设置于所述室外地坪的下方,且其之间设置有所述井盖支座,所述井盖支座上设置有所述井盖,所述C25混凝土井圈的下方设置有圆柱体所述砖砌井体,所述砖砌井体的下方设置有圆柱体所述C15素混凝土垫层,所述C15素混凝土垫层内设置有所述素土夯实层,所述素土夯实层的上方设置有所述细沙填充层,所述排气管道穿过所述细沙填充层和所述素土夯实层。本技术优选的,所述井盖支座的内壁上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上方设置有橡胶垫,所述井盖置于所述井盖支座上通过所述支撑板支撑,并且通过所述橡胶垫密封。本技术优选的,所述排气管道包括排气管接头和放散立管,所述放散立管穿过所述细沙填充层和所述素土夯实层后与所述PE燃气管道连接,所述放散立管的上端设置有所述排气管接头。本技术优选的,所述放散立管上套装有保护套管,所述保护套管位于所述放散立管与所述细沙填充层和所述素土夯实层之间。本技术优选的,所述排气机构包括丝堵、第一球阀和第二球阀,所述放散立管与所述排气管接头之间设置有所述丝堵,所述放散立管位于所述细沙填充层的上方设置有所述第一球阀,所述放散立管位于所述素土夯实层的下方设置有所述第二球阀。本技术优选的,所述第一球阀与所述放散立管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机构,所述第二球阀与所述放散立管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机构。本技术优选的,所述PE燃气管道包括钢制管帽、钢塑过度接头、PE管和钢管,所述PE管与所述钢管的一端通过所述钢塑过度接头连接,所述钢管的另一端设置有所述钢制管帽,所述放散立管的下端与所述钢管连接。本技术优选的,所述第一密封机构包括第一牛油布、第一PVC自粘胶带和第一牛油腻子层,所述第一球阀与所述放散立管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牛油腻子层,所述第一牛油腻子层的外壁上设置有所述第一牛油布,所述第一牛油布的外壁上设置有所述第一PVC自粘胶带,所述第一PVC自粘胶带的两端设置第一倾斜角,所述第一倾斜角的度数为100°-150°。本技术优选的,所述第二密封机构包括第二牛油布、第二PVC自粘胶带和第二牛油腻子层,所述第二球阀与所述放散立管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二牛油腻子层,所述第二牛油腻子层的外壁上设置有所述第二牛油布,所述第二牛油布的外壁上设置有所述第二PVC自粘胶带,所述第二PVC自粘胶带的两端设置第二倾斜角,所述第二倾斜角的度数为100°-15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安装管道末端放散井,可以避免管道碰口作业时管道末端形成的放散盲肠,消除因管道内残留天然气而产生安全隐患,并且在PE燃气管道末端增加钢塑转换接头,安装放散管道和放散阀井,用于放散燃气管道末端无法顺利放散的天然气,消除碰口、维修等施工过程中因管道内残留天然气而产生安全隐患;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和使用寿命较长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一种埋地PE燃气管道末端放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一种埋地PE燃气管道末端放散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所述第一密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所述第二密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埋地PE燃气管道末端放散装置,包括放散井、排气管道、排气机构和PE燃气管道,排气管道置于放散井内,排气管道的下端与PE燃气管道连接,排气管道上设置有排气机构,通过在PE燃气管道的末端修建放散井,在PE燃气管道上安装排气管道,通过排气机构进行放散,使得存留燃气放空。如图1和图2所示,放散井包括室外地坪8、井盖6、井盖支座7、C25混凝土井圈9、砖砌井体16、细沙填充层17、C15素混凝土垫层18和素土夯实层19,C25混凝土井圈9设置于室外地坪8的下方,且其之间设置有井盖支座7,井盖支座7上设置有井盖6,C25混凝土井圈9的下方设置有圆柱体砖砌井体16,砖砌井体16的下方设置有圆柱体C15素混凝土垫层18,C15素混凝土垫层18内设置有素土夯实层19,素土夯实层19的上方设置有细沙填充层17,排气管道穿过细沙填充层17和素土夯实层19,通过设置放散井,使得作业人员能够进入放散井内将PE燃气管道和排放管道进行连接,并且在放散井的中部设置细沙填充层17和素土夯实层19确保燃气泄漏。如图1所示,井盖支座7的内壁上设置有支撑板14,支撑板14的上方设置有橡胶垫15,井盖6置于井盖支座7上通过支撑板14支撑,并且通过橡胶垫15密封,通过井盖6的压力将橡胶垫15下压,从而达到二次密封的效果,防止燃气透过细沙填充层17和素土夯实层19而外泄。如图1所示,排气管道包括排气管接头1和放散立管4,放散立管4穿过细沙填充层17和素土夯实层19后与PE燃气管道连接,放散立管4的上端设置有排气管接头1,放散立管4上套装有保护套管13,保护套管13位于放散立管4与细沙填充层17和素土夯实层19之间,排气机构包括丝堵2、第一球阀3和第二球阀5,放散立管4与排气管接头1之间设置有丝堵2,放散立管4位于细沙填充层17的上方设置有第一球阀3,放散立管4位于素土夯实层19的下方设置有第二球阀5,第一球阀3与放散立管4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机构,第二球阀5与放散立管4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机构。如图1所示,PE燃气管道包括钢制管帽10、钢塑过度接头11、PE管12和钢管23,PE管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埋地PE燃气管道末端放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放散井、排气管道、排气机构和PE燃气管道,所述排气管道置于所述放散井内,所述排气管道的下端与所述PE燃气管道连接,所述排气管道上设置有所述排气机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埋地PE燃气管道末端放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放散井、排气管道、排气机构和PE燃气管道,所述排气管道置于所述放散井内,所述排气管道的下端与所述PE燃气管道连接,所述排气管道上设置有所述排气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埋地PE燃气管道末端放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散井包括室外地坪、井盖、井盖支座、C25混凝土井圈、砖砌井体、细沙填充层、C15素混凝土垫层和素土夯实层,所述C25混凝土井圈设置于所述室外地坪的下方,且其之间设置有所述井盖支座,所述井盖支座上设置有所述井盖,所述C25混凝土井圈的下方设置有圆柱体所述砖砌井体,所述砖砌井体的下方设置有圆柱体所述C15素混凝土垫层,所述C15素混凝土垫层内设置有所述素土夯实层,所述素土夯实层的上方设置有所述细沙填充层,所述排气管道穿过所述细沙填充层和所述素土夯实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埋地PE燃气管道末端放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盖支座的内壁上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上方设置有橡胶垫,所述井盖置于所述井盖支座上通过所述支撑板支撑,并且通过所述橡胶垫密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埋地PE燃气管道末端放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道包括排气管接头和放散立管,所述放散立管穿过所述细沙填充层和所述素土夯实层后与所述PE燃气管道连接,所述放散立管的上端设置有所述排气管接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埋地PE燃气管道末端放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散立管上套装有保护套管,所述保护套管位于所述放散立管与所述细沙填充层和所述素土夯实层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埋地PE燃气管道末端放散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小林田云祥冯章柯
申请(专利权)人:安康市天然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