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行星排副箱的变速箱结构
本技术涉及变速箱结构的
,具体为一种带行星排副箱的变速箱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变速箱结构的输出端均为1至N挡的挡位输出,然后根据动力性能,再进行动力控制,且其一般为单个输入端、单个输出端的结构,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现在逐渐产生了双变速箱的布置形式,然后再将双动力耦合后输出的结构,或者在单个变速箱的输入端通过复杂的耦合机构将动力耦合后再接入单变速箱内,其结构复杂,且动力源和变速箱的连接复杂,无法保证动力输出不会中断,伴随着动力输出需求的增多,现有的仅有1至N挡的挡位输出的变速箱不能满足车用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带行星排副箱的变速箱结构,使得两个动力源和变速器的连接方便可靠,确保动力输出不会中断,且输出的动力挡位增多,满足车用需求。一种带行星排副箱的变速箱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同轴布置的双输入轴、动力输出轴,所述双输入轴包括第二空心输入轴以及第一输入轴,所述第一输入轴贯穿所述第二空心输入轴的空心内腔、同轴布置,所述第二空心输入轴的输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行星排副箱的变速箱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同轴布置的双输入轴、动力输出轴,所述双输入轴包括第二空心输入轴以及第一输入轴,所述第一输入轴贯穿所述第二空心输入轴的空心内腔、同轴布置,所述第二空心输入轴的输入端连接外部第二动力源,所述第一输入轴的输入端连接外部第一动力源,所述第二空心输入轴的输出端固套有第二传动齿轮,第一输入轴的输出端相对于第二传动齿轮后置、并顺次套装有动力切换同步器、输出A挡齿,输出A挡齿即为第一传动齿轮,第一输入轴的输出端和动力输出轴的输入端之间间隔设置,动力输出轴的输入端设置有第一同步器,所述第一同步器的远离所述输出A挡齿的一侧布置有输出B挡齿,所 ...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1.一种带行星排副箱的变速箱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同轴布置的双输入轴、动力输出轴,所述双输入轴包括第二空心输入轴以及第一输入轴,所述第一输入轴贯穿所述第二空心输入轴的空心内腔、同轴布置,所述第二空心输入轴的输入端连接外部第二动力源,所述第一输入轴的输入端连接外部第一动力源,所述第二空心输入轴的输出端固套有第二传动齿轮,第一输入轴的输出端相对于第二传动齿轮后置、并顺次套装有动力切换同步器、输出A挡齿,输出A挡齿即为第一传动齿轮,第一输入轴的输出端和动力输出轴的输入端之间间隔设置,动力输出轴的输入端设置有第一同步器,所述第一同步器的远离所述输出A挡齿的一侧布置有输出B挡齿,所述输出B挡齿套设于所述动力输出轴的对应位置,所述动力输出轴上还对应套装有若干组挡位输出结构,每组挡位输出结构均包括有两个挡位输出齿轮以及对应的同步器结构,每组挡位输出结构通过同步器结构选择对应的挡位输出齿轮输出对应挡位的动力,所述字母A、B为1至N的不同自然数;
其还包括有第二中间轴,所述第二中间轴对应于第二传动齿轮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中间轴传动齿,所述第二中间轴上还套装有第一空心中间轴,所述第一空心中间轴对应于所述输出A挡齿的位置套设有第一中间轴传动齿,所述第一空心中间轴的长度方向对应于所述输出轴的对应挡位输出齿轮的位置处分别固套有对应的中传齿,所述第二中间轴的处于第一空心中间轴的其余长度区域对应于挡位输出齿轮的位置处分别套设有对应的挡位输出齿轮,所述输出轴的靠近输出壳体的一端固套有太阳轮,所述变速箱内固设有行星架,所述行星架对应于所述太阳轮的外轴环布设置有行星轮,所述行星架的径向中心的一端设置有侧凸的副箱输出轴,所述行星轮的外圈设置有齿圈,所述齿圈固设于连接套筒的轴向内端,所述连接套筒的轴向外端设置有外凸的齿圈空心输出轴,副箱输出轴贯穿所述齿圈空心输出轴设置,所述齿圈空心输出轴的外环面套装有L/H挡同步器,所述副箱输出轴上固套有输出H挡齿,其还包括有输出L挡齿,所述输出L挡齿通过连接件固接于变速箱机壳,所述齿圈空心输出轴贯穿所述连接件的对应孔布置,所述L/H挡同步器布置于所述输出L挡齿、输出H挡齿之间的位置,所述L/H挡同步器根据动力需求切换L挡和H挡输出。
技术研发人员:李磊,杨富双,刘诗道,王康林,杨海华,单培顺,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绿控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