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去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55537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1 19: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去水装置,包括下水管、承接管、排水管和第一端盖,所述承接管设有上管口、下管口和侧管口,所述承接管通过上管口与下水管相连通,所述承接管通过侧管口与排水管相连通,所述第一端盖盖合下管口,且第一端盖与下管口为可拆卸连接;所述承接管套设于下水管外,所述下水管的底端悬设于承接管内,且下水管的最低点低于侧管口的最低点。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备防臭功能的同时,便于清理或取出管内堵塞物和掉落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去水装置
本技术涉及排水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去水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防臭去水管用于防止臭气外泄的方法大部分采用重锤防臭芯,在去水管内设置由壳体和重锤防臭盖组成的防臭芯。其中,重锤防臭盖通过轴与壳体轴接,防臭盖可以沿轴线转动。其利用重锤防臭盖在水流冲击时打开,不冲击时关闭的这两种状态来实现防臭功能。虽然该结构能有效地达到防臭的效果,但其在具体使用中,仍存在一些缺陷:一是若污水中的杂物卡在重锤防臭盖,则防臭效果则失效;二是污水中的杂质仍然会进入排污总管,易出现排污总管堵塞的现象;三是如果小首饰掉落在台盆里会沿着下水管一起流走,造成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去水装置,具备防臭功能的同时,便于清理或取出管内堵塞物和掉落物。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去水装置,包括下水管、承接管、排水管和第一端盖,所述承接管设有上管口、下管口和侧管口,所述承接管通过上管口与下水管相连通,所述承接管通过侧管口与排水管相连通,所述第一端盖盖合下管口,且第一端盖与下管口为可拆卸连接;所述承接管套设于下水管外,所述下水管的底端悬设于承接管内,且下水管的最低点低于侧管口的最低点。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包括套管,所述套管用于延长下水管,所述套管设于承接管内且套设于下水管外。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套管的外侧设有卡台,所述套管通过卡台卡设于上管口上,以使套管设于承接管内。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包括第二端盖,所述第二端盖用于使下水管与上管口相连接,所述第二端盖套设于下水管外,所述第二端盖和上管口螺纹连接。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下水管外套设有第一垫环,所述套管的内侧壁设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一垫环设于第一斜面与下水管外壁之间。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上管口的内侧壁设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与套管外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套管内侧壁设有限位台,所述下水管卡设于限位台以限制下水管的位置。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下管口和第一端盖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包括第三端盖,所述第三端盖用于使排水管与侧管口相连接,所述第三端盖和侧管口套设于排水管外,所述第三端盖和侧管口螺纹连接。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排水管外套设有第二垫环,所述侧管口的内侧壁设有第三斜面,所述第二垫环设于第三斜面与排水管外壁之间。实施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设有为三通管件的承接管,承接管的上管口和侧管口分别与下水管和排水管相连通,而下管口则由第一端盖盖合,且第一端盖与下管口可拆卸连接。从下水管排出的污水流入承接管内,由于下水管的最低点低于侧管口的最低点,所以,在承接管内形成水封。由于臭气基本不溶于水,因而排水管的臭气不能通过下水管进入台盆,有效地起到防臭的作用。如果遇到污水中杂物进入到下水管内并在承接管中造成堵塞,又或者细小的物件掉落到下水管内,都可以通过拆卸第一端盖将其取出,操作简便。本技术相对于现有的下水管,结构更简单且可靠,模具更简单,生产难度降低,生产成本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去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分解图;图3是图1的剖视图;图4是图3的A处放大图;图5是图2承接管的剖视图;图6是图2套管的剖视图;图7是图2第二端盖的正反面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2第一端盖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2第一垫片的正反面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仅此声明,本技术在文中出现或即将出现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方位用词,仅以本技术的附图为基准,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具体限定。参见图1-9,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去水装置,包括下水管1、承接管2、排水管3和第一端盖5,所述承接管2为三通管件,所述承接管2设有上管口21、下管口22和侧管口23,所述承接管2通过上管口21与下水管1相连通,所述承接管2通过侧管口23与排水管3相连通,所述第一端盖5盖合下管口22,且第一端盖5与下管口22为可拆卸连接;所述承接管2套设于下水管1外,所述下水管1的底端悬设于承接管2内,且下水管1的最低点低于侧管口23的最低点。优选地,所述下水管1的最低点低于侧管口23的最低点,且下水管1的最低点与侧管口23的最低点的距离为大于等于50mm。在承接管内则形成水封,而水封的高度则在50mm以上,符合国家标准,有效地起到防臭的作用。这是因为臭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小,臭气不能沿下水管返臭进入。本技术在日常使用时,第一端盖5是盖合承接管2的下管口22,如果遇到污水中杂物进入到下水管内并在承接管中造成堵塞,又或者细小的物件掉落到下水管内,都可以通过拆卸第一端盖将其取出,无需拆卸整个装置,操作简便,达到便于清理或取出管内堵塞物和掉落物的目的。进一步,由于市面上的厂家生产的下水管一般都比较短,难以伸入承接管内以形成水封,因此,如图2-4所示,本技术还包括套管4,所述套管4用于延长下水管1,所述套管4设于承接管2内且套设于下水管1外。套管4则为下水管1的延长管,因而要求套管4的最低点低于侧管口23的最低点。优选地,套管4的最低点低于侧管口23的最低点,且套管4的最低点与侧管口23的最低点的距离为大于等于50mm,使水封的高度在50mm以上,符合国家标准,有效地起到防臭的作用。套管的设置则起到延长下水管的作用,以适应现有下水管的长度。优选地,如图4、6所示,所述套管4的外侧设有卡台41,所述套管4通过卡台41卡设于上管口21上,以使套管4设于承接管2内。具体的,所述卡台41为套管4的上端管口边沿向外延伸凸出形成。如图2-4、7所示,本技术还包括第二端盖6,所述第二端盖6用于使下水管1与上管口21相连接,所述第二端盖6套设于下水管1外,所述第二端盖6和上管口21螺纹连接。第二端盖设有内螺纹,上管口设有外螺纹,实现第二端盖和上管口螺纹连接,即实现承接管和套管套设于下水管且与下水管固定连接,从外向内依次为承接管、套管和下管。优选地,如图2-4、9所示。所述下水管1外还套设有第一垫环7,所述套管4的内侧壁设有第一斜面42,所述第一垫环7设于第一斜面42与下水管1外壁之间。所述第一斜面42和第一垫环7相适配,所述第一垫环7的厚度自一端面向另一端面逐渐缩小,第一垫环7由软胶制成,第一垫环7的环径略小于下水管1的直径,第一垫环7与下水管1为过盈配合。第一垫环7安装在下水管1上,夹于第二端盖6与套管4之间。通过第二端盖与上管口的螺纹不断收紧,第一垫环自身膨胀,从而将承接管、套管固定在下水管上。优选地,如图5所示,所述上管口21的内侧壁设有第二斜面24,所述第二斜面24与套管4外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10。第一密封圈的设置可防止臭氧从承接管和套管之间的缝隙中逸散出来,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去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水管、承接管、排水管和第一端盖,所述承接管设有上管口、下管口和侧管口,所述承接管通过上管口与下水管相连通,所述承接管通过侧管口与排水管相连通,所述第一端盖盖合下管口,且第一端盖与下管口为可拆卸连接;/n所述承接管套设于下水管外,所述下水管的底端悬设于承接管内,且下水管的最低点低于侧管口的最低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去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水管、承接管、排水管和第一端盖,所述承接管设有上管口、下管口和侧管口,所述承接管通过上管口与下水管相连通,所述承接管通过侧管口与排水管相连通,所述第一端盖盖合下管口,且第一端盖与下管口为可拆卸连接;
所述承接管套设于下水管外,所述下水管的底端悬设于承接管内,且下水管的最低点低于侧管口的最低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去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管,所述套管用于延长下水管,所述套管设于承接管内且套设于下水管外。


3.如权利要求2所述去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的外侧设有卡台,所述套管通过卡台卡设于上管口上,以使套管设于承接管内。


4.如权利要求2所述去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端盖,所述第二端盖用于使下水管与上管口相连接,所述第二端盖套设于下水管外,所述第二端盖和上管口螺纹连接。


5.如权利要求2所述去水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岳荣梁恩健
申请(专利权)人:箭牌家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