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循环水水质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55232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1 18: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工业水处理领域,特别是一种新型循环水水质处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凉水塔、絮凝沉降池、污水池、带式压滤机、清水池,所述絮凝沉降池接受来自所述凉水塔的循环水,所述污水池接受来自所述凉水塔和所述絮凝沉降池的沉淀物,所述带式压滤机接受来自污水池的循环水,所述清水池接受来自带式压滤机的循环水,其中,所述污水池与所述凉水塔之间设有泥浆泵,所述污水池和所述带式压滤机之间设有污水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有效的改善循环水水质,提升水冷设备和需循环水冷却的传动设备的运行周期和效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循环水水质处理装置
本技术属于工业水处理领域,特别是一种新型循环水水质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我国煤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循环水系统建设规模越来越大,然而某些循环水系统采用的是换热条件较为苛刻的换热器,换热器热介质含有甲醇、乙烯等有机物质,且换热器承受的热应力比较大,一旦换热器介质泄露,甲醇、丙烯等有机物质会大量漏入循环水系统之中,造成循环水系统有机物含量升高,有害菌藻大量繁殖。有害菌藻的生物分泌物及其残留物形成生物黏泥,造成换热器的垢下腐蚀;同时有机物泄露,造成系统COD超高、微生物黏泥形成、浊度升高。这会造成传统的循环水系统无法承受该泄露的有机物负荷;传统的旁滤系统采用无阀过滤器,利用其滤网,对循环水中的悬浮物、颗粒物等杂质直接进行截留,之后利用负压虹吸对无阀过滤器截留的杂质进行反清洗,如此循环而实现水质的净化。其缺点是易污堵,且污堵后反清洗也失去作用;且仅能除去悬浮物、颗粒物等杂质,不能除去循环水中的各类有机无机物质,不能起到对水质的净化作用;特别是更不能承受高COD、高浊度及高黏泥的循环水水质。这往往造成传统旁滤系统无法正常过滤净化,甚至是传统旁滤系统出现滤料板结现象,无法正常工作。综上,循环水系统需要不同于传统方式的新处理工艺,以应对日益复杂和苛刻的工业循环水换热条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循环水水质处理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新型循环水水质处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凉水塔、絮凝沉降池、污水池、带式压滤机、清水池,所述絮凝沉降池接受来自所述凉水塔的循环水,所述污水池接受来自所述凉水塔和所述絮凝沉降池的沉淀物,所述带式压滤机接受来自污水池的循环水,所述清水池接受来自带式压滤机的循环水,其中,所述污水池与所述凉水塔之间设有泥浆泵,所述污水池和所述带式压滤机之间设有污水泵。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凉水塔包括:第一出泥口、第一排污口和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一出泥口通过所述泥浆泵连接至所述污水池,所述第一排污口通过管道连接至所述絮凝沉降池,所述第一进水口通过管道分别连接至絮凝沉降池和所述清水池。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絮凝沉降池包括:第二排污口、第二出水口和第二进水口,所述第二排污口通过管道连接至所述污水池,所述第二出水口通过管道连接至所述凉水塔,所述第二进水口通过管道连接至所述凉水塔。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污水池包括第三进水口和第二出泥口,所述第三进水口通过管道分别连接絮凝沉降池和所述泥浆泵,所述第二出泥口通过污水泵连接至所述带式压滤机。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带式压滤机包括第四进水口、第一出水口和第三出泥口,所述第四进水口连接所述污水泵,所述第一出水口通过管道连接至清水池,所述第三出泥口通过管道将干泥送工序处理。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清水池包括第五进水口和第三出水口,所述第五进水口通过管道连接至所述带式压滤机,所述第三出水口通过管道连接至所述凉水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技术效果:在本技术中,通过带式压滤机对循环水中的菌泥和悬浮物进行处理,将其从循环水中有效拿出,有效的改善了循环水水质,极大提升水冷设备和需循环水冷却的传动设备的运行周期和效率,从而极大的提升经济效益。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循环水水质处理装置的流程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1-凉水塔,101-第一出泥口,102-第一排污口,103-第一进水口,11-泥浆泵,2-絮凝沉降池,202-第二排污口,203-第二进水口,204-第二出水口,3-污水池,301-第二出泥口,303-第三进水口,31-污水泵,4-带式压滤机,401-第三出泥口,403-第四进水口,404-第一出水口,5-清水池,503-第五进水口,504-第三出水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附图,进一步阐明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循环水水质处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凉水塔1、絮凝沉降池2、污水池3、带式压滤机4、清水池5,所述絮凝沉降池2接受来自所述凉水塔1的循环水,所述污水池3接受来自所述凉水塔1和所述絮凝沉降池2的沉淀物,所述带式压滤机4接受来自污水池3的循环水,所述清水池5接受来自带式压滤机4的循环水,其中,所述污水池3与所述凉水塔1之间设有泥浆泵11,所述污水池3和所述带式压滤机4之间设有污水泵31。在现有技术中,因当前环保等工作需要,合成循环水补水水质及排污等需强化控制,但因此造成循环水系统菌泥、悬浮物增长较多,致使各水冷、传动设备的缸冷、填料等脏堵较严重,对水冷换热效率和传动设备运行周期造成较大影响,该问题对生产安全和质量也直接产生影响。同时清洗水冷较为频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在本技术中,通过增加絮凝沉降池2和带式压滤机4对循环水中的菌泥和悬浮物进行处理,将其从循环水中有效拿出,有效的改善了循环水水质,极大提升水冷设备运行周期和效率,从而极大的提升经济效益。作为本技术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凉水塔1包括:第一出泥口101、第一排污口102和第一进水口103,所述第一出泥口101通过所述泥浆泵11连接至所述污水池3,所述第一排污口102通过管道连接至所述絮凝沉降池2,所述第一进水口103通过管道分别连接至絮凝沉降池2和所述清水池5。所述絮凝沉降池2包括:第二排污口202、第二出水口204和第二进水口203,所述第二排污口202通过管道连接至所述污水池3,所述第二出水口204通过管道连接至所述凉水塔1,所述第二进水口203通过管道连接至所述凉水塔1。所述污水池3包括第三进水口303和第二出泥口301,所述第三进水口303通过管道分别连接絮凝沉降池2和所述泥浆泵11,所述第二出泥口301通过污水泵31连接至所述带式压滤机4。所述带式压滤机4包括第四进水口403、第一出水口404和第三出泥口401,所述第四进水口403连接所述污水泵31,所述第一出水口404通过管道连接至清水池5,所述第三出泥口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循环水水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n凉水塔(1);/n絮凝沉降池(2),接受来自所述凉水塔(1)的循环水;/n污水池(3),接受来自所述凉水塔(1)和所述絮凝沉降池(2)的沉淀物;/n带式压滤机(4),接受来自污水池(3)的循环水;/n清水池(5),接受来自带式压滤机(4)的循环水;/n其中,所述污水池(3)与所述凉水塔(1)之间设有泥浆泵(11),所述污水池(3)和所述带式压滤机(4)之间设有污水泵(3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循环水水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凉水塔(1);
絮凝沉降池(2),接受来自所述凉水塔(1)的循环水;
污水池(3),接受来自所述凉水塔(1)和所述絮凝沉降池(2)的沉淀物;
带式压滤机(4),接受来自污水池(3)的循环水;
清水池(5),接受来自带式压滤机(4)的循环水;
其中,所述污水池(3)与所述凉水塔(1)之间设有泥浆泵(11),所述污水池(3)和所述带式压滤机(4)之间设有污水泵(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循环水水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凉水塔(1)包括:第一出泥口(101)、第一排污口(102)和第一进水口(103),所述第一出泥口(101)通过所述泥浆泵(11)连接至所述污水池(3),所述第一排污口(102)通过管道连接至所述絮凝沉降池(2),所述第一进水口(103)通过管道分别连接至絮凝沉降池(2)和所述清水池(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循环水水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沉降池(2)包括:第二排污口(202)、第二出水口(204)和第二进水口(203),所述第二排污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宏伟周明谢涛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泉盛化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