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积水止水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5536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1 19: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积水止水节,包括主体和上接头,所述主体和上接头相互连接,所述上接头设置有侧排承口,用于排出渗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积水止水节,主体和上接头相互连接,均为中通结构,用于通过水流,侧排承口设置在上接头处,尾部与上接头连通,侧排承口用于连接排水管,排水管一端放置在沉箱底部,渗水顺着排出管流入上接头,避免沉箱积水的产生,安装方便,适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积水止水节
本技术涉及排水装置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防积水止水节。
技术介绍
现有的排水系统中,操作人员主要通过在预埋止水节上设置排积水孔的方式来排除积水,排积水孔因受产品结构限制而尺寸较小,长期使用易造成堵塞无法实现长期排积水;现有建筑中多数设置有管道井,特别是在北方,预埋止水节预埋安装在管道井内,管道井以外的积水无法得到排除,起不了排积水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现有的止水节无法排除积水的问题,提供一种防积水止水节,可以及时排水,避免沉箱积水的产生。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积水止水节,包括主体和上接头,所述主体和上接头相互连接,所述上接头设置有侧排承口,用于排出渗水。上述方案中,主体和上接头相互连接,均为中通结构,用于通过水流,侧排承口设置在上接头处,尾部与上接头连通,侧排承口用于连接排水管,排水管一端放置在沉箱底部,渗水顺着排出管流入上接头,避免沉箱积水的产生。所述主体包括下承口和固定底座;所述主体一端设置有所述下承口,所述下承口周边设置有所述固定底座,所述主体另一端与所述上接头相互连接。上述方案中,下承口用于连接下端的立管,固定底座用于预埋装置时的定位与固定。所述主体另一端还设置有卡扣,所述主体另一端与所述上接头通过所述卡扣连接。上述方案中,卡扣用于与上接头配合连接时的定位,主体和上接头配合后可360°转动调节。所述上接头还包括上承口和圆弧孔;所述上接头一端设置有上承口,所述侧排承口设置在所述上承口外侧,所述侧排承口底部设置有所述圆弧孔;所述上接头另一端与所述主体另一端通过所述卡扣连接。上述方案中,侧排承口底部设置有两至多个的圆弧孔;上承口用于连接上端的立管,侧排承口主要用于连接排水管排出管道井以外的沉箱渗水,避免沉箱积水的产生;圆弧孔主要是让排入的渗水沿内壁的多个位置流入立管。所述侧排承口与所述上承口连接处设置有斜坡,用于使渗水沿内壁流入装置。上述方案中,斜坡可使渗水沿内壁流入立管内,避免进水水流与立管水流碰撞。所述主体的外表面有防滑结构。所述上接头的外表面有防滑结构。所述主体的内表面设置有防滑结构。所述上接头的内表面设置有光滑涂层。所述斜坡的方向与水流方向呈30~60°。上述方案中,主体和上接头相互连接,均为中通结构,用于通过水流,侧排承口设置在上接头处,尾部与上接头连通,用于连接排水管排出管道井以外的沉箱渗水,避免沉箱积水的产生;下承口用于连接下端的立管,固定底座用于预埋装置时的定位与固定;卡扣用于与上接头配合连接时的定位,主体和上接头配合后可360°转动调节;侧排承口底部设置有至少两个的圆弧孔;上承口用于连接上端的立管,侧排承口主要用于连接排水管排出管道井以外的沉箱渗水,避免沉箱积水的产生;圆弧孔主要是让排入的渗水沿内壁的多个位置流入立管;斜坡可使渗水沿内壁流入立管内,避免进水水流与立管水流碰撞;装置的内表面光滑处理,装置的外表面有粗糙处理的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积水止水节,主体和上接头相互连接,均为中通结构,用于通过水流,侧排承口设置在上接头处,尾部与上接头连通,侧排承口用于连接排水管,排水管一端放置在沉箱底部,渗水顺着排出管流入上接头,避免沉箱积水的产生,安装方便,适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为该技术的整体结构剖面图;图2为该技术的使用场景图;附图标记说明1、主体;2、上接头;11、下承口;12、固定底座;13、卡扣;21、侧排承口;22、上承口;23、圆弧孔;24、斜坡。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阐述。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防积水止水节,包括主体1和上接头2,所述主体1和上接头2相互连接,所述上接头2设置有侧排承口21,用于排出渗水。上述方案中,主体1和上接头2相互连接,均为中通结构,用于通过水流,侧排承口21设置在上接头2处,尾部与上接头2连通,侧排承口21用于连接排水管,排水管一端放置在沉箱底部,渗水顺着排水管流入上接头,避免沉箱积水的产生。所述主体1包括下承口11和固定底座12;所述主体1一端设置有所述下承口11,所述下承口11周边设置有所述固定底座12,所述主体1另一端与所述上接头2相互连接。上述方案中,下承口11用于连接下端的立管,固定底座12用于预埋装置时的定位与固定。所述主体1另一端还设置有卡扣13,所述主体1另一端与所述上接头2通过所述卡扣13连接。上述方案中,卡扣13用于与上接头2配合连接时的定位,主体1和上接头2配合后可360°转动调节。所述上接头2还包括上承口22和圆弧孔23;所述上接头2一端设置有上承口22,所述侧排承口21设置在所述上承口22外侧,所述侧排承口21底部设置有所述圆弧孔23;所述上接头2另一端与所述主体1另一端通过所述卡扣13连接。上述方案中,侧排承口21底部设置有至少两个的圆弧孔23;上承口22用于连接上端的立管,侧排承口21主要用于连接排水管排出管道井以外的沉箱渗水,避免沉箱积水的产生;圆弧孔23主要是让排入的渗水沿内壁的多个位置流入立管。所述侧排承口21与所述上承口22连接处设置有斜坡24,用于使渗水沿内壁流入装置。上述方案中,斜坡24可使渗水沿内壁流入立管内,避免进水水流与立管水流碰撞。所述主体1的外表面有防滑结构。所述上接头2的外表面有防滑结构。所述主体1的内表面设置有防滑结构。所述上接头2的内表面设置有光滑涂层。所述斜坡24的方向与水流方向呈45°。实施例2如图1所示,主体1和上接头2相互连接,均为中通结构,用于通过水流,侧排承口21设置在上接头2处,尾部与上接头2连通,用于连接排水管排出管道井以外的沉箱渗水,避免沉箱积水的产生;下承口11用于连接下端的立管,固定底座12用于预埋装置时的定位与固定;卡扣13用于与上接头2配合连接时的定位,主体1和上接头2配合后可360°转动调节;侧排承口21底部设置有五个的圆弧孔23;上承口22用于连接上端的立管,侧排承口21主要用于连接排水管排出管道井以外的沉箱渗水,避免沉箱积水的产生;圆弧孔23主要是让排入的渗水沿内壁的多个位置流入立管;斜坡24可使渗水沿内壁流入立管内,避免进水水流与立管水流碰撞;装置的内表面光滑处理,装置的外表面有粗糙处理的结构。显然,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权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积水止水节,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和上接头(2),所述主体(1)和上接头(2)相互连接,所述上接头(2)设置有侧排承口(21),用于排出渗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积水止水节,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和上接头(2),所述主体(1)和上接头(2)相互连接,所述上接头(2)设置有侧排承口(21),用于排出渗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积水止水节,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包括下承口(11)和固定底座(12);所述主体(1)一端设置有所述下承口(11),所述下承口(11)周边设置有所述固定底座(12),所述主体(1)另一端与所述上接头(2)相互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积水止水节,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另一端还设置有卡扣(13),所述主体(1)另一端与所述上接头(2)通过所述卡扣(13)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积水止水节,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接头(2)还包括上承口(22)和圆弧孔(23);所述上接头(2)一端设置有上承口(22),所述侧排承口(21)设置在所述上承口(22)外侧,所述侧排承口(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聂众志谭伟江陶钶
申请(专利权)人:鹤山联塑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