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热回收制冷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52871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1 14: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全热回收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四通阀、第二四通阀、空气侧换热器、第一节流元件、第二节流元件、热回收换热器、水侧换热器、储液器、第一分流管道、第二分流管道;所述全热回收制冷系统包括制冷循环工作模式、制热循环工作模式、制冷热回收模式以及热水循环工作模式。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储液器布置在热回收换热器和水侧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的出口端。当全热回收制冷系统处于制热循环工作模式和热水循环工作模式以及制冷热回收工作模式时,制冷剂流经储液器。全热回收制冷系统处于制冷循环工作模式时,冷媒不经过储液器,可见,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全热回收制冷系统将储液器只有1个,成本降低,可以减少系统冷媒的充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热回收制冷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泵系统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全热回收制冷系统。
技术介绍
全热回收制冷系统可以同时解决空调和热水需求,因此越来越受到用户的欢迎。现有技术中,此类机组一般由三个换热器组成,在常规情况下,一般仅有两个换热器参与冷媒循环,剩下一个换热器则处于闲置状态,当闲置换热器处于低压侧时有很大的冻裂风险,并且闲置换热器处会存积一定量的压缩机润滑油,这会对压缩机运转不利。参见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存在一种全热回收制冷系统,该系统具有两个储液器,5个单向阀、两个节流电子膨胀阀。实现全热回收的4种模式。储液器1布置在热回收换热器液管上,用于热水和热回收模式,储液器2布置在板换出口液管上,用于制热模式。上述方案在模式切换或除霜时,有大量回液风险,比如说热水模式运行后,储液器1和高效罐3中会积累大量制冷剂液体,模式转换为制冷模式后,热回收高效罐3和储液器1内的制冷剂会通过四通阀1回到压缩机4,造成回液。再例如制热模式运行时,板换5作为冷凝器和其出口的储液器2中积累大量制冷剂,在转为热水模式后也会回到压缩机造成回液。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热回收制冷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全热回收制冷系统成本高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全热回收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四通阀、第二四通阀、空气侧换热器、第一节流元件、第二节流元件、热回收换热器、水侧换热器、储液器、第一分流管道、第二分流管道;所述第一四通阀包括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以及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三阀口与所述热回收换热器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热回收换热器的第二端口连接;所述第二四通阀包括第一控制阀口、第二控制阀口、第三控制阀口以及第四控制阀口,所述第一控制阀口与所述第二阀口连接,所述第二控制阀口与所述空气侧换热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控制阀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入口连接,所述第四控制阀口与所述水侧换热器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一分流管道包括第一支路、第二支路以及第三支路,所述第一支路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支路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第三支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热回收换热器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二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水侧换热器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三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储液器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二分流管道包括第一主管路、第一分支以及第二分支,所述第一分支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分支的第一端和第一主管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主管路的第二端与所述水侧换热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主管路上设置有所述第一节流元件,所述第一分支的第二端与所述储液器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二分支的第二端与所述空气侧换热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分支与所述第二分支之间通过第一管道连接,所述第一管道上设置有第二节流元件;其中,所述全热回收制冷系统包括制冷循环工作模式、制热循环工作模式以及热水循环工作模式,当所述全热回收制冷系统处于制冷循环工作模式时,所述第一阀口和所述第二阀口连通,所述第三阀口和所述第四阀口连通,所述第一控制阀口和所述第二控制阀口连通,所述第三控制阀口和所述第四控制阀口连通,所述第一节流元件打开预定开度,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关闭,此时,所述全热回收制冷系统内的冷媒依次经过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阀口、所述第二阀口、所述第一控制阀口、所述第二控制阀口、所述空气侧换热器、第一节流元件、所述水侧换热器、所述第四控制阀口、所述第三控制阀口,最后回流至所述压缩机;当所述全热回收制冷系统处于制热循环工作模式时,所述第一阀口和所述第二阀口连通,所述第三阀口和所述第四阀口连通,所述第一控制阀口和所述第四控制阀口连通,所述第二控制阀口和所述第三控制阀口连通,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关闭,所述第二节流元件打开预定开度,此时,所述全热回收制冷系统内的冷媒依次经过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阀口、所述第二阀口、所述第一控制阀口、所述第四控制阀口、所述水侧换热器、所述储液器、所述第二节流元件、所述空气侧换热器、所述第二控制阀口、所述第三控制阀口,最后回流至所述压缩机;当所述全热回收制冷系统处于热水循环工作模式时,所述第一阀口和所述第四阀口连通,所述第二阀口和所述第三阀口连通,所述第一控制阀口和所述第四控制阀口连通,所述第二控制阀口和所述第三控制阀口连通,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关闭,所述第二节流元件打开预定开度,此时,所述全热回收制冷系统内的冷媒依次经过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阀口、所述第四阀口、所述热回收换热器、所述储液器、所述第二节流元件、所述空气侧换热器、所述第二控制阀口、所述第三控制阀口,最后回流至所述压缩机。进一步地,所述全热回收制冷系统还包括制冷热回收循环工作模式,当所述全热回收制冷系统处于制冷+热回收循环工作模式时,所述第一阀口和所述第四阀口连通,所述第二阀口和所述第三阀口连通,所述第一控制阀口和所述第二控制阀口连通,所述第三控制阀口和所述第四控制阀口连通,所述第一节流元件打开预定开度,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关闭,此时,所述全热回收制冷系统内的冷媒依次经过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阀口、所述第四阀口、所述热回收换热器、所述储液器、所述第一节流元件、所述水侧换热器、所述第四控制阀口、所述第三控制阀口,最后回流至所述压缩机。进一步地,所述全热回收制冷系统还包括除霜循环工作模式,当所述全热回收制冷系统处于除霜循环工作模式时,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二阀口连通,所述第三阀口和所述第四阀口连通,所述第一控制阀口和所述第二控制阀口连通,所述第三控制阀口和所述第四控制阀口连通,所述第一节流元件打开预定开度,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关闭,所述全热回收制冷系统内的冷媒依次经过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阀口、所述第二阀口、所述第一控制阀口、所述第二控制阀口、所述空气侧换热器、所述第一节流元件、所述水侧换热器、所述第四控制阀口、所述第三控制阀口,最后回流至所述压缩机。进一步地,所述全热回收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设置在所述第一支路上以防止所述储液器内的冷媒回流至所述热回收换热器内。进一步地,所述全热回收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设置在所述第二支路上以防止所述储液器内的冷媒回流至所述水侧换热器内。进一步地,所述全热回收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三单向阀,所述第三单向阀设置在所述第二分支上,所述第三单向阀位于所述第一管道与第二分支连接的位置与第一节流元件之间的管道段上。进一步地,所述全热回收制冷系统还包括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设置在所述第三控制阀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入口之间的管道上。进一步地,所述全热回收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三节流元件和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阀口连接,所述第二管道的第二端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三节流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二管道上。进一步地,所述全热回收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三管道,所述第三管道连接在所述第二管道的第一端和所述热回收换热器的第一端口之间,所述第三管道上设置有控制阀。进一步地,所述全热回收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一过滤器和第二过滤器,所述第一过滤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分支上,所述第二过滤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热回收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10)、第一四通阀(20)、第二四通阀(30)、空气侧换热器(40)、第一节流元件(50)、第二节流元件(60)、热回收换热器(70)、水侧换热器(80)、储液器(90)、第一分流管道(100)、第二分流管道(110);/n所述第一四通阀(20)包括第一阀口(21)、第二阀口(22)、第三阀口(23)以及第四阀口(24),所述第一阀口(21)与所述压缩机(10)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三阀口(23)与所述热回收换热器(70)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四阀口(24)与所述热回收换热器(70)的第二端口连接;/n所述第二四通阀(30)包括第一控制阀口(31)、第二控制阀口(32)、第三控制阀口(33)以及第四控制阀口(34),所述第一控制阀口(31)与所述第二阀口(22)连接,所述第二控制阀口(32)与所述空气侧换热器(40)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控制阀口(33)与所述压缩机(10)的入口连接,所述第四控制阀口(34)与所述水侧换热器(80)的第一端口连接;/n所述第一分流管道(100)包括第一支路(101)、第二支路(102)以及第三支路(103),所述第一支路(101)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支路(102)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第三支路(10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支路(101)的第二端与所述热回收换热器(70)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二支路(102)的第二端与所述水侧换热器(80)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三支路(103)的第二端与所述储液器(90)的入口连接;/n所述第二分流管道(110)包括第一主管路(111)、第一分支(112)以及第二分支(113),所述第一分支(112)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分支(113)的第一端和第一主管路(11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主管路(111)的第二端与所述水侧换热器(80)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主管路(111)上设置有所述第一节流元件(50),所述第一分支(112)的第二端与所述储液器(90)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二分支(113)的第二端与所述空气侧换热器(40)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分支(112)与所述第二分支(113)之间通过第一管道(170)连接,所述第一管道(170)上设置有第二节流元件(60);/n其中,所述全热回收制冷系统包括制冷循环工作模式、制热循环工作模式以及热水循环工作模式,/n当所述全热回收制冷系统处于制冷循环工作模式时,所述第一阀口(21)和所述第二阀口(22)连通,所述第三阀口(23)和所述第四阀口(24)连通,所述第一控制阀口(31)和所述第二控制阀口(32)连通,所述第三控制阀口(33)和所述第四控制阀口(34)连通,所述第一节流元件(50)打开预定开度,所述第二节流元件(60)关闭,此时,所述全热回收制冷系统内的冷媒依次经过所述压缩机(10)、所述第一阀口(21)、所述第二阀口(22)、所述第一控制阀口(31)、所述第二控制阀口(32)、所述空气侧换热器(40)、第一节流元件(50)、所述水侧换热器(80)、所述第四控制阀口(34)、所述第三控制阀口(33),最后回流至所述压缩机(10);/n当所述全热回收制冷系统处于制热循环工作模式时,所述第一阀口(21)和所述第二阀口(22)连通,所述第三阀口(23)和所述第四阀口(24)连通,所述第一控制阀口(31)和所述第四控制阀口(34)连通,所述第二控制阀口(32)和所述第三控制阀口(33)连通,所述第一节流元件(50)关闭,所述第二节流元件(60)打开预定开度,此时,所述全热回收制冷系统内的冷媒依次经过所述压缩机(10)、所述第一阀口(21)、所述第二阀口(22)、所述第一控制阀口(31)、所述第四控制阀口(34)、所述水侧换热器(80)、所述储液器(90)、所述第二节流元件(60)、所述空气侧换热器(40)、所述第二控制阀口(32)、所述第三控制阀口(33),最后回流至所述压缩机(10);当所述全热回收制冷系统处于热水循环工作模式时,所述第一阀口(21)和所述第四阀口(24)连通,所述第二阀口(22)和所述第三阀口(23)连通,所述第一控制阀口(31)和所述第四控制阀口(34)连通,所述第二控制阀口(32)和所述第三控制阀口(33)连通,所述第一节流元件(50)关闭,所述第二节流元件(60)打开预定开度,此时,所述全热回收制冷系统内的冷媒依次经过所述压缩机(10)、所述第一阀口(21)、所述第四阀口(24)、所述热回收换热器(70)、所述储液器(90)、所述第二节流元件(60)、所述空气侧换热器(40)、所述第二控制阀口(32)、所述第三控制阀口(33),最后回流至所述压缩机(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热回收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10)、第一四通阀(20)、第二四通阀(30)、空气侧换热器(40)、第一节流元件(50)、第二节流元件(60)、热回收换热器(70)、水侧换热器(80)、储液器(90)、第一分流管道(100)、第二分流管道(110);
所述第一四通阀(20)包括第一阀口(21)、第二阀口(22)、第三阀口(23)以及第四阀口(24),所述第一阀口(21)与所述压缩机(10)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三阀口(23)与所述热回收换热器(70)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四阀口(24)与所述热回收换热器(70)的第二端口连接;
所述第二四通阀(30)包括第一控制阀口(31)、第二控制阀口(32)、第三控制阀口(33)以及第四控制阀口(34),所述第一控制阀口(31)与所述第二阀口(22)连接,所述第二控制阀口(32)与所述空气侧换热器(40)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控制阀口(33)与所述压缩机(10)的入口连接,所述第四控制阀口(34)与所述水侧换热器(80)的第一端口连接;
所述第一分流管道(100)包括第一支路(101)、第二支路(102)以及第三支路(103),所述第一支路(101)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支路(102)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第三支路(10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支路(101)的第二端与所述热回收换热器(70)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二支路(102)的第二端与所述水侧换热器(80)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三支路(103)的第二端与所述储液器(90)的入口连接;
所述第二分流管道(110)包括第一主管路(111)、第一分支(112)以及第二分支(113),所述第一分支(112)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分支(113)的第一端和第一主管路(11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主管路(111)的第二端与所述水侧换热器(80)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主管路(111)上设置有所述第一节流元件(50),所述第一分支(112)的第二端与所述储液器(90)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二分支(113)的第二端与所述空气侧换热器(40)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分支(112)与所述第二分支(113)之间通过第一管道(170)连接,所述第一管道(170)上设置有第二节流元件(60);
其中,所述全热回收制冷系统包括制冷循环工作模式、制热循环工作模式以及热水循环工作模式,
当所述全热回收制冷系统处于制冷循环工作模式时,所述第一阀口(21)和所述第二阀口(22)连通,所述第三阀口(23)和所述第四阀口(24)连通,所述第一控制阀口(31)和所述第二控制阀口(32)连通,所述第三控制阀口(33)和所述第四控制阀口(34)连通,所述第一节流元件(50)打开预定开度,所述第二节流元件(60)关闭,此时,所述全热回收制冷系统内的冷媒依次经过所述压缩机(10)、所述第一阀口(21)、所述第二阀口(22)、所述第一控制阀口(31)、所述第二控制阀口(32)、所述空气侧换热器(40)、第一节流元件(50)、所述水侧换热器(80)、所述第四控制阀口(34)、所述第三控制阀口(33),最后回流至所述压缩机(10);
当所述全热回收制冷系统处于制热循环工作模式时,所述第一阀口(21)和所述第二阀口(22)连通,所述第三阀口(23)和所述第四阀口(24)连通,所述第一控制阀口(31)和所述第四控制阀口(34)连通,所述第二控制阀口(32)和所述第三控制阀口(33)连通,所述第一节流元件(50)关闭,所述第二节流元件(60)打开预定开度,此时,所述全热回收制冷系统内的冷媒依次经过所述压缩机(10)、所述第一阀口(21)、所述第二阀口(22)、所述第一控制阀口(31)、所述第四控制阀口(34)、所述水侧换热器(80)、所述储液器(90)、所述第二节流元件(60)、所述空气侧换热器(40)、所述第二控制阀口(32)、所述第三控制阀口(33),最后回流至所述压缩机(10);当所述全热回收制冷系统处于热水循环工作模式时,所述第一阀口(21)和所述第四阀口(24)连通,所述第二阀口(22)和所述第三阀口(23)连通,所述第一控制阀口(31)和所述第四控制阀口(34)连通,所述第二控制阀口(32)和所述第三控制阀口(33)连通,所述第一节流元件(50)关闭,所述第二节流元件(60)打开预定开度,此时,所述全热回收制冷系统内的冷媒依次经过所述压缩机(10)、所述第一阀口(21)、所述第四阀口(24)、所述热回收换热器(70)、所述储液器(90)、所述第二节流元件(60)、所述空气侧换热器(40)、所述第二控制阀口(32)、所述第三控制阀口(33),最后回流至所述压缩机(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回收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全热回收制冷系统还包括制冷热回收循环工作模式,当所述全热回收制冷系统处于制冷热回收循环工作模式时,所述第一阀口(21)和所述第四阀口(24)连通,所述第二阀口(22)和所述第三阀口(23)连通,所述第一控制阀口(31)和所述第二控制阀口(32)连通,所述第三控制阀口(33)和所述第四控制阀口(34)连通,所述第一节流元件(50)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鹏潘祖栋胡宏巨龙念成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盾安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